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晓红 《致富时代》2010,(3):175-175
随着被害人学的产生和发展,许多国家都实行了对特定犯罪被害人予以补偿的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被害人的救助力度很有限。该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几个主要国家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启示,为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提供客观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晓燕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308-309
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制度符合当今人权至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因此建立建立该制度的意义就更为凸显。实践中由于犯罪人逃逸或其不具有经济赔偿能力,判决就难以得到执行,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也无法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得赔偿时,通过确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由国家在经济上补偿被害人的损失,保证其最基本的生活,这已成为各国的广泛共识和普遍的立法实践,因此在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从目前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体系中,仅靠被害人自助和求助于被告人补偿目前还很不现实,需要首先在补偿对象及条件、补偿金来源、补偿机构的设置、补偿启动机构及方式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国家补偿制度,同时完善社会援助机制,这是解决目前被害人不利处境的主要途径。此外,还需完善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使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4.
李敏清 《消费导刊》2011,(5):124-124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提供了物质保障:中外法律文化的融合.也为建立该补偿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应当从立法体例、立法原则、实体内容、程序设置等方面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具体可作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5.
对刑事案件被害人权利的全面保护已成为世界法律发展潮流,在刑事审判领域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把精神损害纳入损害赔偿的内容之中。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刑事侵权案件中的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却付之阙如,既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也不利于惩罚犯罪分子,更与世界人权保护的发展趋势相悖。建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对刑事侵权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法律保护,最大程度地维护被害人的权利,是世界人权保护的潮流所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关注对性犯罪下女性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由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引发了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第一个部分主要从中国传统的贞操观、第二次被害人化、由被害人向加害人的转变几个方面说明为什么要保护性犯罪下女性被害人权利问题。第二个部分介绍国外的相关制度经验,探讨如何进行权利保护的实践操作。第三个部分则着重分析通过国家补偿制度进行权利保护的理论基础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制度发展史的宏观视角考察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及其与侵权行为法的互动关系,多角度论证我国建立被害人补偿制度对于贯彻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可行性,并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建立该项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项黎宁 《消费导刊》2009,(7):156-156
被害人承诺是被害人基于自己的意志,承诺放弃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允许他人对自己的利益造成侵害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被害人承诺会产生阻却违法性的效果。很多国家的刑事立法都对被害人承诺问题作出了规定,而我国刑法中对被害人承诺没有明文规定,所以应当在立法中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9.
李雅 《商》2014,(49):185-185
犯罪是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侵犯一定法益的最严重的社会冲突,它涉及到了国家、被告人和被害人三方利益。犯罪的被告人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而被害人则是加害对象,两者是对立的双方。但是在我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以保护刑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为中心,忽略个人利益和被害人权利,这使得原本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享有不平等的法律权利。特别是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权利的忽视更加明显。本文主要是从被害人保护的价值出发,表明害人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所谓恢复性司法,是以保护被害人的利益为核心,注重发挥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在解决刑事矛盾中的能动作用,通过沟通谅解,化解矛盾,最终达到以被害人得到物质、精神补偿,犯罪嫌疑人重新融人社会,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为目的的一种司法模式。重视探索和实践好恢复性司法模式,是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很重要和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由于许多犯罪人没有经济赔偿能力,刑事被害人因受犯罪侵害而处于悲惨境地,这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由于许多犯罪人没有经济赔偿能力,刑事被害人因受犯罪侵害而处于悲惨境地,这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常会  刘莲芝 《商》2013,(17):248-248
作为犯罪阻却事由之一的被害人承诺,是指基于被害人对自身可支配权益的许可,允许他人对自己的上述可支配权益实施侵害的行为。很多国家均在刑事立法中明确了被害人承诺的效力,我国刑法中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承诺问题已较为常见。对被害人承诺进行研究,对行为人定罪量刑甚至排除其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军平  钱飞 《现代商业》2007,(7Z):187-187
由于许多犯罪人没有经济赔偿能力,刑事被害人因受犯罪侵害而处于悲惨境地,这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正当性分析应当从法律与法理两个角度入手,法律层面上主要是指其具有合宪性与合法性,法理角度上则主要是基于公平正义和法律逻辑;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刑事诉讼法体现集中表现于对其被害人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的维护;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制度性思考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和国家司法救济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在刑事案件中,国家司法权与被害人隐私权必然存在着冲突与矛盾,被害人的隐私权往往难以得到切实的保护。除了在审判阶段有明确的规定之外,对刑事诉讼的其他各阶段被害人的隐私权保护只是通过司法解释和工作制度方式予以规定,并且都只停留在规定原则而没有规定保护的内容和救济程序,很难切实保护到被害人隐私权不被侵害。为避免被害人受到“二次伤害”,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完善相关的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7.
《商》2015,(21):215-216
刑事案件是由于犯罪嫌疑人侵犯了国家保护的社会关系而引起的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公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起诉,法院审理进行判决的案件。在我国刑事案件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其中以主刑为主要刑罚涉及的就是监禁罪犯、限制罪犯的人身自由。但这种处罚的形式对于被害人的损失无论是身体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这就催生了刑事和解这一理论,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认罪、道歉、赔偿等方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国家司法机关对加害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一种司法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修复被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受到的伤害以及恢复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9.
钱松青 《中国市场》2012,(18):117-118
《刑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上述条文中追缴、退赔、返还、没收、上缴体现了我国司法实践对刑事案件中涉及财产部分执行的主要措施。按照目前审执分立的运行模式,财产部分的执行由刑事一审法院的执行部门实施。当前,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既依法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挽回被害群众财产损失已逐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和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此类案件的执行必须在实体和程序上更加规范,从而确保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功能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20.
试论宪法与被害人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害人保护不应仅仅是刑事诉讼法的使命,宪法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犯罪被害人权利的宪法化始于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被害人团体即尝试修改美国联邦宪法,以便要求联邦和州政府更为有效地保障被害人权利。韩国1987年10月29日宪法修改时,增加了关于犯罪被害人救助请求权的规定。俄罗斯宪法也有被害人保护的相关规定。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被害人权利,笔者建议,被害人权利保护应当写入宪法,把被害人权利保护上升为宪法性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