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军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23(1):22-33
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基础货币投放规模过大和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变化。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实质是货币市场的超额供给,是引发经济过热的潜在因素;"流动性过剩"并不是"用不了"或"用不出"的微观概念,而是"不应动用"或"不宜动用"的宏观概念。因国际收支持续高额顺差导致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明显增强,致使央行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均衡状况,其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进一步削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金融运行中商业银行的存贷差不断扩大,备付水平整体偏高,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资金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而且商业银行在缺乏有效运用资金的同时被动负债,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就此,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将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也将有助于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中国人民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区域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增加,但银行整体信贷扩张能力仍然较强,因此,有必要继续通过综合运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和特别国债、开办特种存款等方式收缩过多的流动性,同时要密切关注中小法人银行机构的流动性状况,维护金融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4.
5.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流动性过剩。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引发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明确提出2007年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应该说,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经济格局及我国所处特殊发展阶段下的自然结果。本刊邀请三位分别来自央行、国有商业银行、学术界的嘉宾共同诊脉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及影响,探讨这种过剩的成因及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6.
7.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原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引起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贸易顺差、现金比率与股票市场对流动性状况有着显著影响.其中贸易顺差对流动性状况影响最大,其次是现金比率因素,股票市场对流动性状况影响最小.最后本文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近年来,流动性过剩问题成为困扰宏观调控的突出问题。如何看待流动性过剩,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当前研究流动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和管理策略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竞择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21(6):29-33
多年来,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一直存在过度松弛和过剩问题,具体表现在M2/GDP比率、银行业超额储备率长期过高,信贷增长过快和货币市场利率过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强制性结汇造成基础货币投放刚性,外汇储备占款长期未能完全对冲,长期利用央行再贷款支持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目的。货币政策操作中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控制为中介目标,也是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为了保持银行业流动性的适度水平,确保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和效果,应该调整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策略,流动性供给应该以满足银行支付清算要求和维持适当的流动性价格为标准,放弃货币政策中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为中介目标,建立流动性需求和价格适度均衡的机制,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长期均衡。 相似文献
11.
12.
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以后,流动性过剩问题已在宏观经济层面反映出来,并日益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着消极的影响,政府和中央银行不得不出台种种措施进行应对。本文认为宏观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制度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且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不可回避的经济现象和无法跨越的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现象在金融领域中的反映,只是金融领域又助推了这一现象的发展趋势,内在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失衡,是我国长期的粗放型和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必然结果。由此建议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时效性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带有较强的外部输入特征,也与我国当前的体制性因素有关。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银行信贷投放受制、直接融资发展、信用货币等都是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多种应对措施中,应加强主要政策的力度,逐步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顾成军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4,(2):20-24
在对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货币超额供给、外汇占款持续快速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货币沉淀快速扩大、价格泡沫日益显现和各因素的综合表现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提出了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明确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应关注的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货币调控体系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流动性过多与外汇储备累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流动性的界定以及流动性过多原因分析为起点,试图探究并论证我国流动性过多与外汇储备过度累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通过2000~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中国流动性过多与外汇储备累积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此,要解决流动性过多问题,短期而言要缓解外汇储备过度累积,长期而言,要在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人民币汇率制度、外汇市场交易体系等方面进行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切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之间的被动联系。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 《金融论坛》2007,12(5):59-63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存在商业银行存差持续扩大、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和商业银行信贷反弹过快等四大表现.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其会对我国的经济金融造成一些危害,为此,本文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对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金运用边际收益;以利率为主要变量,实施收益精细化经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积极发展零售和批发业务;加快创新,增强商业银行管理能力;探索"走出去"战略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发展以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17.
人口红利、流动性短期过剩与中国现代金融服务供给——对2008~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走势的判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结构和劳动力迁移是引起中国金融系统中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此引起的流动性过剩具有短期特征,这是影响2008—2010年期间中国金融市场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发展都受其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动迁移过程进入到高一级阶段,中国简单劳动短缺将会成为事实,这会提高中国农民工的工资作价能力,进而会带动中国劳动工资水平全面提高,并引起居民对私人理财、投资顾问和个人信贷消费等现代金融服务需求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对流动性过剩原因分析多数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事实上,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复杂,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加以实证分析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宏观上的外汇占款过大、居民储蓄率过高等,也包括微观上的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相对份额不高、商业银行在经营上过于依赖存贷业务等.因此,既要改革汇率形成机制,适当抑制出口,同时也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消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区域金融学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化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信贷资金投放量过度,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差别太大,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了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文章认为,疏通、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改善、优化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防范、控制发达地区的金融风险,分步实施我国地区均衡开发战略,这是解决当前全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外部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与房地产投资过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德权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5):44-4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加,外部经济失衡加剧;同时,国内经济方面出现了由流动性过剩引起内部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导致了我国经济出现了内外"双失衡"。该文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流动性过剩和国内房地产投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认为国际收支顺差与流动性过剩是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的主要原因,并依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