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像广东、浙江等地区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高达70%以上,也出现了许多明星企业,但很多民营企业犹如昙花一现,存活不了几年。据统计,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但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多家;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只有2.9年,中国民营企业平均每分钟有9家倒闭,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不足10%。因此,如何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民营企业当前最紧迫的战略问题。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描述,国内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刘力钢教授认…  相似文献   

2.
企业不只是企业家的,企业首先是员工的。民营企业老板都想把自己的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但如果不遵行“员工、客户、股东”的顺序,“百年老店”就只能是个梦。  相似文献   

3.
《潮商》2007,(3)
据有关报导统计,中国有3000多家企业希望上市,但每年能够在中国上市的企业不足100家。由于政策限制,民营企业更难争取到上市机会。再者,中国证券市场规模相对很小,实在也难以照顾到国有中小企业,更不用谈民营企业了。随着中国企业家对海外资本市场的逐步了解,越来越  相似文献   

4.
<正> 企业家就是把企业当 作他的妈还敢下药,而且 有能力把药下对的人 什么是企业家?什么是经理人?综合比较了各种说法以后,我认为企业家是为企业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负责任的人;而经理人是只为其任期内企业发展负责任的人。有本杂志在评选优秀企业家和优秀经理人时,区分的标准主要看该领导人是不是股东,是股东兼管理者的就称为企  相似文献   

5.
“金正危机”将广东乃至中国的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资金、政策、管理方面的困境都暴露无遗。一个富有朝气的民营企业是如何走向衰落的?金正危机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生存环境并非难于上青天 现在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虽不是很好,但我认为还可以。经常有人说民营企业不好发展,不太容易获得融资等,实际上,在中国还是最好做企业的。西方解决资本问题靠投行,投行就等于企业股东。从融资来说,因为中国监管不够严谨,比西方更容易,不足之处是法律允许什么禁止什么,还不够严谨,  相似文献   

7.
陆建华 《英才》2003,(12):33-33
波导老总的经历和他讲述的故事,似乎是中国企业家必读教科书中的一章,这一章现在还是缺少的。企业家处理人际关系,始终是一个现实的难题。我们说企业经营管理者至少要对三部分人负责,一是股东(投资人),一是产品或服务的用户,一是企业员工。这样的负责多被放到了经营管理冷冰冰的流程中去了,而徐立华揭示的,却足活生生地处理好与这三部分关系的故事。对股东们,他用的一招似乎不新颖,因为一个著名的房地产公司的老  相似文献   

8.
罗振坤 《企业活力》2005,(11):14-15
<正>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企业核心管理成员往往是同一家族的成员,退一步而言,起码也是私交甚密的同学、朋友、故交之类。也就是说,这些企业核心管理层往往以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为基础,企业所有者一般不会让那些尽管很有才干但毫无私交背景的人介入高层管理。企业核心管理层的家族化,理论上来说与现代企业发展的大趋势是背道而驰的。但是,我国民营企业家却为什么要纷纷选择这种模式呢?笔者认为,“家族制”与“家族经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民营企业的家族经营,是一种在中国家文化和现阶段市场约束条件下的理性行为,是一个不可跨越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理论家汪海     
现在无论是在国企还是征民企,总体而言,真正在企业文化上下过一番功夫、取得相对功的企业家,仍然不多见。德隆失败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没文化。一些企业家往往看重那些实实在在的利润指标,能够看重用干部带队伍的企业家就少一些,能够看重企业文化并有能力塑造企业文化的就更少。但真正的企业家之所以成“家”,因为他们还是企业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0.
有研究表明,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5年。造成中国民营企业短命的原因固然有一定的外部原因,但主要还是企业内部的因素如领导者的浮躁急进、体制上患上国企病等造成。民营企业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克服致命弱点,使企业能够顺利发展,是所有民营企业家都往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5万家民营企业成立,而同时有10万家倒闭;60%的企业在5年内破产,80%在10年内死亡。许多企业不久前还是如日中天。而转眼间就灰飞烟灭。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的衰败?是什么在左右企业的前途与生死?是企业自己!企业的生死存亡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所谓成亦萧何.败亦萧何。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经营决策,而究其根源是企业的经营哲学.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对全国31个地区2434家民营企业的调查,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比较“年轻”,正处在成长期。全国工商联编写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披露,我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又会死亡10万多家,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85%在10年内消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中关村最初创业的5000多家企业中的91.4%已不复存在,其中超过五年的不到10%,超过8年的仅占3%。另据统计,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30年,美国企业40年,全球五百强或与之相当的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在40-50年之间。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有起有落、有盈有亏、有生有死,这是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3.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约有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能存活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40~42年。而科技含量愈高的企业平均寿命愈短,美国高科技企业有90%活不过五年。日本《日经实业》的调查也显示,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0年。根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的统计显示,中国大陆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但同时又有10万多家企业死亡,有85%的企业在10年内消失。中国大陆企业平均寿命为8年,民营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3年,北京中关村科技…  相似文献   

