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盼盼 《辽宁经济》2020,(10):24-25
土地财政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造成了地方债务风险、助推房价虚高、破坏生态环境、土地出让行为短期化等问题,为了使地方财政更健康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服务,政府只有断除依赖土地财政的习惯,才能避免土地财政的风险。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士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土地财政在我国城市建设、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但土地财政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加剧了产能过剩、成为高房价的推手,要“戒掉”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渴望、推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顺应、合理分配土地出让收益、从源头上抑制土地财政的片面增长.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土地财政"备受质疑和攻击。一是认为"剥削"了农民:"几万元一亩的土地从农民手中征收而来,一转手卖到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这不是残酷地剥削了农民吗!"二是认为"剥削"了市民。一些学者认为,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财政收入,实行"饥饿式"供地,与开发商联手推高房价",土地财政"是高房价的罪恶之源。  相似文献   

4.
丁悦  李亚春 《中国经贸》2011,(6):164-164
土地是稀缺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不当扩张、土地财政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一旦出现土地供给不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减少,就有可能出现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5.
关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症",有识之士开出了很多药方,中央政府也曾采取了种种措施进行医治,但久治而不愈.病根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日益凸显,为了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转让、土地批租的运作来增加收益。“土地财政”既是财政窘困的无奈之举,也反映出当前土地利用制度的不足。本文对“土地财政”的形式、成因、规模和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地方“土地财政”问题困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后土地财政时期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土地供给有限,近些年来各地方政府在土地上寅吃卯粮的行为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财政收入转型、找到合理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以及利用有限的财政收入最大程度的发展民生是各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本文认为,首先要从制度人手改变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获得收入内在激励,其次要增加地方政府税收比例,最后通过保障房的建设和服务根本解决民生和地方财政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8.
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人所共知,土地财政难以持续也已成共识,但如何告别土地财政,人们还莫衷一是。人们将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模式,概括为土地财政,以强调土地运作对维持经济增长甚至地方政府日常运转的重要性。正因为土地收入举足轻重,其发展趋势及可持续性备受人们关注。近日媒体报道某些地方因卖地收入剧降,已到了需要向银行借款来发放公务员工资的窘境。2004年以来由中央政府推  相似文献   

9.
陈坤  张丽娜 《北方经济》2013,(12):16-17
本文首先介绍地方政府双垄断的成因,然后分析了地方政府为何如此钟情于成为卖土地的“大企业”及其如何为了获得超额利益进行过量征地,最后指出地方政府目前土地双垄断的优缺点,并针对我国土地双垄断的弊端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经济学上看.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城市发展上看,房地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然而,中国目前的国情是城市土地都垄断在地方政府的手中.地方政府既有政府身份又有地产商的身份,既是土地买卖规则的制订者和监管者.又是土地买卖的直接参与者。在这一行为中,他们既当了裁判员。又当了运动员。  相似文献   

11.
1989年政府开始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获得资金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实施土地财政以来,地方政府在改善本地区基础设施,引进投资项目,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解决居民就业,提高人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土地财政收入的示范效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影响经济持续增长的困扰:土地资源使用项目不合理,房地产供求失衡,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给银行信贷和经济持续增长带来巨大的风险,环境污染使得经济的有效增长降低.基于土地财政可能对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该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新华社称,将改革征地制度写入党代会报告尚属首次,这预示着中央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护农民利益。由此可见,中央已下决心砍断土地财政之根。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土地财政难说再见,怍有加快政府转型,才能更好地解决住房民生问题。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高度依赖中国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严重依赖不是新鲜事。土地出让金规模已小容小觑。  相似文献   

14.
15.
<正>中国的"土地财政谢幕",其标志性的事件是2012年12月24日,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初次审议《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该草案对"土地补偿"作出重大修改,删除了现行法第47条中"按土地原有用途补偿和30倍补偿上限"之规定。翌日,几乎全中国所有的报刊,均以头版最显眼的位置。许多媒体用的是这样的标题:征地赔偿标准有望提高10倍。还有许多媒体用的是更加清晰的标  相似文献   

16.
聚焦县级财政的收支矛盾,就会看到县域在担负着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到文化建设的一揽子任务时面临的压力。一边要挣钱,一边要借债。地方债务开始蔓延到县域,并逐渐影响当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财政”模式的转型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具有重要的路径依赖特征。文章引入路径依赖的理论分析框架,诠释了“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的路径依赖性,并试图引入财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创新两个变量,藉此摆脱旧有模式的路径依赖,使以土地收益为主的地方财政收入模式向物业税税收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8.
日前,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正在研究通过改革土地收益分配办法的方式,来遏制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财政”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在“租税互替”机制的研究框架下,本文采用了文献比较和理论分析法来解析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本文对租与税的概念、特性和表现形式及其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在现行的地方官员晋升制度和财政收支分权制度的双重作用下,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偏好于追求短期的土地租金收入而非长期的税收收入;(2)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对于地租收入的强烈偏好,直接导致了目前的土地财政模式;(3)推进不动产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由偏好短租转变为偏好长税,是构建合理、规范、可持续的土地财税制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地王不断出现,房价不断上涨,失地农民不断增加,房地产泡沫崩溃正处在临界点,究其根源在于地方政府无限制地出让国有土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导致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情况越发突出。这一现象的形成势必会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延缓,文章将结合我国现状提出治理土地财政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