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市公司MBO绩效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1998年至2002年间实施MBO的3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实施MBO的绩效、风险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BO并未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和经营成长质量,并且加大了公司的整体风险,绩效与风险的相关性不显著,有悖于高风险、高报酬投资原理,在目前股权非全流通、相关措施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不鼓励上市公司实行MBO。 相似文献
2.
3.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方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对收购主体的要求不恰当、对转让价格的界定不合理、对融资来源的规定不明确等诸多因素,导致上市公司实施MBO后的财务绩效大幅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在于完善法律体系,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培育企业家市场,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强化审计监督。 相似文献
4.
郭罡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4):27-30
<正>引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和网络将世界更为紧密地连在一起,资本的交叉使各国经济正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我国1998-2002年间实施MBO的3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实施MBO的风险进行了探讨,实证结果表明:实施MBO加大了企业的债务风险、引起了高额分红倾向、导致了企业资产的流失,加大了公司的整体风险。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在现阶段我国的上市公司不宜实施MB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MBO(Management Buy—outs)在中文中译成“管理层收购”、“管理者收购”、“经理层收购”或“经理层融资收购”等,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的美国,之后流行于欧美国家。近来,MBO在我国正悄然升温,一些上市公司在想方设法尝试MBO,许多财经媒体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各种有关MBO的培训、研讨会的广告更如雪片一样满天飞。在现阶段,上市公司实施MBO究竟是为了调动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盘活国有存量资产,还是公司管理层乘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之机侵害国有资产、损害流通股东的利益,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管理层并购流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端于欧美国家的企业。所谓管理层并购(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和控制权结构,进而达到重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并购行为。MBO是杠杆并购(LBO)的一种。当杠杆并购的并购主体为本公司的管理层时,LBO便演变成MBO。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贡献是显著的、正向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贡献程度逊于固定资产。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MBO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存在着很多问题,政策上也不明朗。本文简要介绍TMBO在国内的实践。分析了上市公司曲线MBO在目标公司选择、评估定价、融资渠道与途径,以及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MBO:是手段还是目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BO,这一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KKR公司最初操作的企业收购手段,正成为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最炙手可热的话题。有人惊呼“2003年将是MBO年”。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挂靠在国有单位之下,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经营者(也是企业的创始者)个人收益与企业利润的增长通常不成比例,严重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产权的界定不清,企业内的X-非效率现象也严重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管理动力也因经营者积极性不高而显得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现象、信息的非对称和委托代理… 相似文献
16.
17.
18.
作为一种并购的重要方式,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MBO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的一些MBO实践中可以发现,由于运作不规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上市公司实施MBO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务绩效,结果发现上市公司通过管理层收购后,其财务绩效没有显著上升,并由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