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天庾正供",清代漕粮例不它用。然而自康、雍之后,清代政府越来越多地将漕粮截拨,或截留地方,或调拨他处,由此漕粮除了运至京、通各仓供朝廷消费之外,日益用于他途,用于社会,或充实地方仓储,或用于地方兵饷,或用于赈灾平粜,漕粮截拨成为了朝廷一种有效的应急机制。清代政府有效地利用了漕粮的实物特性和优势,在漕运这项经济活动中,一定程度地达成其制衡社会的政治目的,以缓和、调解漕运这一国家事务给社会带来的沉重压力。  相似文献   

2.
明代里甲制度引起中外明史研究家的关注,学者们对它的建制、作用与性质等问题,作了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受资料限制,迄今还缺乏对它作典型剖析。叶春及《惠安政书》为我们展示明代里甲制度,尤其是明中叶里甲组织的典型。本文就是以该书为依据,对明中叶惠安县里甲状况作肤浅剖析。 一 众所周知,明代里甲制度是按照一百一十户为单位建立起来的,每里十户里长,百户甲首。《明实录》洪武十四年正月载: “是月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都。凡十年一周,先后则各以丁粮多寡为次。每里编为一册,册之首总为一图。其里中鳏寡孤独不任者,则带管于百一十户之外,而列于图后,名曰畸零……”  相似文献   

3.
漕粮征派将朝廷、州县官府、绅衿胥吏与地方民众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漕粮征收的顺利完成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然而驱动各社会力量形成互动的不仅仅是漕粮征派这一形式,还有由此而形成的利益关系,漕运中众多重大社会事件无不由此而生。抗粮事件不仅是征漕各方矛盾爆发的一种形式,更是群体利益关系中本质问题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此为中心的考察,揭示了清代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况及他们之间在利益纠葛下的群体互动,并从一个侧面透视出清代漕政的制度缺陷以及社会变化。  相似文献   

4.
陈孔立教授的新作《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列为“南强丛书”第一批书目,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1991年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笔者获作者贻书一部,乃得先读为快。本书分总论、人口与人口结构、农民起义以及游民暴动与械斗四个部分,凡23万言。从各个不同侧面,对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历史作了深入的考察,具有视野宏阔,见解独到的特点,学术价值甚高。 本书第一篇“总论”部分是全书的主轴,它首先从移民社会的特点、移民社会发展的模式以及台湾历史的特殊性等方面,对清代台湾移民社会史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关于清代台湾移民社  相似文献   

5.
清代台湾的特殊社会环境,使得丧葬救济极为重要,且颇具特色.就义冢的救济对象而言,大陆移民、戍台官兵等占较大比重.至于义冢的捐助者,除绅士阶层外,像开垦组织、郊商等社会群体,更值得我们关注.通过义冢的救济对象以及捐助者,我们得以透析清代台湾特殊的社会阶层,从而更好地了解清代台湾作为移民社会、海疆社会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正清华大学历史系倪玉平教授《清代财政史四种》已于2017年陆续由科学出版社出版。~①其中《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原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且于2007年荣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初版于2007年,此次为修订再版;《清朝嘉道关税研究》初版于2010年,此次亦为修订再版;《清代关税:1644-1911年》是作者2016年由荷兰Brill出版社出版的Customs  相似文献   

7.
对于清代军费,前人讨论不多。究其原因,不光史料繁多杂乱,且涉及军政、战争、财政乃至社会经济方方面面,难以把握其要领,故鲜有涉足其间者。武汉大学历史系陈锋,则有志于此,费数年时间,爬梳、整理清代历朝军费档案,终成《清代军费研究》一书,并作为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实在是我国近代清史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是书共分八章。各章主要内容是:第一章导论,着重讨论清代军费与军政、财政及社会经济的关系问题。第二章是八旗兵制和饷制,考察八旗兵额和军事职能,计丁授田制度、八旗兵丁月饷、岁米、马粮、名粮,以及八旗将领的俸禄、养廉与丁粮马乾、战时俸饷制度、功赏、抚恤及平时的救济性赏赐。第三章主要考察绿营兵制和饷制,共讨论七个问题:一、清初绿营兵额;二、绿营分防原则及存在问题;三、  相似文献   

8.
明代赣南的移民运动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两代是外来移民入迁赣南地区的主要历史时期,也是赣南客家社会文化形成的关健历 史 时期。因此,研究明清时期赣南的移民运动,有助于我们对赣南客家社会文化的形成及其历 史内涵作出切合实际的解释。以往关于赣南地区移民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清代的移民,而对 明代的移民只作简略的论述,以致赣南客家的早期历史不明晰。①这便是赣南客家社会文 化 未能得到全面解释的重要原因所在。事实上,无论就其移民规模、抑或是对赣南的历史影响 ,明代的移民都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着重探讨明代赣南地区移民的具体来源、方式与分布 特征,以期廓…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图甲制,作为一种用于登记户籍和征纳赋税的制度,是由明代的里甲制衍变过来的。在广东,一直至民国初年,它都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制度虽是明代里甲制的延续,但从内容到功能都与明代里甲制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明清时期地方社会结构的变动。在《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里甲制中“户”的衍变》一文中,  相似文献   

