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敏  余维祥  曲政 《乡镇经济》2004,(6):19-20,28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贫困地区实施劳务输出的障碍因素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输出是贫困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劳务输出还存在一些障碍因素,因此,要使劳务输出顺利进行并成为一个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还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发挥政府在劳务输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开发研究》1994,(4):54-56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当前农村一项战略性的历史任务──甘肃省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中共甘肃省委研究室小城镇建设课题组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小城镇在合理配置农村各类资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带动农业乃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之间的第三种聚落形态,即城镇聚落形态。它是城乡之间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小城镇发展迅速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就较高,反之,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就较低。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近几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认真总结小城镇建设试点和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方针和政策,这对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各地在自然条件、区域位置、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小城镇建设,不可能简单地遵循某一种模式,特别是老区贫困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更要从实际出发,找出一条适合于本地小城镇建设之路。  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江西省老区基本上分布在山区,山多地少,且土质较差。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我省老区经济和文化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老区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仍有极少数人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省老区在全国属于二类地区,集中连片贫困人口仍然存在,同时插花型贫困人口...  相似文献   

5.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摆脱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短期目标,只有彻底解决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才能彻底实现。本文通过分析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只有积极主动地把扶贫开发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加大各种扶贫开发力度如为贫困地区建设新的农村产业格局、建设新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新的农民队伍、建设新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陈红平 《四川改革》2002,(12):34-36
据调查,在大城市安排一个劳动力就业,需要提供生产性投资1万元以上;在小城镇就业成本低,提供生产性投资和服务性投资共约1500元。小城镇既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也是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企业兴办加工业的有效载体。打好小城镇建设这张牌,可以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带动区域经济整体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小城镇建设在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过程中却面临着制度、内部环境、客观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最后一年,确保年内老区贫困人口基本解决贫困问题是我们既定的工作目标。遂川县目前仍有近 3万人 (含面上贫困人口及返贫人口 )的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线以下。如何在今年内帮助这部分人基本走出贫困呢 ?必由之路是必须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指示精神,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以培育地方支柱特色产业为目标,逐步推进贫困地区的生产,由农业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由农村向小城镇延伸,把单一小规模的生产演变为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地方特色,最终从根本上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为农村的长远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针对当前贫困群众收入构成单一、单项产品的商品收入不高的现状,我们对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着力点放在解决好当前农民收入构成中的三个突出矛盾上:一是解决好产品生产规模小与产品质量不高的矛盾;二是解决好农产品的商品收入少与非农收入有限的矛盾;三是解决好农民自我创收能力不足与产业拉动增收能力不强的矛盾。从我县的情况看,加快贫困地区的结构调整步伐,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选准调整项目抓攻坚   选...  相似文献   

10.
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与扶贫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国敏 《开发研究》2005,(5):14-17,9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新的历史阶段农村贫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同时并存;农村贫困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集中;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三无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等。因此,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镇化率和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投入,是我国新阶段解决农村贫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江西永修县扶贫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扶贫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贫困人口上,始终坚持贫困人口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发动和组织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决策、项目实施,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切实保障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牧区贫困面依然很大,贫困程度深。截止目前,全省还有140万贫困人口,其中70余万人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55%。城镇贫困人口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目前全省城镇待岗劳动力资源约在21万人左右。全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人口20.2万人。而教育支出在家庭开支中占有较大比重。如何在贫困地区解决好子女上学难问题,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切实减轻贫困地区农民负担,治理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的问题,从2001年起,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解决在一定程度和特定地区仍然存在的贫困问题,中国于2001年5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二十一世纪前十年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次会议后,中国政府正式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了今后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重庆新农村建设是重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改革开放的一项新生事物和创新工程。像重庆这样一个大农村式的直辖市,面临着很多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文章着重探讨了重庆新农村建设面临着的最主要的问题,即低城市化率、低质量的小城镇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对重庆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当前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全国尚且如此,贫困地区更应该如此,贫困地区只有在“更应该如此”上下功夫,才能加快我国6.5千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为此,本文就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必要性、措施谈点肤浅看法。一、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在我国4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党和政府一直把缓解和消除贫困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并为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从建国初到70年代末,党和政府用于贫困人口的费用总额达400…  相似文献   

16.
李朝林 《科技和产业》2007,7(10):25-28,3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既遏制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根据新情况,反贫困措施主要有:一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质量、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并重;三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对消除贫困的作用;四是改变国家扶贫资金的瞄准机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对口帮扶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经济较发达省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实现温饱,尽快脱贫,达到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战略举措,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要措施。对口帮扶内蒙贫困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北京市的一项光荣任务。为了深人了解贫困状况,市办多次组团赴内蒙贫困县、旗、村考察访问,特别是深入到特困的边远牧民和塞外坝上农民家中,比较充分地了解贫困地区的实际状况。认识到帮扶内蒙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不光是帮扶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18.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致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在消化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局限,结合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加入WTO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倾斜的可能倾向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消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途径。提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政府支持;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9.
贫困地区农村妇女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农村妇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贫困地区中农村妇女更低。这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到的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要求相背。现代女性在家庭教育与社会生产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如何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妇女教育水平,不仅关系着扶贫工程,而且也关系着子孙后代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因此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的教育水平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建制镇由1979年的2361个,发展到1997年的16535个(不含城关镇),小城镇总数已达4.7万个,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全面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是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村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必由之路,对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广阔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小城镇建设的目标谈几点看法。一、小城镇建设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