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的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低保政策的瞄准效率、减贫效果及低保对家庭消费支出和福祉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保的瞄准效果在农村不如城市,中部地区不如东部和西部;低保对缩小贫困差距、减轻贫困程度的影响大于对降低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低保的减贫作用受到政策瞄准误差和保障水平的约束;整体上低保家庭并没有将收入优先用于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是用于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相比非低保家庭,东部和中部的城市低保家庭倾向于将收入用于教育的投资,农村低保和中西部城市低保家庭的医疗保健支出费用更高。因此,应提高低保政策的瞄准有效性和保障水平,加强低保政策与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政策的衔接,逐步实现城乡统筹,确保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和长效性,充分发挥低保政策的兜底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至2018年的四次调查数据,考察我国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状况的变迁,并探究扮演兜底减贫角色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发现农村老年多维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34.1%下降到2018年21.3%,总体上有所改善。通过将微观数据与民政部公布的区县层面低保数据相匹配构造工具变量,发现低保救助并没有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多维贫困状态,反而对健康状况和主观感受有负面影响。但是,低保与新农保形成的制度互补显著降低了老年多维贫困的发生率。机制分析表明,低保救助会减少老人的家人陪伴,进而降低老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加了多维贫困发生率。基于此,建议进一步提高低保金水平,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以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殊需求为依据构建多维贫困减贫防贫机制。  相似文献   

3.
警示台     
严惩低保“乱象” “死人保、富人保、关系保、福利保”,各色人等显神通,农村低保金成了“唐僧肉”,而真正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却领不到低保金。湖南耒阳一村支书为本村12人违规办理低保,其中8个是其亲属,还包括已经去世的父亲,而村里要养活智障儿子的贫困老人却常年无法得到低保救助。最近,湖南省耒阳市发现并清退了402名不符合政策的低保对象,部分涉事官员受到纪律处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低保政策对青年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计没有考虑家庭的规模效应,既不能有效地节约低保救助资金;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低保对象的工作意愿,可能导致“失业陷阱”和“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5.
程中培 《财政科学》2022,(9):139-150
本研究基于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借鉴目标群体社会建构理论,从低保人口类型比例角度拓展城市低保救助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低保救助水平受到当地城市低保救助对象中不同类型群体比例的显著影响,低保残疾人和失业人员比例较高的城市,其低保保障标准和人均支出水平相应上升;但低保女性和未成年人比例的增长,与城市低保人均支出水平呈现显著负相关。地方城市低保政策设计凸显目标群体差异化救助逻辑、工作伦理和国家辅助性原则等特征。要针对重点人群适度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关注社会救助政策中的儿童和性别视角,建立低保保障标准和人均支出水平的增长联动机制,扎实筑牢低收入人口共同富裕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相似文献   