10.
组织机构代码是指根据国家有关代码编制原则编制,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赋予本地区域内的组织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标识,我们经常比喻为是单位的身份证。本文对不同的组织机构类型办理机构代码证书细节做出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办理办法,适应各种机关、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最后对机构代码证工作的意义做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漕粮被称为“天庾正供”、“朝庭血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至关重大的,因而历来“不蠲不赦”。然而在清代乾隆时期,漕粮的控制明显放宽,较为引人注意。以下试从蠲漕、截漕与平粜、白粮改征三个方面分述。 所谓蠲漕,是指对有漕八省额漕的普免。为了保证京师供馈,普免实际上是逐年免征的,故普免又称轮免。乾隆时漕粮普免分三次进行,道光《钦定户部漕运全书》卷三载:  相似文献   

12.
黄册制度是有关明代户籍与赋役之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关于它的起始,一般多据清修《明史》所言,持洪武十四年(138年)说,似成定论。然而,在明人的有关记载和契约文书之中,提及黄册是以洪武四年(1371年)为始的。明代黄册制度之起源,实应追溯到洪武初年实行的小黄册之法和户帖制度。一黄册名称由来明代户籍与赋役的基本册籍,何以称之为“黄册”?《明史·食货志》说:“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了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清代巴县救生水手有家族式加入、人员长期稳定的特征,一方面透露出清代四川移民家族式迁入的社会特征,一方面显现清代长江救生水手是收入相对较高的衙役职位,进而可看出清代中国长江公益救生体系在社会运作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清代红船救生的效果一度很好,但红船手水禀报县衙案情可能存有虚报,而县衙上报更高一级的宪台和臬宪的清册,虚报更为严重.这两者间的虚实之差,让我们窥见了清代社会陋习积弊和官场生态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14.
杨文婷 《经济师》2014,(7):27-29,33
防沙治沙生态移民是生态移民中最为重要的类别之一,对于治理沙漠化、减少沙尘暴、提高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生态移民的过程中,牧民由原来的放牧迁移的生活方式改变为在城市定居的生活方式,巨大的生活环境变化使得牧民需要一个社会适应的过程,在社会适应过程的一系列问题中牧民再就业问题最为重要。文章以内蒙古乌审旗地区为例,重点探讨生态移民中牧民的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搬迁前后水库移民生计资本的实证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制性搬迁为水库移民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挑战。该文通过跟踪调查数据,对搬迁前后移民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发现,搬迁后移民物质资本有了很大地提高,而其他四类资本都受到了搬迁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移民技能培训,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培育社区组织等措施促进移民实现可持续的生计。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台湾和菲律宾都在所谓的东洋范围之内,且又都是明清时期中国向海洋移民的重要区域。在学术界,人们曾经分别对中国历代向上述两地的海洋移民问题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对二者进行系统的综合比较研究却并不多见,然而恰恰是后一种研究具备透视如下几个关键问题的充分视角,这些问题包括:移民台湾与移民菲律宾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移民活动(移民台湾属国内移民,而移民菲律宾则属国外移民),故而,比较这两个移民社会经济发展的异同点,无疑是很有意义的课题。其次,台湾与菲律宾的中国移民基本上都来自闽粤,移民的时间也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明初移民考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三角洲存在着大批明初由山西洪洞和河北枣强迁来的移民 ,但史籍无载。考其源由 ,洪洞移民是先由政府从山西移入鲁西 ,再由鲁西自愿转迁至黄河三角洲 ;枣强移民一部分是由政府组织的山西移民经枣强中转后分发迁入黄河三角洲 ,其籍属为山西人。另一部分是移入河北的各地移民自发由枣强转迁至黄河三角洲 ,其籍属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18.
清代台湾与菲律宾闽粤移民的家庭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闽粤人民大量移居台湾和菲律宾的重要时期,移居台湾是属于国内的移民,移居菲律宾是属于国外的移民。移民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其家庭结构也会有所差异。探讨移民的家庭结构及其变迁,有助于深入了解移民的社会发展。本文不打算探讨移民家庭结构的全部,仅比较两地移民家庭结构呈现的不同特征,并揭示形成其不同特征的原因。在传统的汉人社会里,一个家庭的存在,是一个以血缘、婚姻、共同生活及祭把等因素同时并重的(1)。关于汉人家庭方面的研究,奥尔卡·朗(OlgaLang)把汉人的家庭分成三种主要的类型:即核心家庭(nuclea…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的方志和族谱往往记载有图甲表或类似的东西。显然,图甲表是广东特有的东西。图甲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社会的性质以及官府与民间社会的关系。从图甲表这一特殊现象看,广东近代社会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又反映出全国社会经济的一些特征。下面从两个方面介尔我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20.
"民折官办"是清政府针对漕粮征派的一种政策变通。清代征漕"例不改折",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具体问题,清政府在一些特殊地方实行"民间折征,官为采办",并渐次推广;康熙时施行于河南,乾隆时推行到南方州县。然而清代政策变通具有守旧中求变、施变中仍旧的特点,因此"民折官办"的实行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不变旧制、朝廷利益至重的前提下,原额不可变,本色上纳不可废,故此变通所带来的解决问题的成效十分有限。又因变通的目的在于完额,中央和地方均寻求简单可行的办法,故难免出现脱离实际等状况。最终在漕粮征派需要彻底改革时,"民折官办"未能成为改革的有效借鉴。"民折官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清代政府政策制定、实施及变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