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因其深深植根于当地,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具有不可复制性,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就业拓展。该文以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牡丹画"创意产业集群为例,深入探讨传统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区域就业创造效应的机理及面临的障碍,提出政府需适时介入,从规范市场竞争、拓展销售市场、持续发展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促进创意产业集群发挥更大的就业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2.
促进河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是“三农”问题中的棘手问题,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是解决问题的最可行的途径。为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河北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发展低成本型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民营集群企业。应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依靠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3.
蔡卫红 《发展研究》2011,(9):105-112
"十二五"时期福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是突出问题。通过对福建产业就业创造能力实证分析,从行业就业岗位供给角度研究福建缓解"就业难"的方法,提出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路径选择在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推进、有选择性地发展就业密集型服务业与繁荣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遭遇就业“寒冬”: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曾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其直接就业创造和间接就业创造功能为解决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失业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质量相对比较低。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法制环境的变化,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遭遇了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双重挑战。然而,危机的同时也意味着产业升级机遇的来临。为顺利渡过这一就业“寒冬”、抓住产业升级的机遇,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均应做出充分准备,以防范我国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严重下滑,实现“三位一体”的就业保障。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基。中小企业作为就业的主渠道,是保增长保就业的关键。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战略性出路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当前中小企业发展还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难等问题,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提高服务水平,引导科技创新,培育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6.
李斌 《经济纵横》2002,(2):51-55
“入世”使吉林省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更趋严峻。政府应把扩大就业作为主要工作目标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社区就业和劳务输出 ,创造扩大就业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外国直接投资( FDI)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但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程度如何?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就业者的影响又如何?利用1989_2010年地市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回归分析方法,分行业分地区分时期研究了FDI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中国的就业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影响程度相当于投资和消费推动就业增长的11.3%_29%,但FDI对中国就业的促进作用呈现递减趋势,并且对不同产业的就业影响存在差异。1998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中FDI对就业的影响明显不同。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仍应积极引进FDI来促进就业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8.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在政府管理和协调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建立产业集群设计师流动站,这是高职院校以区域经济为服务对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它实现了毕业生就业过程的跟踪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才储备库。  相似文献   

9.
就业创造是西部大开发中应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就业创造的主要困难 ,进而揭示出西部地区就业创造的基本思路 :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鼓励创业 ,积极发展各类教育 ,增加人力资本 ,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 ,以及搞好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等八项措施 ,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 ,降低高失业率。  相似文献   

10.
正"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仍将十分突出。为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国务院明确提出要着力发展既有较高科技含量又具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根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我们立足广东,配合中国就业促进会开展广东智力密集型产业就业问题调研,形成此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1.
旅游促进社会就业增长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汪宇明 《经济地理》2003,23(3):401-404
中国旅游就业结构正在转型。作为世界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之一,无论是入境旅游、国内旅游,还是出境旅游,中国旅游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各地发展旅游经济,拓展就业空间,创造了许多经验和模式;同时,不同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约束环境条件下,旅游就业的容量和模式也不相同。为此,要进一步总结各地发展旅游经济与促进社会就业增长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不同旅游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的旅游就业容量、模式和规律,借鉴世界旅游组织(WTO)推荐的卫星帐户(TSA)统计原理,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促进就业增长的测算模型,为国家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社会就业增长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与就业理论。  相似文献   

12.
《经济研究》2016,(1):69-83
本文基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研究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间品贸易自由化通过"提高就业创造"与"降低就业破坏"两个渠道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就业净增长;(2)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变动具有异质性影响,它促进了高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创造,但会促进低生产率企业的就业破坏,同时提高了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3)良好的地区制度环境有利于强化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就业集约边际变动与广延边际变动的影响;(4)就业再配置效率的改善是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促进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渠道。上述结论意味着,将外部贸易自由化改革与内部市场化改革双管齐下,对培育就业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仍将十分突出。为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国务院明确提出要着力发展既有较高科技含量又具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根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我们立足广东,配合中国就业促进会开展广东智力密集型产业就业问题调研,形成此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就业发生巨大变化。但围绕就业弹性这一指标,不同产业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文章重新梳理了我国就业弹性的历史变化,并对不同产业及地区的就业弹性进行深入的解析,最后通过构建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的影响模型,对分析当下经济增长对就业影响的情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全面分析了1979-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变动轨迹,认为中国就业弹性持续走低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关,同时也受资本深化、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就业弹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就业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就业政策取向应该向就业弹性较大的领域倾斜.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就业弹性仍有提升的空间.为此,本文提出了降低宏观税负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税收政策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产业集群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建筑产业集群现象,提出采用区位商识别建筑产业集群的方法。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将建筑产业集群划分为市场自发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模式,并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促进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技术进步就业效应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既有负的冲击效应,又有正的补偿效应,二者在各个行业的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强势不同,从而使得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总效应存在差异。本文利用1999—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基于随机前沿的分析方法设计了一种新的算法来分解技术进步就业总效应,可以发现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就业创造效应带来的就业增加,可以补偿就业冲击效应带来的就业损失,因此,就业前景还是较为乐观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与非正规就业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莹 《时代经贸》2006,4(10):33-37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对非正规就业的理论研究,通过宏观上对非正规就业与经济发展程度在国际国内差异的比较,认为我国非正规就业与现今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就业数量和比例方面具有较大就业岗位创造的潜力,并且,与国际普遍认知不同,中国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之间存在替代而非互补的关系,同时指出非正规就业重要性和其就业现状的不匹配,将在未来对经济发展产生瓶颈式的制约,并提出相应的微观和宏观建议,以促进我国的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竞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竞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高新区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构建高新区单一产业集群、两个产业集群竞争与合作的动力学模型,结合产业集群不同的生命周期进行数值模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脉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岳军 《财经科学》2006,(2):68-74
以对各因素互动关系的分析为线索,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古典主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发展和新集群理论三个阶段.这一过程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不断细化了集群体包含的关系结构体系,揭示出产业集群的实质在于,为获取整体竞争优势各相关主体空间集聚、利益互动、分工协作的现象.这要求我们应以集群整合为手段,增强由核心竞争力所决定的自组织能力,系统认识区域内外的相关因素,注意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