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凡 《现代经济信息》2014,(19):318+320
目前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已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中心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和资产风险是构成复杂的金融风险的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密不可分,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保全资本,化解不良资产。本文拟就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及如何从根源上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2.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与金融风险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这种迅速成长扩散的风险根植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不可分性、非排他性和不可转让性。从 上述观点出发,在分析产权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潜在的金融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指出,以国家控股的资本结构多元化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切入点,并逐渐使国有股份全部退出国有商业银行,方能彻底避免出现“公有地悲剧”式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3.
从低效信贷市场退出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就广东的情况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对低效信贷市场退出机制的认识和研究不够、银行考核机制刚性、企业素质低下以及信贷队伍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广东国有商业银行从低效信贷市场退出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合约安排、经济行为与市场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文献资料,大多是从政府角度或银行角度的研究和思考,而极少从职工经济行为出发,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根本问题,是职工问题,是职工利益、职工安置问题。因此,在中国加入WTO后,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职工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及中外资银行竞争中的经济行为,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遵循制度-行为-市场绩效这样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和解释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的经济行为。指出,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初始合约产权界定模糊、激励-约束机制不足以及市场退出制度残缺,不同类型的职工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部分职工选择离开国有商业银行,其中高效率职工离开国有商业银行,是以加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困难、甚至亏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债转股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选择封闭型或开放型的退出方式。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开放型的退出方式对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搞好债转股工作具有更明显的效果;并在小结中简述了开放型退出方式的可行性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 多年来,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引起了决策部门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出于改善银行资产质量、降低金融风险、缓解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目的,从去年开始进行了部分国有企业债转股改革。随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自资产管理公司的组建,债转股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化进程和金融商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金融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迫在眉睫,建立科学的金融风险监管体制势在必行。 关于当前金融风险的判断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风险点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股票市场和非法金融: 国有商业银行事实上已经成为居民货币财富的最大保管库。不良贷款的累加使得银行的运行高度依赖新增存款,而新增的存款主要来自居民储蓄。一旦居民  相似文献   

8.
王月溪 《经济师》2003,(12):8-9
资产证券化是 2 0世纪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 ,其发行的资产支撑证券 (ABS)是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借鉴和运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 ,对于防范和化解我国金融风险 ,特别是激活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沉淀资产 ,调整和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问题》2000,(6):14-17
资产分账经营是化解金融风险,解决岬大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重要途径,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来讲,资产分账经营将使银行轻装上阵,迎接加入世贸组织的全面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抓住这次契机,走出经营困境是当前的重中之生。本课题根据资产分账经营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诸多影响,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调整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浅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金融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改革任务较重.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随改革逐渐暴露.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技术方法,构建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赵善华 《时代经贸》2006,4(10):87-88
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表现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防范金融风险 ,农业银行如何依据市场规律建立和健全信贷准入和退出机制是其关键 ,这是因为农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后信贷面临重新定位的需要 ,也是“入世”过渡期深化金融改革的需要 ,然而农业银行信贷准入和退出主要在于决策机制 ,文章就决策机制中重要环节贷款风险度的测定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当今世界各国在金融领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金融业逐步开放承诺的兑现,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金融风险也将不断积聚。如何化解金融风险,保证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是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虽然,我们在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日常业务监管过程中都有相对较完善的法规和制度约束,但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面,我们尚未形成比较完备的退出机制以化解金融风险,因此借鉴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经…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金融风险现状与央行风险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洪 《经济师》2001,(8):149-149,161
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不能依约偿还借款本息的风险。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金融风险。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目前累计达数千亿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逐步处理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稳步、有序地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并且防范新的金融风险的发生已迫在眉睫。因此,经国务院批准,信达、长城、华融、东方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继设立,成为专事收购、管理、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有独资金融企业。这是国家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从正面作出的努力尝试,它标志着我国已确定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组织框架。如何保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稳健运行呢?一、加快立法步伐,健全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遵循“标本兼治、市场与效益、灵活多…  相似文献   

16.
比较与借鉴: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重大金融创新,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革命。作为一种创新的技术手段,它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借鉴经验。本文试图从中美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制度背景分析入手,说明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刘忠燕 《现代财经》2001,21(11):3-7
通过对中外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比较分析,认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问题:资产无二级准备,借入资金比重甚微,收入来源单一,商业成本高,盈利能力低且中间业务发展缓慢,这种状况以应对加入WTO后国际大银行的挑战,因而必要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政策取向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问题是我国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方面,国企财务状况不断恶化,造成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因资金短缺而难以维持,成为企业改革深化、企业制度创新的现实障碍;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比重不断上升,资产质量下降,不仅严重制约了银行的商业化改革的进程,更加大了宏观的金融风险。为了根本扭转这种局面, 1999年3月以来,国务院先后成立了中国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支持国有企业通过“债转股”走出困境。 所谓债转股是指在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依法…  相似文献   

19.
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导,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银行。金融信贷资产风险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经营业务,特别是对高风险的信贷业务,进行全过程的追踪与监控.运用银行内部采集的会计信息资料来直接反映和归集贷款单位最客观、真实、全面的风险信号,从而把握最佳时机退出信贷市场,把风险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问题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邦识 《经济师》2004,(6):218-21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 ,国有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资产已成为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痼疾 ,也是影响我国经济金融健康运行的一个重大隐患。因而 ,必须积极探讨有效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方法 ,从而加快治理不良资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