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随之即来的便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兴起,也正是处在了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阶段。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传统的银行甚至是传统的金融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这也是我国金融业的时机与挑战。本文就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现状,商业模式和原理,以及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会计师》2016,(24)
二十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一场巨大变革。在为金融投资者谋求高额收益的同时,互联网金融也隐含着巨大的风险,给金融审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审计的挑战,提出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具体措施,以期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  相似文献   

3.
基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也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其中,会计金融核算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网络经济改变了本来的会计核算体系,传统的金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会计核算的协调作用与信息管理作用日益突出,变得逐渐重要。本文对金融核算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在互联网金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形成了有益补充,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隐含风险,并对传统监管机制提出了挑战。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分析其面临的洗钱风险,借鉴其他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并就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和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金融行业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而金融公证制度的创新完善则会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国家政府部门要结合金融市场实际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改进金融公证制度,加强对金融资产配置的科学引导工作,督促金融业务人员规范操作。本文将进一步对新时期下金融公证的发展与创新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创新不断,特别是2013年6月阿里金融"余额宝"的正式上线,更是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强劲势头推向了高潮,一个崭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正在逐步形成,并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中国的金融体系。本文从互联网企业金融产业布局、微观产品创新、业务结构模式等方面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就值得关注的问题和相应的应对措施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创新,而金融互联网则是对传统金融服务的升级。本文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概念、功能、相互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列示现有各方观点,试图以理性的态度对观点进行评析,揭示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都会对金融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金融互联网才是未来银行业大势所趋,差异化经营有助于传统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创新,而金融互联网则是对传统金融服务的升级.本文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概念、功能、相互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列示现有各方观点,试图以理性的态度对观点进行评析,揭示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都会对金融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金融互联网才是未来银行业大势所趋,差异化经营有助于传统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戴东红 《时代金融》2014,(6):31-32,37
从行为主体和参与形式的角度区分界定"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对于理解围绕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争论及处理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论文比较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在衍生背景、现实定位、资源配置特点、创新内容及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剖析了二者各自具有的竞争优势;在揭示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竞合与共生的商业生态的基础上,提出二者相互合作、共生共赢的举措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背景,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的问题进行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创新模式,决定了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同时互联网金融处于初创期,缺少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互联网金融人才严重缺失。本文通过分析,对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梳理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殊性,认为监管缺失导致的便捷性与安全性失衡、开放性与保密性失衡、创新发展与安全保障失衡是导致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侵权问题较多的主要原因,应从制度建设、监督管理等角度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崭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正形成,并且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金融体系.本文以互联网金融自身为立足点,在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上,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崭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正形成,并且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金融体系。本文以互联网金融自身为立足点,在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上,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冲击与挑战。本文在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服务内容、功能、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多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冲击。然而互联网金融在金融监管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并不能取代传统金融的核心地位。因此,传统金融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技术优势,整合资源,实现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的金融抑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总结了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供给性抑制和需求性抑制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金融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涉农资金供给不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足、需求方多为小微主体、农户的有效担保品不足等.并结合互联网金融优势分析农村金融创新,提出在农村金融市场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构建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最后提出了加速传统农村金融的互联网化进程、推动新型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协同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支付宝、余额宝、P2P网贷、众筹等名目繁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或模式令人目不暇接,不仅成为普通老百姓热议的话题,更是引起金融监管者、金融业务部门的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各种认识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一场金融革命,有可能颠覆传统金融;而一部分人则认为,互联网金融并没有那么神奇,只是传统金融业务利用新技术平台的一种延伸。对于互联网金融创新,有人认为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应实行严格监管;而一部分人则认为对于新生事物,应采取更多的包容心态,给予适度发展空间。如何看待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或产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力是什么?如何保障其安全性?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本刊将陆续刊发相关文章,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下面一组文章是上海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团队举办的一次研讨会发言稿。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既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包容发展的机会,也带来了诸多风险与挑战。居民、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金融素养的提高则是化解风险、防范危机的关键所在与治本之策。通过研究现状的回顾,在明确金融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思路和构想。金融素养研究将完善和丰富金融包容、家庭金融的实证研究,从需求主体、供给主体及政府监管主体三方面寻找提升金融素养的不同途径和渠道。引入实验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等学科工具,强调经济主体的金融满意度,以及区域差异化、城乡统筹化的金融教育策略。该专题研究对促进我国各区域的金融稳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突破了固有金融体系和机制的障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冲击的同时,也推动我国金融领域不断取得创新,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已经在全球取得领先.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多积极的影响,但因其虚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等特点,反而阻碍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开展,"P2P平台爆雷潮"更是给我国部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带来了数千亿的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保护的立法现状以及法律框架的构建、完善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互联网金融洗钱具有隐蔽、便捷、复杂、高收益等特点,风险正在加大,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洗钱违法犯罪进行研究,并提出因应对策。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入手,剖析互联网金融洗钱违法犯罪的特点,揭示当前互联网金融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加强和改进互联网金融反洗钱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也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模式,最后总结出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冲击,并根据互联网金融发的展谈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