14.
这个题目有点吓人,因为我们征集到了一些目前活跃的企业家为自己设想的墓志铭。一个可以被称作企业家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一架完美的赚钱机器还是一个承担经营企业之外更大社会责任的人?一度流行的观点是,能够做好一个企业的人就是一个企业家,因为他解决了员工的就业、创造了税收。就我们的采访来看,企业家们对自己所处这个阶层的要求已经有所提升,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自觉地把成为”企业公民”作为自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家族企业生命周期及其成长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家族企业在25年的发展历程中,活力四射,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但不可否认的是遇到了不易克服的“瓶颈”制约——生命周期很短。《每日经济新闻)2005年7月1日报道:中国每年新生15万家家族式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家,有60%的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企业在10年内死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岁,可谓各领风骚三五年。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证实,全球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的企业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所有家族企业,只有15%的企业能延续到第二代以上。  相似文献   

16.
张军  蒲越 《中国企业家》1999,(12):22-23
如果说,《中国企业家》必须聚焦“入世”这一重大历史话题,企业家视角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入世”最直接影响的人就是企业家。只有当中国的企业、企业家真正明白发生了什么,中国才有可能面对未来的一切.企业家们是否知道前面的路?他们准备好了吗?他们准备了什么?只有真实了解,反映企业界的真实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种种难题。一如既往,本次调查得到了广大企业界朋友的热情支持.尽管调查问卷长达3页,本刊仍在2天里发出了180份问卷,收回了123份合格答卷。  相似文献   

17.
民营企业,因为特有的市场敏感性,效率还在不断地提升。但是这种提升,能不能跟上成本的增长?整个外部环境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民营企业是不是还一定有那么大的竞争力?光阴总有四季。2008年,北京的春天来得似乎比以往时候更早一些。3月12日,在《中国企业家》两会沙龙讨论2008:经济大势与企业战略的夜晚,甚至已经小有春风沉醉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很多企业家都清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离不开高管人才。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民营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高管人才呢?又该如何进行选择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弄清楚民营企业为什么要引进人才?首先,民营企业要快速发展,要走向国际化,要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家的竞争,企业家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家素质的竞争.我国每年有几十万上百万家企业成立,但其中大部分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营企业80%以上带有家族色彩。在过去的创业过程中,创建者的个人文化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文化、经营模式、理念。也正是在这种“能人经济”的作用下,家族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市场变革速度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时,完全由家族成员掌控的封闭式家族管理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改革初期创业的家族企业,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也已走过了20多年,当时的创业者逐渐变老,体力和精力以及对市场的敏锐多不如从前,他们面临着向年轻人交权的局面。把权力交给谁?是自己的家人还是外人? 是由董事会来决定还是企业家说了算?是从企业角度考虑问题还是从家族角度考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