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首先分析了产权改制中的博弈关系,对国有产权改革的各利益方情况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产权改制博弈均衡的利益关系,对国有资产改革的发展,从演化博弈、计量检验和政府规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结合,会计信息依附于企业而存在,企业与会计信息的关系实质上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间对会计信息的博弈。由于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因会计信息供求而产生冲突,解决该冲突必然要求明确双方对会计信息的产权,会计信息产权交易费用的存在,奠定了会计信息产权博弈基础,这种博弈依赖于会计信息的管制和伦理道德产生,缓冲其负外部性效应。契约关系、管制、伦理道德,对会计信息产权博弈均衡有一定的功效,但要使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达到会计信息产权博弈均衡,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基于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和经济后果的事实,产生并提出了会计信息产权的命题,而会计信息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得不同利益相关者为会计信息产权进行博弈.研究会计信息产权,旨在抑制会计信息的外部性,明晰利益相关者间的权利关系,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提高会计信息供求效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和经济后果的事实,产生并提出了会计信息产权的命题。而会计信息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得不同利益相关者为会计信息产权进行博弈,研究会计信息产权,旨在抑制会计信息的外部性,明晰利益相关者间的权利关系,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提高会计信息供采效率。  相似文献   

5.
面对深圳原农村区域土地权属混乱、违法建筑量大面广、经济关系复杂的产权困局,城市更新跳出传统产权处理逻辑,通过产权细分,将土地开发权进行一定程度的赋予与分离,重新整合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模式,借助于市场化途径,将地方政府、开发商、集体和农民等不同利益主体放在同一平台,通过利益博弈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不仅保障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而且将现状不能明确认定的土地权属关系捆绑市场和利益分享机制后,转换为清晰的土地产权关系,突破了权利难以认定和交换的法律空间困局。  相似文献   

6.
在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即改制的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必须切实注重改制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在搞活企业的同时,保护国家的利益;在调动经营者积极性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利益;在保证所有者收益的同时,保证劳动者的利益;在考虑眼前利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长远的利益。1.通过资产评估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关系。资产评估、产权界定是改制工作的第一步,改制首先必须理清家底。但是在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中,国家与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代表国家的政府部门作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现有企业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忽视了整体分析方法的缺陷,从不同利益集团互动性选择的视角来研究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和产权改革的内在逻辑。指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必须依据企业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依据利益兼容与正和博弈的原则,动态调整所有权安排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在我国社会,正式制度弱化的现象如此普遍?制度形成的博弈论者认为利益的持续博弈会导致制度的弱化,因为制度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博弈的结束。文章则从非正式制度、关系距离和产权关系特点等方面探讨我国社会正式制度弱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企业间的基本利益博弈关系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大类。即使没有政府对企业引导约束,企业间信任程度的增加,也会增大其间合作的可能性。在政府参与到企业间利益博弈的情况下,通过政府政策对企业利益结构的改变,矫正了企业的行为取向;加大了企业间采取合作的策略区间,可以避免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应规范政府行为,推进政企分开,落实企业产权法人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监督、规范和引导企业间的利益博弈态势向着利益和谐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制度财务学是制度经济学在财务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结果.财权是企业产权关系运动导致"财"与"物"形成相对分离态势的结果;而企业产权主体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施加与其产权利益相对应的影响,从而转变成"财权主体";各个财权主体之间的产权博弈关系及其结果就集中反映为企业的财务治理.  相似文献   

11.
企业改制中的资产评估及其方法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改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避免和减少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已成为企业改制中的重要任务。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不仅是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不容忽视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而且是我国未来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纳税筹划是以税收政策为导向的合理合法的节税行为,它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内容之一。本文将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轻重税利益相关者,从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利益出发,探讨纳税筹划中的利益相关者双方博弈行为,轻重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策略是博弈的终止因素,也是实现双方共存共荣的基础,纳税筹划的关键就是要协调好各轻重税双方的产权利益。  相似文献   

13.
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国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企业职工利益触动最大的一次改革。企业改制后劳动关系、产权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实现“三个转变”,势必会带来职工的思想顾虑和情绪波动,引发不稳定因素。做好改制企业的职工思想与稳定工作.引导职工理解改制。进而支持改制、参与改制.营造稳定环境,是顺利推进辅业改制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工作安排和具体操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朱钊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3):8-14,25
国有企业有限持有的土地使用权与地方政府强势控制的土地发展权构成了国企划拨土地的特殊产权结构,并在土地再开发过程中涉及复杂的利益博弈.现有文献中常用科斯谈判去理解优势区位的国企土地无法更新的交易成本根源,但在发生再开发行为中的解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研究提出一个命题,即认为产权主体创设新产权形式的效率要比谈判中的利益博弈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会计信息产权这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会计信息失真,指出会计信息产权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并认为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所做出的一切有关会计信息的行为,均源于其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是由共享所有权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长期博弈,并相应地共享会计信息产权。  相似文献   

16.
一、“脱壳式”改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有企业改制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是企业的历史包袱重、问题多,而历史包袱和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国家、银行等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并非靠企业自身努力能在短期内解决。于是,一些企业便将原企业的优良资产剥离出来组建产权明晰、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的新型企业,将企业的不良资产留在原企业,使原企业成为一个没有多少价值甚至是负价值(多数是负价值)的空壳。这种“脱壳式”改制,虽然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这种改制方式遗留下很多的问题。1.导致新的产权关系模糊。国企改制的本意是通过明晰产权建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会计信息产权这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会计信息失真,指出会计信息产权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并认为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所做出的一切有关会计信息的行为,均源于其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是由共享所有权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长期博弈,并相应地共享会计信息产权。  相似文献   

18.
孙加祺 《经济界》2006,(5):53-56
产权与契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两个要件。在改制过程中,要理清两者的关联与差异,防止将产权改革绝对化。要重视企业中契约关系对经营管理的日常性作用,重视契约关系对产权关系的反作用力,以契约化信用聚合企业人的经济行为,从而把企业各项改制的落脚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根本问题上来。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正在全面展开。面对改革,部分员工心理、心态发生巨大变化,变得复杂、脆弱、多变,甚至急燥、冲动。笔者认为,必须认真地分析当前员工的思想动态,进一步加强思想疏导工作,有的放矢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对策。一、改制企业员工的思想状况改制是对企业员工权力和利益关系的一次重新调整,是新旧管理体系的转换,在外在利益变化和内在个性特点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员工对企业改制会形成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李菁  马雁 《中国房地产》2012,(16):40-47
研究目的: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基于现有制度条件、有限理性和主体学习的博弈框架,论证征收补偿标准逐步合理化产生的过程和机理,理清地方政府与征地农户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研究方法:演化博弈方法和图示分析法。研究结果: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的潜在价值被逐渐挖掘,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原产权主体——征地农户与地方政府会不断强化对其的控制和拥有,逐步形成以新价值体系保护为目标的产权结构和形态;2.土地新价值体系发现及形成后,地方政府采用行政征收权时会与征地农户产生激烈对抗,各主体依据各自利益诉求逐渐形成了目前征地补偿标准变化的新趋势。研究结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和政府维稳压力的增加,地方政府较之前更加愿意分享土地的潜在价值,形成土地征收补偿标准逐渐合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