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讨农业社会化服务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机理,利用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定量估计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效果,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变量法。研究结果:(1)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显著减少农户耕地撂荒,但这种作用主要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中部地区较为明显;(2)农业社会化服务能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户转入土地,但没有证据表明其对小农户转出土地有显著抑制效应。研究结论:中国应大力推动和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降低服务作业成本,健全服务标准和强化合同监管,更好发挥其对减少耕地撂荒的促进作用。鼓励小农户连片作业外包,增强集体行动对提升社会化服务供给能力的作用,以此减少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2.
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根基,研究治理耕地撂荒问题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文章使用2021年全国16省506个样本微观调查数据,分别运用Logit、Tobit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产权稳定性与耕地撂荒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内在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产权稳定性能显著正向影响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确权时间越长的地区农户撂荒的可能性越大。(2)机制检验表明非农就业是农地产权稳定影响农户耕地撂荒的重要途径,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农地产权稳定性还能通过农户非农就业间接促进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发生。(3)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户家庭中有老年人时,农地产权稳定性对其耕地撂荒的影响更小,能有效缓解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对此,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农户土地制度认知;整合细碎土地促进土地流转;完善农村机耕道等基础设施,方便老年人耕种等,以抑制农户耕地撂荒行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促使土地流转速度加快,适度规模经营比重逐年加大.但少数地方土地流转的主体错位,主体不是农民而是乡镇村组干部,接受土地的流入方还没有到位,土地就仓促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造成部分耕地撂荒,有的甚至撂荒好几年.乡村两级特别是村委会必须承担农民土地相应的租金和分红,村级集体货币积累本来就捉襟见肘,再承受如此巨额支出,村级经济将会无法正常运转.因此,对土地规模流转实行权限控制必须摆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4.
不再为田士被撂荒担忧了农民留后路,(不愿放弃土地)田土被撂荒(搞非农产业),已在农村不断出现。去年年底开县铁桥镇铁桥村在昔日抛荒的62亩土地上,进行规模开发,办起了桑园。现在新植桑苗已开始吐新发叶了。从而使该村75名务工经商的农民放心地“走出了大田”...  相似文献   

5.
一、土地撂荒的基本态势 土地撂荒是土地正常利用过程被中断、经营者与土地某种程度相分离的一种经济现象。它受地域环境、土地丰缺、土壤肥瘦、人口多寡、承包方式、经营规模、耕作制度、管理水平、产业结构、负担状况、价格体系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极其复杂多样的形态与特征:(1)随机性。土地撂荒分布零散,具有突发性与偶然性。(2)季节性。土地撂荒有着比较突出的季节特点,多集中发生于年度交替期间。(3)分散性。土地撂荒零星分布于不同区域,在近期内还不大可能累积成较大范围的经济现象。(4)普遍性。土地撂荒广泛发生于经济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5)消极性。在人多地少,土地紧缺的我国农  相似文献   

6.
最近 ,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着重就江津市农村土地撂荒的现状、成因作一简要探析 ,旨在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现状 :撂荒现象触目惊心90年代以来 ,特别是近几年来 ,江津市土地撂荒伴随着经济发展日趋严重 ,且呈现出快速扩展蔓延的势头。据不完全统计 ,2 0 0 0年全市明显撂荒土地 5万余亩 ,约占耕地面积的 5% ,比1 995年扩大 60 %多。这种大面积的土地撂荒 ,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农村土地撂荒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即隐性撂荒和显性撂荒。隐性撂荒。突出表现为减少生产投入、降低复种指数、不求致富但求自足等粗放耕作现象…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民外出务工原因的农村撂荒现象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存在的特有的农民工现象,使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经济实惠后,却大都荒废了家乡的土地,也使本来就匮乏的土地资源雪上加霜.同时,土地大面积撂荒也势必影响到农业的稳定以及我国13亿人口的粮食供给问题.鉴于此,本文从人口学以及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就撂荒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江西省兴国县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代际差异对山区农村耕地撂荒的影响。研究方法:Logit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地区有46.1%的农户撂荒耕地,且代际差异每提升一级,耕地撂荒意愿会增加9%;(2)耕地经营规模、耕地块数和土地流转是决定新生代农户耕地是否撂荒及撂荒规模的关键因素,而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比、土地流转、村内撂荒程度和耕地分散程度对中生代农户耕地撂荒意愿作用最大;(3)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所受影响因素最多,且性别和土地流转对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的减缓作用最大。研究结论:在推动耕地要素自由流动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当考虑不同代际农户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自身禀赋差距对耕地撂荒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的发小山子,他是山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不仅和城里一位漂亮的大学教师燕子结了婚,现在居然和燕子一起辞掉了城里的高薪工作回到乡下,把家乡人都不想耕种的、那些撂荒的土地,种出了五彩缤纷的花朵来.  相似文献   

