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已经牢固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和优先发展政策的驱动下,我国城市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先后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三大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经济圈,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三大增长极。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放缓,形成“中部塌陷”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已引起…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在加快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发、开放的同时,将环渤海经济圈列为第三个重点发展地区。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应该利用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市政府制定的到2010年将天津建成“一个基地、五个中心”的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对影响天津经济发展诸多因素的分析,重点阐述在跨世纪发展中天津所应采取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渤海经济圈在我国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分析了环渤海地区发展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最后对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渤海经济圈在我国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分析了环渤海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条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快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2006年6月,《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发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之后我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这意味着滨海新区的开发由地方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并进入实施阶段.作为带动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大区域战略.滨海新区开发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与之毗邻的河北省更不能忽视、漠视、无视滨海新区战略实施对河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建设为连云港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连云港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陆海交汇点,处于连接新亚欧大陆桥产业带、亚太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十”字结点的位置,在区域经济布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央提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后,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和中心城市,大都调整了各自的发展战略。石家庄市经过1984年提出的“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后,针对环渤海经济区提出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战略的具体推行和实施却一直没有定型。石家庄市选择环渤海经济发展战略,除了考虑环渤海周边国家和其他省份的特点和意图外,更要着眼  相似文献   

8.
科学地搭建"中部崛起"的政策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均GDP、投资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3组数据实证了中部塌陷的事实,阐述了中部6省打造城市圈和经济圈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根据政治氛围、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制定“中部崛起”政策的基础,并根据中部的发展和实际,科学地搭建“中部崛起”的政策平台。  相似文献   

9.
2009年9月7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同意设立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的批复》,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正式获得批复建设,成为继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广西钦州、厦门海沧之后我国第8个保税港区。这是青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青岛在扩大开放、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和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确立青岛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地位,实现“三个率先”方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经济圈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自这个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围绕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有力地促进了构筑环渤海经济圈的伟大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及黄骅、大连、烟台、威海港区构成的经济发展环链。但受行政区划条块分割的影响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相似文献   

11.
"绿色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发展“绿色金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进步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的“绿色金融”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却相对落后。因此,现阶段我们应首先营造全社会的绿色文化,加强全社会对绿色价值的认同,增强环境责任感;其次,应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具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农改超”与中国农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业收入,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是举国上下关注的头等大事。以“农改 超”为龙头对中国农业进行重组和再造,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对提高农产品的 质量和安全性、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应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低碳化”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哥本哈根大会标志着"低碳化"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化可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以及低碳技术等几个层次的内容,而低碳城市是低碳化的载体。我国由"高碳化"向"低碳化"的转型势在必行,应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低碳化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从“三化”如何有效发展出发,分析科技创新与“三化”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采用文献法与田野调查法对目前“三化”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从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3个视角分别对科技创新的价值与其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得出科学有效的数据及分析结果,弥补之前关于此问题的单一定性分析的不足,从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角度提出科技创新与“三化”协同发展的机制,构建具体的发展模型,以有效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影响一国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问题,近年来理论界逐步形成表面上针锋相对的两种理论: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La Porta等)和利益团体理论(Rajan和Zingales)。本文在简要介绍上述两种理论的主要结论和相关证据的基础上,指出两种看似冲突的理论中相互协调的一面,并进一步讨论上述两种理论的冲突和协调对中国发展金融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早 《经济学家》2002,(4):93-99
尽管发展经济学的演进趋势得到多数发展经济学家的界定,但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却从未得到认真梳理。在承认早期坚持西主中心主义假设的发展经济学表现欠佳的同时,发展经济学却又不得不继续借助于坚持同样逻辑假设的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的相关理论来重构自己的理论框架。概念范畴上的混乱,致使发展经济学家的行为追随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发展经济学家的主流化努力,不仅无助于发展经济学走出目前的困境,反而从根本上进一步动摇了其独立的学科地位。所谓发展经济学复兴论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导致发展经济学陷入危机的因素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围绕人居环境生命体的存在与生长,思考其支撑关系和发展的动力,发现存在着“极端化”与“集和化”2种思想路线,指出近现代人居环境发展不尽人意的根源是“极端化”。溯源中国传统风景观,指出“集和化”为主导的人居环境本体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其发展之路,阐释了“集和化”对于未来世界人居发展的意义。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5个统筹、人居环境发展的“3+2”结构,以及建设公园城市的理论框架为例,阐述了从“极端化”走向“集和化”,从二元论走向二元论与三元论结合的时代发展需求,提出了建构新千年“集和化”哲学体系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论农业发展中的“两种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莹 《经济经纬》2001,(4):34-36
发展农业生产,需要调整经营体制和革新生产手段,即进行农业的“社会改造”和“技术改造”。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来说,农业的“两种改造”都是必要的,但是,进行“两种改造”必须采取积极稳妥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据"腐败有效论"的已有研究结合私营企业发展路径分析试图解释中国高腐败和民营经济高增长并存的"双高之谜"。通过1998~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我们发现腐败与民营经济发展呈现著正相关关系,对民营经济发展而言"腐败有效论"是成立的。并且我们证明,腐败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起作用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可以减少政府的掠夺和干预。说明面对一个扭曲的制度安排,必然存在另一个扭曲的制度对其进行纠正。而要根除这种次优的扭曲的资源配置方式,只有根除其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即只有坚定不移地推动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20.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优化就业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业结构大致包括就业的城乡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技术结构等。优化的就业结构能够发挥结构效应,产生结构效益,客观上使就业总量达于最大。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可表述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城乡价值链结构推动着产业链结构的形成与优化,就业的产业结构又要求一定的连接城乡的技术链结构与之适应,技术链决定就业链,进而决定着就业结构的水平及其优化的程度,并使这种就业结构在城乡不同所有制结构经济体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