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力资源会计是在运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原理基础上,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一类专门会计学科,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程序和方法,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高校作为众多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社会人才的输出地、社会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的重要基地,是典型的人力资源密集的组织,其人力资源的核算与管理已越发显得重要。因此,在高校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对高校人力资源的成本与价值进行科学的确认与计量,对实现高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促进高校在市场化的改革背景下稳定、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一、前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金融行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在此形势下,数字化转型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也应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进行创造性的改革与发展。然而,当前关于商业银行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探究相对匮乏。基于此,本文以数字化转型为背景,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以期为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改革工作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组织绩效则是企业实施经营管理评价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两者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理论和实践证明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有着正相关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极大地促进组织绩效的增长。本文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组织绩效紧密联系分析基础上,探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社会进步与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巨大推力。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人力资本,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甚至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现在乃至未来的竞争,主要是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的竞争,这就给人力资源与管理两方面都带来了机遇与考验,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使得其管理模式落后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文章就当前信息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出意见与建议,以期能为新经济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有效建议,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宣捷 《开发研究》2006,(4):96-98,113
在我国民族保险市场上,保险企业的组织形式一直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国人寿、中国人保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则以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为主体。对于这种股份制保险企业组织,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人事制度的惯性作用,其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改革目前尚无实质性的突破。其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质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上进行的修补,与市场经济、金融国际化大背景的要求和各大保险公司正在进行的股份制改革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其他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我国民族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推动民族保险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民族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由于科研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采取单一的行政管理或生产经营性管理模式。集中管理型、单一服务型管理模式会给科研管理带来很多问题,高校为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应构建以服务为基础,以创新为手段,以协同为要求的"三位一体"综合性的科研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柔性管理最初诞生于企业管理之中,并被企业广为沿用,事实证明柔性管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高校作为职能和机构都十分健全的组织,仍有不少在沿用着"以组织制度为本"、"控制+制度"的刚性管理模式,这已不再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里高智商、高学历人才的管理。因此,有必要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剖析,从而提出高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化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后勤实体队伍存在不少困境,高校后勤实体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为了破解这些困境和问题,从十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需要在市场化、专业化上进行改革与调整,通过“管理”要“实效”.但是由于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的后勤管理改革仍旧面临很大的困境.对此,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就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困境及其改革措施进行重点探讨,旨在为高校新型后勤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后勤企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防止人才流失、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及满意度,进而完善高校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组织绩效的对策办法.  相似文献   

11.
张国良 《特区经济》2008,(5):299-300
人力资源的竞争已成为高校后勤企业竞争的关键,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已成为我国高校后勤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倡导建设"绿色学校"的背景下,节能管理成为当今国内高校后勤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校区建设之初就已经运用了大量的节能技术,但校区建设往往缺乏适合且行之有效的节能管理制度与组织运行模式。本文根据现阶段高校节能管理发展现状与组织运行模式分类,创新性地根据具备不同条件的高校节能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国内高校校区节能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节能建设思路,填补节能管理研究领域中校区节能制度与组织运行模式建设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形式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后勤管理人员只有结合时代的变化以及后勤社会化要求,对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促进后勤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本文对目前高校创新后勤管理工作的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力求可以全面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综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以计算机为背景的网络信息将大众工作、生产推向了新的高度,它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能获取大量有用信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资源发展的核心输入方式,它发挥着重大作用。尤其是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融汇了数据化与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专业、科学的管理队伍,才能真正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何畏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2):120-122,126
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遇到了现代化和本土化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阻碍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模式因不适应中国国情和社会环境而难免"水土不服".文章认为,只有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基础管理与管理创新等辩证关系,完成现代化和本土化的双重历史任务,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周新宇 《中国经贸》2014,(10):66-6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人事制度的改革步伐也日益加快,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现代化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员工个人的诉求不断提升,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抛弃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采用以人力资源为核心内容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组织机构中的岗位合理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因此,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岗位分析机制,能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情况,对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特点以及管理软件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给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对EHR的概念及在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运用中的价值体现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讨论,并对运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也是人力资源价值管理的方法。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人力资源会计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政府、社会和高校自身的需要,更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尽管高校目前人事、教务、科研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为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准备了条件,我们也初步探讨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策略,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袁艳芳 《中国经贸》2023,(7):166-16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行业领域在信息管理中不断推行全新的管理模式。大数据技术也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下逐步在各行各业的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大数据技术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有着难以比拟的优势,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进一步优化升级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本文结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在对其意义分析以及大数据背景下绩效管理创新意义分析下,对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加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展开相应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存在着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力度不大等问题。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高校后勤企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