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孙凡 《中国市场》2012,(40):78-80
发行国债,是我国政府弥补财政赤字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关系着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我国国债的发行数量历年来呈现增长的趋势,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最重要因素是居民储蓄、GDP、国债还本付息额和财政赤字等。  相似文献   

2.
胡晖 《商业时代》2011,(11):58-60,116
本文从促使国债适度规模扩大和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两个角度来讨论影响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因素。并利用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做出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弥补财政赤字,帮助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国债发行规模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从相关数据来看,我国国债的发行量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现象,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以及对国债相关风险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经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可能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各种经济变量的基础上,检验了国债发行与各经济变量的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根据分析,影响国债发行规模最主要的因素是债务余额、GDP的波动,其次是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赤字水平.也就是说,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更多的是财政本身的收支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其余的因素,如GDP、社会资金的余缺、财政的投资规模,它们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国债发行是我国政府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缓解对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发行规模是否适度既直接影响政府宏砚调控力度和效果.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及社会安定,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的角度,运用1990-2007年的样本数据,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定量分析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最主要的因素是财政赤字和国债年末余额,其次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储蓄,上述各个变量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最后,对如何较好的控制国债规模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1997年以来,我国连年增发国债,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计量经济模型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在研究影响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关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92-2005年的样本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和预测.文章认为国家财政收支差额和还本付息是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已呈几何级数增长,发行国债已成为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主要手段。从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及居民的应债力来看,我国政府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尚有余地,但亟需解决好国债的期限结构,释放国民应债能力和国债持有者结构问题,扩大国债市场的发行空间。  相似文献   

8.
汪浩 《商业研究》2002,(2):74-78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的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阶梯式上升特征。根据世界各国管理国债的经验,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力、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是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结合我国国债发行的实际情况,分析主要经济指标,确保我国国债规模处于合理范围,使衡量国债规模的各项指标都处于警戒线内,保证国债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国债发行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本文选取了GDP、财政收支等几个宏观指标,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了这些宏观变量对国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经济的增长与国债规模之间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国债规模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规模不断扩大。从1994年开始,由于国家预算法禁止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款,国债规模更是迅猛上升。当前的国债规模是否合理,从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居民应债力四个方面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规模不断扩大。从1994年开始,由于国家预算法禁止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款,国债规模更是迅猛上升。当前的国债规模是否合理,从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居民应债力四个方面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偏大,债务依存度高,流通市场不够完善。要使我国国债体制跟上世界经济发展步伐,国债必须从发行、流通、偿还制度上进行创新,推进国债利率市场化,实现国债品种多样化,促进国债期限分布平缓化及发行方式竞争化,推动国债发行市场投资主体机构化,提高国债市场运行效率,促进国债流通市场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3.
国债发行、流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错综复杂。国债发行和国债余额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物价水平。本文首先分析国债规模与物价指数的波动特征与变动趋势,结果表明两者的变动规律是基本一致的。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增加国债发行,一方面,会刺激经济,进而导致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国债发行占用货币资金,造成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下跌。政府应调节国债市场利率,对国债规模进行实时监测,在维持物价水平稳定的情形下,促进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菱  雷家骕 《商业研究》2004,(14):109-112
从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策以来,我国的国债规模迅速扩大,进而,一系列关于用好国债资金、发挥国债资金效益、国债资金偿还以及国债规模可持续性的问题逐渐为经济学所关注。我国已明确不允许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因此,发行国债成为政府最直接的融资方式,但是国债的发行规模过大会导致国债风险。分析我国国债状况,国债风险确实存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淡出要取决于国家经济状况及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不能单看国债规模是否达到警戒位置。  相似文献   

15.
国债是政府快速足额筹集资金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其具有宏观调控等多项经济职能,近二十多年来,各国包括我国的国债规模有了大幅度提高。面对国债规模是否过大这个辩题,我们可以从国债规模对经济的“挤出”、货币供给、总供给、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对财政风险的效应予以分析。鉴于国债规模对各种经济现象的效应非同向,必须抓住重点,从整体上把握其相互作用后的综合效应,来提出收缩或扩张国债发行规模。就我国现状来说,从财政收支角度看:国债规模偏大,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从国民经济角度看:国债应债能力有余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今后若干年内,只要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无较大变化,则对国债发行规模进行增长中的“微调”,同时调整税收结构、优化国债结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将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1999年 ,我国共发行了 4 10 5.0 3亿元新国债 ,创历史之最 ,比 1998年增加了 2 0 7亿元 ,其中向社会发行凭证式国债 152 9亿元 ,向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机构发行定向国债 6 0 .0 3亿元 ,发行可流通记账式国债 2 4 2 6亿元。如此巨大规模的国债发行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 ?国债发行有什么作用呢 ?承销商积极配合。上市国债的顺利发行 ,与国债市场的参与者和推销者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全国各家银行的营业网点和财政系统的国债服务部 ,为了做好国债发行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 ,精心组织 ,周密安排 ,以方便城乡居民个人认购为出发点 ,积极采取延长营…  相似文献   

17.
重释发债筹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抛弃了以前用以向世人夸耀的"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幼稚主张,着手运用政府债券这一政策工具,筹集资金,发展经济。1979年开始向国外举债,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到1998年底,累计发行国债11542.21亿元。特别是本次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阶段以来,国债发行规模逐年大增,从1994年~1998年,累计发行国债10028亿元,约占全部发行国债的87%。其中,1997年和1998年两年共发国债5640.8亿元,占近18年总发行额的48.9%。1999年的发行规模超过了4000亿元,2000年的发行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已经引  相似文献   

18.
发行国债是我国弥补财政收支赤字的重要途径,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国债管理存在目标不清、市场混乱、规模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应该通过明晰管理目标、促进国债利率市场化、完善投资主体与国债偿还方式等措施来优化国债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都面临着一定困难,能否再次以增发国债的方法来拉动需求,保障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界极为关注.不少人对我国进一步增大国债的发行规模表示怀疑,认为受我国财政承受债务能力的限制.增发国债的空间已经很小,动用国债来启动经济的可能性不大.然而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现就我国当前国债的发行和运作问题.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关于保持国债发行必要规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素华 《商场现代化》2007,(28):395-396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我国投资理财渠道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下,国债发行保持一定的规模,对于充分有效地发挥国债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