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农村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我国的反贫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政府、社会和市场相结合的反贫困机制,通过加大扶贫力度,加强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等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2.
贫困概念的准确界定和测度对我国的反贫困实践具有启发意义.农业技术落后、人力资本单一和制度变迁使得部分农民陷于贫困,在这种情况下,对赞困人口不仅仅要提供一些物质上的扶持,更要在改造传统农业、增加农民农业收入作为反贫困的主要工作内客的同时,对贫困人口实施专门的社会、政治、科教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昕 《时代经贸》2010,(18):26-27
贫困概念的准确界定和测度对我国的反贫困实践具有启发意义。农业技术落后、人力资本单一和制度变迁使得部分农民陷于贫困,在这种情况下,对贫困人口不仅仅要提供一些物质上的扶持,更要在改造传统农业、增加农民农业收入作为反贫困的主要工作内容的同时,对贫困人口实施专门的社会、政治、科教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贫困个体在反贫困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冲突,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个体即使陷入了贫困陷阱,也有摆脱贫困的可能,更多的是责任上的自强不息。今天的农村贫困个体要实现反贫困的目的,更多的是需要农村贫困个体在一定的道德原则上独立自主、爱岗敬业,用自己的责任行动摆脱目前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5.
朱容皋 《经济师》2009,(1):74-75
文章诠释了农村教育与反贫困的基本含义与要求,阐述了农村教育的范畴,通过背景分析,指出农村教育反贫囱的问题所在。最后借鉴国外经验,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反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比大,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建党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消除农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久久为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消除农民土地生产资料绝对贫困到解决农民生活资料绝对贫困,中国实现了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伟大目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反贫困的历程,总结提炼其中的理论结晶、治理方略和宝贵经验,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当前,福建农村已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全省基本实现了小康。但贫困问题还存在不存在?还要不要继续扶贫?本文作者通过纵向横向比较研究,认真探讨了反贫困工作决策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让志 《经济地理》1997,17(4):37-42
1贫困的基本概念及中国贫困界定指标体系1.1贫困的基本概念贫困是国际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但不同时期及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贫困概念及其相对应的界定指标体系。发展中国家存在贫困着贫困问题、发达国家亦同样存在着贫困问题。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国一贫困依然是重要的社会问题、贫困乌云时常笼罩美国国土。因此、贫困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贫困(穷)的确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战后美国政府曾以货币收入作为测定贫困的主要标尺。建立了‘洞定收入纷”和“相对收入线”‘这种划法常因通货膨胀和其它因素而不断调整修改。70年代…  相似文献   

9.
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我国农村反扶贫具有更强烈的现实主义和阶段性。在这个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使农村贫困具有新的特点,市场机制作为双刃剑诱发贫困的作用加强,尤其是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减收。因此,农村的致贫因素发生了新的转移,带上了市场机制的沉重印记;鉴此,新时期农村反贫困要有新的思路,要更多地利用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发挥农村贫困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贫困人口在反贫困中的主体性,同时,  相似文献   

10.
朱容皋 《经济师》2009,(3):70-71
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的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文章针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大力减贫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呈现新情况。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和政治问题,关涉到社会稳定与和谐,所以分析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并提出些许反思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贫困"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多层次性和丰富性。立足于对贫困概念的解读强调老年人口的反贫困问题,是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薄弱环节,从而凸显我国老年人口反贫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14.
反贫困与人力资本投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向恒 《当代财经》1998,(7):15-18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与反贫对策的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随着反贫困的深入 ,我国的贫困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表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全面审视了政府反贫困问题 ,提出了农村反贫困对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安树伟 《经济地理》1999,19(5):36-39
本文以陕西省柞水县为例,分析了秦巴山区贫困的原因,提出了反贫困基本思路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贫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对它的界定经历了一个从关注物质贫困到人文贫困的转变过程,与此相适应,反贫困战略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强调物质资本的投入过渡到强调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投入,从强调计划到市场再到市场和非市场相结合的方式上二重转化。该战略对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调整、反贫困内容的转变、反贫困制度的创新以及反贫困的参与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反贫困历史,大致经历计划经济反贫、反贫摸索、反贫探索、扶贫攻坚、巩固温饱成果、全面提升发展能力六个时期;围绕救济式反贫到开发式反贫再到能力扶贫这一主线进行演变;同时遵循从输血到外部造血再到内部造血的动态演变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反贫目标更加明确,反贫对象更加精准,反贫模式更加科学,反贫措施更加系统。新时期,要以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为反贫目标,采取救济式反贫、开发式反贫、能力扶贫相结合的综合反贫模式,采取收入贫困和能力贫困相结合的多维识别标准,精准识别出具体贫困农户,并根据贫困农户的不同状况和特点,采取差别化的反贫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农村。由于中国西部地区本身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反贫困的难度很大,但从造成中国西部贫困的主要原因来看,西部的贫困主要是由其自然环境造成的,因此通过移民开发,实现人和自然资源的重新组合是实现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城镇贫困与综合性反贫困政策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9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镇贫困率呈现上升趋势,近期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其原因是:人均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人均GDP的增长;财政体系的不平等分配效应;住房市场改革所产生的不平等效应。因此,中国21世纪的反贫困战略应当进行重新调整,除了收入贫困之外,应当更加关注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问题;同时,其反贫困政策应当是一个包括就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在内的一揽子宏观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