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程伟  张红 《农村经济》2012,(7):109-112
本文以河南Z村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从村落终结的视角出发,以村落社会交往与村落权利的重构两方面为抓手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文中得出结论认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社交中心普遍出现外移现象,已经超出农村"熟人社会"的范围,促使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序格局"被打破,并且他们主动参与村落权利的建构过程,表现出更多的政治热情和对现代民主观念的践行。可以说农民工返乡创业既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和传统农民的分化,也是实现农民自身终结与村落终结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契机。  相似文献   

2.
<正>在近年的村落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两种现象普遍存在:其一,同一村落呈现"旧村"与"新村"并存的格局,边界清晰,景观迥异。"旧村"一片矮房旧院,"新村"高楼连排耸立。其二,在撤村并区、村落区划发生较大变化的地方,人们追溯乡土历史传统、寻找乡土文化认同的心理非常强烈。具有悠久历史的乡村社会,当下正处于重大变局的过渡期。因此,应从村落的实际情况出发,自下而上地观察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3.
刘伯山 《中国农史》2012,(2):93-105
黟县榆村邱氏宗族遗存了280余份文书,时间跨度达330年,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该宗族的近代变迁情况:在本土的迁徙、大量的增置财产、频繁的异姓承嗣及广泛地与其他宗族的经济合作等,由之可以窥见传统徽州宗族社会在清代中后期的松解及近代特征的出现。具体表现在:宗族血缘性的松解促进了各宗族之间的融合,社会性宗族的观念得到培养;聚族而居的松解淡化了宗族的地缘性,强化了村落的社会性;经济合作的加强冲击了传统宗族及家庭的分立性,宗族之间的经济共同体意识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文章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归纳农业文化遗产地村落旅游经营模式现状,对村落旅游经营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其他村落旅游发展提供借鉴。遗产地发展旅游的基础是当地的特色资源,旅游发展过程中经营模式的选择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遗产地其他村落而言,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核心村具有相对较高的影响力和资源优势,这是村落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方法]该文通过搜集筛选出分布在91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47个,对这47个村落旅游经营模式进行归类,分析其旅游经营模式的现状。并从中选取3个典型案例村进行分析,通过对案例村旅游经营模式的发展过程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结果]目前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经营模式主要以村民自主经营和政府投资经营模式为主。遗产地旅游旅游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地村民的参与,但村落经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成熟,且在资金、参与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结论]遗产地村落旅游经营过程中应该注意资金和专业化管理的合理引入,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农业社会的一种宗族组织,近代苏南义庄旨在使族人幼有教、老有养、婚丧有助、鳏寡孤独废疾有恤,关涉族众生活核心环节,形成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宗族保障机制。在宗族聚居场域,义庄赡族或以贫乏为主,或以亲疏为等,兼以道德要求。义庄施行严密的救助程序,辅以庄规伦常的约束,寓劝惩于周恤之中,客观上调适了族群关系,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考量义庄宗族的保障机理,对发展今天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脱嵌与重嵌:村落秩序中的农业经营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经营是构建村落秩序的核心要素,而自发土地流转与市场化土地流转对农业经营这一要素功能的发挥具有不同性质的影响。对皖北典型村的调查发现,自发流转推动的农业经营具有修复村落秩序的作用,但市场化流转通过对传统文化维持、农民食物主权保护等农业多功能性的抽离化,促使农业经营迅速脱嵌于村落秩序之外。更严重的是,资本下乡必须充分依赖村落资源,这一过程中农业经营重嵌于村落秩序之中,企业借此达成对村落秩序的总体性支配,导致村落治理依附化、村落成员边缘化和外向化等负面效应。以上现象凸显了土地制度改革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所存在的逻辑问题。要保护农业经营的多功能性,各地应遵循"小步走""鼓励可逆性""为意外后果做计划"等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当地政策。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传统社会,徽州之所以能够成为颇具典型意义的区域,除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外,还端赖于徽商与宗族的支撑作用。多财善贾的徽商为徽州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得到财力挹注的宗族在组织和制度方面不断完善,成为推动徽州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徽州宗族也由此被称为"正统宗族制传承的典型"、"宗族发展的徽州模式"。由于徽州宗族与徽商、新安理学、徽州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保护近年来正引起各方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要考虑"人"是因素,要注重维护整体的文化生态。让我们跟随调查组一起走进安徽绩溪和潜山的2个传统村落,看他们是如何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调动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城市里的一类公共空间,庙宇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能吸引民众,而依托庙会举办的社火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文化形式,并构成基层社会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位于鲁西北地区的临清久负历史盛名,它是明清时期大运河上的漕运枢纽与商业都会,也是泰山奶奶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每年的庙会活动与社火展演更是将信仰实践推向高潮。临清社火应当视为地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套礼仪和传统,层累地积淀成一种所谓"标志性民俗活动"的"礼仪标识"。它建立在礼仪革命的基础之上,具有"正统化""标准化"的意涵,融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体系为一体,体现出"礼仪经济"抑或庙宇经济的"复合"实践逻辑。通过代际承传行动者的文化自觉,建构了地域性的文化经济网络,也为社会的基本联结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0.