10.
南湖镇地处山东省日照市西部,全镇农业人口6.5万人,耕地面积7.2万亩,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镇。随着国家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实施,以及粮价上涨、粮食直补的发放到位,承包土地可以获得较大收益,因此许多以前撂荒弃耕的土地现在又有人要求耕种,一些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也纷纷将土地要回,而一些在二轮土地承包中没有分到土地的农民,也都开始回来要地。土地矛盾与纠纷随之增多,而土地承包合同的不完善又成为引起纠纷的主要诱因:一是由于部分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在签订承包合同时不采用书面形式,原来的口头承包合同价格低,现在种粮效益高了,承包方想收回土地。  相似文献   

11.
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经济分析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经济理论方面分析了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并对近年来我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剖析影响我国特殊国情下农民撂荒耕地行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认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对农户撂荒耕地现象的影响要远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从土地利用制度、政府宏观战略调控和经济方面提出解决我国农户耕地撂荒问题的主要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土地托管项目为例,分析农村土地托管的现实需求与困境,分析农发行绵阳分行创新信贷模式支持撂荒土地整治的实践经验,提出金融支持撂荒土地整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户视角的山区耕地撂荒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贵州省毕节市团结乡的4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从农户视角探讨了山区耕地撂荒的原因。结果表明,山区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有: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户劳动力缺乏。调查范围内39%的农户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而不愿意种地;24%的农户认为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差导致撂荒;22%的农户由于缺少劳动力导致撂荒;15%的农户将资本投资于土地以外的对象导致撂荒。其次,三废污染、农户不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资金欠缺也是加速山区耕地撂荒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垫江县在抓好间套复种、推广高产品种、改革耕作技术、建立高产示范田的同时,千方百计对撂荒土地恢复耕种作为扩大播种面积、提高粮食总量的又一重大措施。各乡镇精心组织力量进行拉网式清理调查,对撂荒土地实行逐湾逐户逐块清理调查登记,并整理归卷建档。经清理调查,全县共有撂荒土地13116户、18065.35亩。  相似文献   

15.
农民为何撂荒耕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分析了农民撂荒耕地的5大原因基础设施抗灾困难,作物产量波动过大;农产品价格下跌,种地收益不甚理想;农民负担居高难下,恋土情结受到伤害;农民增收减缓,消费支出急增,弃农动力增强;土地流转动力不足,撂荒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发生的许多矛盾常因土地纠纷而起,村民之间因土地矛盾而结仇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未出台之前,有些农民因外出打工或因种地收益太低,主动放弃自己所承包的土地,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私自交由别人耕种,甚至多年撂荒不种。  相似文献   

17.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耕地撂荒问题开始显现。本文剖析了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和关键驱动因素,提出了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土地租赁市场等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承包土地经营转包问题及其对策陈隆荣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迅猛发展.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愈趋下降.部分农民要求减少或不要承包地的情况比较突出。不少地方士地转包困难.撂荒、半撂荒的现象开始出现,土地的使用效益受到了严重影响。一、承包地经营出现“三个退...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解决滥采乱挖磷矿带来的地质灾害,从2003年起,贵州省贵阳市金中镇对辖区实施异地搬迁治理。据统计,截至目前,大水工业园区周边异地搬迁973户,地质灾害异地搬迁治理人口户数达450户。由此荒废闲置的土地达3万余亩,宜林荒山达10万余亩。荒芜土地在撂荒前属于农村集体土地,由于土地并未征收为国有,致使现在这些闲置土地的权属和使用问题比较模糊,相关土地管理与开发利用也处于"无主"状态。为了更好地保障土地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农村某些制度还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知识水平较为低下及农村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还占主导地位。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降低了劳动配置效率。所以要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力度等方面着手。一、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要素,我国农村经济体制首先从土地经营的两权分离着手。尽管土地制度几经变迁,但集体所有制始终没有动摇。承包土地的农户有种植自主权,但并不能对分到的土地自行处置。农户享有土地经营权,而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没有建立。土地承包制一方面成为生产率提高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又成为农民择业的约束。均田制使每个农民都得到均等的土地份额,尽管改革初期,它发挥了巨大的政策效应,但随着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比较利益低的土地生产力日趋减弱。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营土地成为一种负担。因为没有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只能滞留于不愿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手中。这就导致在我国人均耕地极为有限的国家,会出现土地撂荒。据农业部1993年百县万户调查,过去东南沿海的撂荒退田现象已漫延到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