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现阶段国有农场农用土地使用制度的缺陷入手,发现农场对农用土地资源经营模式的陈旧是其根源,尝试打破这种经营模式建立新模式就成为一种必须。  相似文献   

2.
冯满  甄臻 《中国市场》2014,(16):131-132,139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最基本的资源。但由于多种人为的因素,导致我国土地流失现象严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农用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引起农用土地流失的因素及其造成的后果,最终形成笔者对农用土地资源流失的观点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农业改革及其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私有化作为俄罗斯私有化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农用七地制度的变革。俄罗斯农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土地转移到农民于中,形成新兴的农场主阶级.并推动新型市场农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根据1990年通过的《土地法》、1991年4月25日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1991年12月27甘发布的《戈于俄罗斯联邦实施土地改革的紧急措施》等法律法规.俄罗斯实行土地制度改革。2001年10月10日.即经过7年争论之后止式通过的新的《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规定,包括农、业用地存内的土地可以实行私有化.但只允许非农业用地(居民点占地、工、忆交通和邮电用地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农用机动车辆不断增加,新旧机动车辆的更换周期也越来越短,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农用二手机动车交易市场。然而由于农村二手车交易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农用二手车交易混乱,无法正常发挥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5.
吴琼 《计划与市场》1996,(10):24-24
农用土地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以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集中地区反映各种农业自然条件的综合性资源。一个地区农用土地资源的状况及其利用程度,可以反映该地区物质财富的状况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最近十年来,广水在农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用土地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农用土地的利用保护现状及其评价 1.各种农业用地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广水市是一个低山丘陵地区,北部为低山区,中南部为丘陵区,丘间谷沟及主要河流两岸有零星平原分布,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0.1%、64.70%和2.50%,丘陵岗地占了国土幅员的三分之二。在土地利用上表现为各种农业用地类型齐全,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生产性用地交错分布、组合复杂。 2.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全市除了极少部分还未开垦外,绝大部分土地已被利用。耕地中中高产田占  相似文献   

6.
农用土地产权模糊化及其流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农用土地作为商品资源,只有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才可能和其他商品资源一样进入市场,参与流转。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晰的产权结构,并获得法律保障,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先决条件。然而,原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能从根本上完全理顺农用土地产权关系,其基本做法是将土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直接结合,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相分离。但是,由于我们一方面对土地承包制理论及隐含其中的产权结构缺乏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又始终习惯于计划经济的那套思维模式去完成承包制的实践,所以我们没能也不可能理顺农用土地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7.
丁璐燕 《浙商》2012,(6):62-63
“我们也很理解政府的难处,现在征地困难很大,更何况青田本来可利用土地就少,还要保证农用耕地面积,但这的确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回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丁玉梅 《中国市场》2013,(48):65-66
重庆2008年开始实行的农村宅基地地票交易制度,实现了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宅基地之间的巧妙置换,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的难题。但在农村宅基地复垦与城市土地开发的过程中存在诸如农村公共设施用地减少、农用药剂破坏生态环境、城市土地开发污染外溢等外部性问题。本文分别从政府、开发商的角度,提出针对外部性问题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土地双重功能向单一功能演变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芬钰 《财贸研究》2005,16(3):11-15
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土地不仅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此决定了耕地配置的公平原则必然高于效率原则。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相联系的农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应当是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的过程。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应当体现赋予农民土地保障功能。土地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短缺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保障形态。为了促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客观上要求必须逐步用社会保障取代土地保障,促使土地由双重功能向单一功能(即生产要素功能)演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市场化改革虽走近尾声,但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简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所经历的变迁,及这些变迁对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并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制度定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是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并不是对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否定,而是对这一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农民仍是土地的承包者、土地权益的初次受益者,流转出去的只是管理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二次出让,是利益的再分配。它有利于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结集,形成规模效应,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补充和更高形式,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农用机动车辆不断增加,新旧机动车辆的更换周期也越来越短,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农用二手机动车交易市场。然而由于农村二手车交易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农用二手车交易混乱,无法正常发挥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土地的保障功能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及土地比较收益逐渐下降等原因,土地的保障功能日渐弱化。同时,以土地作为农村人口生活保障的载体,也阻滞了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本文提出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目标,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率先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通道,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土地制度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中国农村经济和乃至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进行考究,然后分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内在规律,从而探寻过去几十年的土地制度变迁对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农民土地财产收益权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受制于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和农村土地制度的障碍,一直以来,农民土地财产收益权的实现受到很大限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总体方向,并提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收益权,要破除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的魔咒,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配套机制,保障农民在改革中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四川物价》2006,(9):23-23
阅读:据中新社报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朱善利教授不久前在第4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现代化主要面临土地所有制、户籍制、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消除这三大障碍对于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首当其冲应取消户籍制,同时改革现行土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朱善利认为,土地的集体所有是不会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17.
张洪力 《商场现代化》2006,(7X):327-328
本文阐述了现行土地出让制度存在的弊端和采用“土地年租制”的制度与经济合理性,提出了“土地年租制”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对“土地年租制”的利弊,尤其是“土地年租制”与降低房价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了在我国土地资源高度稀缺,房地产市场将长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采用“土地年租制”不失为一个可行办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本文从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出发,论述了土地改革要遵循地域性的发展规律,在加强对现行土地制度的认识的同时,明确分析了土地改革的方向,并立足市场经济的特点,深入具体地探究了改革和完善现有土地制度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企业会计制度》第47条规定:“企业购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尚未开发或建造自用项目前,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按本制度规定的期限分期摊销。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商品房时,应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开发成本;企业因利用土地建造自用某项目时,应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在建工程成本。”也就是说,按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因利用土地开发或建造自用项目,土地使用权价值最终要转入固定资产价值。  相似文献   

20.
《商》2015,(30)
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出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农用土地被转化为工业建筑用地,这导致很多农民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的弱势群体人群"失地农民"。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意味着工作、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失地的影响是关乎生存的,因此对有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介绍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现状,接着从农民自身以及政策等深入分析了失地农民面临的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从个人、企业、政府、制度、经济等方面提出了政府在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时,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