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减震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本文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分析工具,从制度的供求、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制度变迁的国家因素这三个视角全面探析了建国6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足的问题,据此提出建立维系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续性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指出在“十四五”时期,我国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您所关注和深耕的社会保障领域,目前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郑功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新发展阶段,如何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社会保障对社会问题的覆盖程度、社会保障对社会成员的覆盖程度以及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水平。本文从这三个指标出发对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对社会问题的覆盖程度还不高,城镇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参保水平较低,部分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缺失,我国社会保障总体支出水平较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中二元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特点明显。这使得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水平还处于制度完善阶段。因此,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人群应是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胡晓义先生所著《新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9年9月第一版)是一部以史料为基础,记录新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历程的专著。全书以时间顺序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周年,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在制度、政策、法律、学术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为读者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指南。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对我国创业板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阶段:1998—2000年的萌芽和起步、2001—2004年的波折和转向、2006-2009年的再次启动三个阶段,指出创业板的建立有助于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有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6.
从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军人的社会保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军人优抚制度不断完善,军人退役安置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保障》2012,(8):14-16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将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基本保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发展也将更加注重保障公平,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优质高效服务,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言东 《金卡工程》2010,14(1):264-264
农村敬老院制度是农村五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考察我国敬老院制度的制度变迁,将50年代以来我国的敬老院制度的发展变化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集体经济下的人民公社时期;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农业税费改革时期。这三次变迁是我国农村敬老院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梁家春 《时代金融》2013,(5):179-182
近年来由于城中村的迅速发展,其房屋出租较市区便宜,故成为了外来流动人口的聚居地。而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率大,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及户籍壁垒的作用,使流动人口在工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没能享受到和城市户籍人口相同的待遇。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影响的因素多而且复杂,与经济体制、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立法等诸多因素有关。广西南宁市陈东村是一个典型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中村。因此,通过对陈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及分析,了解其社会保障情况现状,探讨影响城中村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因素,对于寻找解决城中村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有效政策方案,妥善处理城中村流动人口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范励 《时代金融》2013,(14):10-11
本文以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基础,将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2000年以前)是该研究的兴起阶段,这一时期学者们侧重于研究中国与东盟的双边经贸关系;第二阶段(2000-2009年),学者们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提出进行了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论证,并提出建设自贸区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区域经济的研究向深层次、多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体系构建、保障范围、待遇给付、经办服务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战略部署,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当以结构优化为重要方向,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还不完善,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社会经济形势和结构将发生的重大变化,既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又从不同方面构成新的挑战."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主要有:全面实现从无到有,优先解决仍存在的制度缺失...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制度长远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更好地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实质性的提高。围绕"‘十三五’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武汉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知名科研机构社会保障领域的专家,对社会保障发展的道路、新时期下社会保障外部生态的新变化对制度的影响、相对应的制度调整进行了有力的分析和思考、积极探讨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对社会保障专业学科的未来发展也进行了理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论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的最后三年,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仅就覆盖面的变化而言,从数量上看,覆盖对象从1997年底的11204万人(其中职工8671万人,退休人员2533万人)扩大到2000年底的13618万人(其中职工10448万人,退休人员3170万人),三年净增加3414万人;从对象结构上看,过去基本是公有制经济单位的职工,现在扩展到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这是忠实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决策的结果,是这几年大打“扩面”战役的成效,也顺应了国际社会保障的发展潮流。步入21世纪,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身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环境,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不仅必要,而且十分急迫。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和新跨越的重要阶段。2011年9月4日,中注协正式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全面回顾过去十年行业发展翻两番和十一五期间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期间行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以来,我国加快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00年国务院在辽宁省进行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分离,个人账户做实”,使我国养老保险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群体已达到1.47亿人。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安全网"和"减震器"的角色.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处在制度完善的关键时期,明确我国社会保障财政责任并揭示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财务风险有助于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指明方向.本文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通过具体分析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现目前的制度缺陷与财务风险,最终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09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社会保障专题集体学习时就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早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2010年,党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而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更加具体地规划出在未来的五年中,我国将全力"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处于社会保障制度边缘,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尤其突出,亟需为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体系,以分担风险、缓解压力、互助互利,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以农村居民为参保对象和保障受益对象建立的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贫困农民的低保、一般农民的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救助系统等。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会保障系统有机衔接,逐步建设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其在设计上还存在重大缺陷。农村社会制度覆盖的人口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保障具有应急性,缺乏制度化。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居民发展的需要相比,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一)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维护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目前,我国无法对全体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公平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保证原则、事前原则、事后原则和调剂原则为测量准则,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社会保障公平性指数为41.60。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基本制度,在覆盖范围、准入条件、待遇水平、政府补助四个公平性维度上的差异较大。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应明确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逻辑。尤其在公民和保险、有工作者和无工作者几个子变量之间,构建明晰的制度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