李远行 《中国农史》2005,24(4):109-115
当前流行的有关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的观点主要有“大共同体本位”和“小共同体本位”两种,然而在解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组织建构时都陷入了困境之中。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必须关注国家与地方相互关系的变化(互构与博弈),这样有利于研究村落外部国家政权对村落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同时从家与村的结合原理研究村落内部农民生活价值秩序和村落内发展的动力机制,最终达到寻求影响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动因的规范性解释和当代中国农村组织建构的合理性原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伴随农耕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聚村而居、聚族而居,形成了以家族为核心的村落,在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古代社会,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村落中。私学兴起和土地私有制确立后,耕田养家和读书教育是人们比较关心的事情,尤其是科举制创立后的上千年时间里,耕读文化在民间很是流行,耕读传家成为很多村落家族的家训家风。耕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村落记忆,是农耕文明研究绕不开的一部分,是传统村落保护理应加以重视的内容,也是培育地方乡贤和精英、构建新型乡土文化、树立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和留住乡愁应该积极弘扬和传播的正能量。传统村落可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开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开办耕读学堂,合理利用村落文化遗产等形式传承和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中国知识青年上下乡"……一走进福建省闽侯县白沙镇井下村,就可以看到墙壁上这些上世纪60年代熟悉的口号,一股知青文化扑面而来。村落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完整被保留,道路两边的绿化整齐有序,池塘边的空地新添了一抹绿。"我们不改变村落原有面貌,不破坏生态,保留它自己的味道。"井下村书记萧暾告诉记者:"作为项目村,我们按照福州市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的总体要求,编制村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物质生活方面得到基本满足,但精神文化比较缺乏。精准扶贫工作展开以来,文化下乡活动随之开展,但政府主导的送文化入基层逐渐遇冷。基于对Y村业余剧团的考察,探索了以社会力量为参与主体的村落公共文化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4.
清代苏州地区的村庙和镇庙:从民间信仰透视城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滔 《中国农史》2004,23(2):95-101
本文对清代苏州地区镇庙与村庙的关系作了多层次的探讨,透过镇城隍庙和“解钱粮”习俗的出现,审视了民间信仰在农村与市镇交往中的某些图像。研究表明,民间信仰中呈现的上下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城乡的等级差别基本吻合,但是不少位于大镇之间的市集甚至村落有时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明清江西宗族传承着儒家文化,表现在:修谱将儒家文化具体化为族人学习和遵守的文本、族规和祠规将儒家文化具体化为族人的行为规范、祭祖让族人感受和树立儒家的文化信仰、宗族教育将儒家文化化作族人的内在文化修养和个人价值追求。明清宗族的儒家文化传承对明清两代600多年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儒家文化培铸了基层国民孝悌、仁义、友善、和睦、勤劳、守法、端正等的根与魂。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正据《华商报》报道,近日,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推出首批"共享村落",这让有着田园梦想的人士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得以实现。"共享村落",是指村集体或农户委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进行流转交易的闲置宅基地和房屋。此次公布的"共享村落"50户房源分布于高陵区张卜街道张家村、南郭村。张家村支书、南郭村支书告诉记者,农民均有出租意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多样,文化多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家园,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乡村旅游是振兴村落文化的开端。以桂林市灵川县青狮镇江头村为例,研究了村落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乡村中宗族的存在,可以通过加强村民的集体行动能力,迫使作为村庄正式制度代表的村干部在决策中考虑村民的意愿,进而有效地解决村庄治理中常见的道德风险问题。本文以村庄公共品供给为切入点,利用集体行动的逻辑,构建了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宗族如何影响乡村中正式制度的理论框架,并且利用对全国"十县百村"的调研数据,通过考察宗族强度和在公共品供给中村干部与村民意愿匹配度之间的关系,证实了本文的假说。  相似文献   

19.
袁西  张后增 《山西农经》2022,(10):82-84+88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面临着新的、更严峻的挑战。为有效保护传统村落,以东川区八角地村为例,通过研究八角地村的村落特质、保护现状、资源禀赋、民居风貌,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提出八角地村具体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策略,为东川区乡村振兴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待农村宗族,地方干部往往呈现复杂甚至矛盾态度。当面对的是一般性的宗族,他们往往将它看成比较负面的问题;而在与宗族发生现实的工作交往中,往往在负面化宗族的同时,却在工作中借助并利用它。如果面对的是"生我养我"的宗族,他们则往往会以多种方式参与、支持乃至组织它的活动。这就是地方干部对待宗族的体制性立场、现实性立场与亲情性立场。这种多元的矛盾立场,既显示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在解释中国乡村问题上的无力,更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现实和人性取向的偏差与背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