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居民,按照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它是农村安全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保障的是农村地区最贫困的那部分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旨在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这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安全度过矛盾多发期的重要保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农村低保制度的逐步推进,我国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来,城镇低保人口稳定在2200万人左右,基本实现了城市贫困人员的应保尽保。在农村,1994年部分省区开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到2006年6月,已有18个省、近2000个县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获得低保救助的人口有960万。城乡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大多数绝对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缓解了生活危机,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面临的反贫困任务仍然很艰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的低保制度没有实现全覆盖,还有2000万贫困人口没有纳入低保制度,还存在救助标准偏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城乡医疗救助的政策衔接,近日,河南省西峡县民政局、社保中心、定点医院三方进行业务对接,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城乡医疗救助同步结算。凡是参加该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低保对象,民政局为其每人每年补助50元,直接存入本人的低保账户上。参保的低保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费用,由居民医保按规定报销后,再由民政局按照一定比例给予二次医疗救助,实行出院同步结算。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获取大量资料,对福建省农村低保制度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福建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并实行农村低保与其他社会救助相配套的扶持政策,农村低保户除享受农村低保补助外,还享受其他社会补助政策,如学杂费减免、医疗救助减免、年节补助等,群众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保障水平低、分配不均,收入核查难,认知存在误区,评审流程不够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亟需在保障机制、保障水平、评审规范化、制度宣传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如何恰当选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受助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恰当选择农村低保的受助对象是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前提与基础。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农村居民的贫困程度很难准确、清楚地核算出来。故此,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农村低保对象的选择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运用调查摸底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合理确定低保对象,并革除低保对象认定过程中一些歧视性的规定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支出型贫困救助政策的实施契合精准扶贫理论,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政策模式"碎片化"现象。运用政策扩散理论对支出型贫困救助政策在扩散过程中出现的政策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全国支出型贫困救助政策可分为临时救助模式和试点救助模式;进一步运用博弈论对两种模式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受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成本、财政预算约束、政绩导向等因素影响,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进行了博弈,并导致了政策在扩散过程中的变异。由此提出应出台统一的政策、实行有效的政策考核机制及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补助等措施,以促进我国支出型贫困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救助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手段。本文从全国农村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出发,在对其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的同时,以现有经济理论为基础,实证检验影响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主要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的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一、背景材料2002年以来,X省SD县通过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适时提高救助标准,逐步扩大救助范围,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救助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主体,以大病医疗救助、特困救助和教育救助等政策救助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新格局。目前,全县享受城镇低保人数已达1735户3606人,已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8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亟待明确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现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选择,建议将现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基础养老金改为养老津贴,个人账户制度改为个人缴费制度,并相应地修改制度名称使定位更加准确;二是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以及各种医疗救助制度的定位和责任,建议从政策上明确基本医疗保险"保基本"的定位,整合制度体系,加强统筹基金支出管理,明确社会医疗救助的作用就是确保困难群体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使各级政府切实承担起"保基本"的责任;三是脱贫攻坚中"扶"和"救"的关系,建议整合扶贫和社会救助制度,高度重视城市的贫困问题,统筹考虑城乡贫困政策,统一国家的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并与国际标准相衔接。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中国的实施已经10多年,在对这一领域的诸多讨论中,有一个问题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城市低保家庭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城市居民家庭潜在风险是什么?本文试图引进脆弱性作为贫困分析的总体框架,通过一个全国性调查样本的分析,来定量考察城市低保家庭整体性的贫困。实证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低保家庭脆弱性表现在:从业上的不利;由于收入和支出上的劣势导致的生存脆弱性;教育投入和子女营养的双重不足的发展脆弱性;城市低保家庭存在多种潜在风险;低保家庭父辈和子辈在收入、就业、职业和社会资本方面有很强的传递性。为此,本文还探讨了城市低保家庭长期贫困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加强低保家庭的分类管理和个案管理,开展长期性和临时救助计划,提供全面救助服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农村低保工作开展现状 2000年1月,我区在远郊区县率先实行了农村救助制度(后改为农村低保制度),经过两年的探索,从2002年10月1日,我区对农村低保对象开始实行了“应保尽保”。凡是有北京市怀柔区正  相似文献   

17.
第三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暨中欧社会救助政策比较研讨会"是2013年由民政部主办、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承办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在本次研讨会上,学者们围绕"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与借鉴"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次会议的研究角度涉及国内到国外、理论到实践、城镇到农村等,这些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论积累与实践探索。本文对本次会议的焦点问题:支出型贫困、低保标准制定、目标瞄准、老年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中的特色组织、社会救助立法、反贫困的国际经验等进行了梳理,如实地概括和反映本次论坛取得的学术成果,并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因病、因学致贫等支出型贫困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贫困类型之一。学术界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有效缓解支出型贫困尚无明确结论。本文在运用贫困脆弱性模型估计支出型贫困脆弱性的基础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分析该制度是否使低保家庭与非低保家庭之间在支出型贫困脆弱性上存在悬崖效应。结果显示,在全样本中无法明确悬崖效应的存在与否,但在较高支出型贫困脆弱性样本组和收入低于两倍低保标准的样本组中,均存在显著的悬崖效应。由此,应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定对象标准中增加支出标准,将非低保家庭中因病、因学致贫的家庭纳入救助范围。  相似文献   

19.
低保救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救助里程碑式的一站,尽管低保制度的实施使得国民基本生存权得到了应有的保障,但缺乏统一法律规范下的低保制度碎片化现象也逐渐显现,其制度安排二元分割分治,制度实施地区分割分异,越是经济落后的区域,低保水平越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应该有公平、正义的低保制度兜底,应通过一体化的低保制度安排与分类救助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城市低保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保制度是我国城市贫困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对于保障城市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对象认定、标准制定、社会参与、分类施保、行政成本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城市贫困监测体系、加强收入财产申报、规范分类施保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