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试点工作,在粮食主产区吉林、安徽两省的东丰、来安、天长三个县正式展开。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将国家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调整为以现金的形式直接补贴给农民。补贴给每个农户的现金,是按照前四年市场价和保护价之间的平均价差,并根据农户的田亩数量、商品粮产量等综合指标计算出来的。以正在进行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三个试点县为例,国家共直接补贴农民6000多万元,20多万户农民平均每户获得补贴200多元。  相似文献   

2.
3.
4.
5.
国外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经验霍学喜,石爱虎商品粮基地是社会分工深化发展的产物,其存在与发展在世界上具有普遍性、因此,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商品粮基地形成的历史背景、运行方式、功能状况,揭示其中的共同规律,对研究中国商品粮基地布局规律、建设特征及运行机制等,均...  相似文献   

6.
粮食问题现在又成为举国关注的热点。这次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生产问题。但实际上还是两个问题,即第一增加生产,第二稳定市场。生产和流通,是不能截然分割的。生产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持续减产。原因有城市化进程占用耕地问题,耕地撂荒问题,粗放耕作问题;流通的问题主要是国有粮食企业库存逐步减少。原因是产不足需,挖了老库存。前几年生产相对过剩,是国有粮食企业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刺激了生产增长。库存多了一些,保护价政策和国有粮食企业理所当然成为“责任承担者”。这几年放开销区,加上保护价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的…  相似文献   

7.
《粮食问题研究》2003年第3期发表的《谁是粮改的最大赢家》一文,作者邓大才先生通过对“当前粮食流通体制利益格局分析”,作出了“国有粮食部门成了粮改中最大赢家”的臆断,这与事实相左,与逻辑相悖,实有争鸣之必要。一、粮改利益格局浅析1998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粮改政策,旨在“更好地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者利益,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最终目标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我们不仅不能从这些政策中找到让国有粮食部门成为最大受益者的政策依据,相反,中央制定任何一项…  相似文献   

8.
以县为单位建设商品粮基地,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产物。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的江西省吉水县,经过几年的努力,粮食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并结合吉水的实际情况,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粮改的突破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步伐。新一轮粮改至少在3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粮食购销市场化最终完成;二是束缚新型市场主体成长的体制性障碍被铲除,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受到高度重视;三是粮食补贴政策发生历史性转换,由以前的补流通环节改为补生产者。与此同时,新一轮粮改在有些方面的制度安排存在局限性,最低收购价、收购市场准入、中央和省两级粮食储备等制度的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新一轮粮改表明?改革需要有直面历史包袱和市场挑战的勇气。  相似文献   

10.
11.
12.
我国商品粮绝大部分要靠商品粮基地供给。1988年出售商品粮16万吨以上的100个商品粮基地县,共交售粮食2595万吨,占国家合同定购任务的52%,其余2084个县(包括县级市)只提供了48%的定购粮。其中,上交20万吨以上58个第一批建设的商品粮基地县,交售粮食1861.4万吨,占全国粮食定购任务的37.2%。可见,商品粮基地县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由于粮食价格、购销环节没有理顺以及农用生产资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曾经“几收几放”,历经曲折,但是总的看来改革还是逐步向市场化的方向迈进。对于渐进式的试错改革方式而言,改革过程出现反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每一次“收”和“放”都付出了巨大的改革成本,教训尤其深刻。笔者认为,改革经常反复的根源在于粮食政策的决策者在重大问题的判断上方向不清晰,各种利害关系没有厘清。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加大,粮食生产和供给状况好转,已过去供给不足发展成为供需平衡有余,部分主产区出现过剩。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供求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开始进入基本平衡与年际间波动并存的阶段。农业发展的障碍将开始由资源约束向资源与市场需求双重约束转变。因此,随着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就迫切要求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但由于粮食需求存在较强刚性的情况下,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在调整农业结构过程中,不应盲目地减少粮食种植面积,而应根据各地区情况制订粮食种植最低警戒线,并以立法形式确定。一方面以免造成粮食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免引起粮价的较大波动。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首先抓好粮食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搞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