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刘淑银 《价值工程》2015,(6):282-28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对地方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地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图书馆员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馆员素质的提高已刻不容缓。通过对地方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几个素质的阐述,并介绍了贺州学院图书馆提升馆员素质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地方高校图书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2.
姚梅 《民营科技》2008,(10):110-111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通过对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素质以及目前图书馆素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高馆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桂英 《活力》2013,(15):55-55
图书馆员担负着文献资料的采集、组织、归类、编目、收藏等工作,是图书馆信息库存的管理者,又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图书馆事业想要健康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离不开一批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图书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图书馆员的素质。由此,重视馆员素质的培养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书馆员只有加强专业教育与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一、新时期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1.思想品质素质 图书馆馆员是文化的传播者,图书馆员要熟知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正确的理论引导读者,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发扬奉献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确保图书馆事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4.
吉素丽 《企业导报》2013,(6):242-243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在学校图书馆方面也开始采用了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本文围绕图书馆管理员素质提高的原因分析,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员应具备的素质,提高图书管理员素质的方式,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对信息时代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以及图书馆的未来的发展。加强图书馆员的素质建设,是图书馆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决定性因素,是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关键。为此,本人针对新时期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的论述,提出了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的论述,提出了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三本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思想素质四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素质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极强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质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文化储备,心理素质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承受高压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素质都是三本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尤其是在网络大环境下,学生对三本院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求更高,这些工作人员不仅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同时还要迎合互联网大环境的需要,对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网络信息化管理的专业素质。基于上述论述,文章将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的工作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分析了网络化图书馆发生的转变,总结网络化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然后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网络化图书文献管理中管理员素质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周莲云 《价值工程》2012,31(36):310-311
女性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图书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二个方面,阐述了新世纪女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形象。  相似文献   

11.
胥大男 《价值工程》2011,30(16):280-281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工作人员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服务活动。根据读者需求,不断调整图书馆藏书结构,引起读者借阅兴趣。用现代化手段代替传统的借阅方法,提高大量图书文献信息,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谈高校图书馆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珍 《价值工程》2010,29(29):183-184
办公室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枢纽作用,文章就我校办公室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结合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和提高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一体化管理的背蒂,以及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提出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具体举措和实行一体化管理产生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宋莉丽  杜智 《价值工程》2010,29(11):189-189
专业化建设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容、原则和有效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探讨了我国今后开展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红丽 《价值工程》2012,31(24):276-277
为提高健康保险专业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运用文献检索与定性分析方法,全面分析河南中医学院健康保险专业的实际状况,认为健康保险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教学负担重、学生专业学习的思想不稳定、理论课程设置比例偏高以及教学考评内容与指标体系不全面,提出建立以强化学生知识、技能与素质为目的的健康保险专业一体化教学体系,营造教与学高效互动的新格局,提升该专业的全程管理水平,实现健康保险专业适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张丽敏 《价值工程》2012,31(9):174-176
本文从探讨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入手,分析了资源因素、服务因素、管理因素等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影响;通过对高职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要点及保障条件的分析,提出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培育、完善和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及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7.
王康钱 《价值工程》2012,31(16):231-232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离不开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分析对教育职业的影响,提出了远程教育教师应具备数据处理能力、教学自我监控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相似文献   

18.
移动阅读时代的来临与图书馆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国 《价值工程》2012,31(14):284-285
文章介绍了移动阅读的发展及技术应用,预言"移动阅读时代"一定会到来,并将对传统图书馆带来深刻变革。"移动阅读时代"必将赋予图书馆全新的内涵,全新的功能和革命性的服务方式和工作方式,"云端阅读"、终端下载阅读"很可能成为"移动阅读时代"新的阅读形式。文章旨在引起国内图书馆界同行的研究兴趣,积极应对"移动阅读时代"的来临给图书馆可能带来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玉湘  赵晓芳  石馨  宋杨  顾莹 《价值工程》2013,(12):253-255
本文阐述了精品专业的建设过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精品专业教学方案设计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精品专业团队作了大量工作,结合学院"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完成了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改及编写,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了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Employees of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 (PSFs) have attachments to multiple groups, which may be either compatible or conflicting: their employer, their clients and their profession. We analyse the antecedents of commitment to these three foci based on a survey of 510 employees in a large PSF in Norway.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low quality of internal work relations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employer commitment and draws employees towards external foci of commitment – the clients and the profession; (2) role conflict is associated with stronger commitment to the client organisation and the profession; and (3) autonomy and transferability of skills are associated with stronger commitment to the profession, but does not undermine commitment to the employer. The article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employees identify with external groups and when commitment to the employer may be compromised. Th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how managers can help to increase the commitment of employees involved in complex employment re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