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灵魂,但当前国内慈善组织的丑闻事件层出,不仅沉重打击了慈善组织在公众心中的神圣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慈善组织的长远发展。因此,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涵、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公信力评估及公信力的重塑路径4个方面。这些研究为我们反思慈善组织公信力流失现象以及加强监管、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众形象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商》2015,(10)
自2011年"郭美美事件"开始,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绩效的概念内涵的分析,分析各关键内涵间的影响关系,发现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对组织绩效具有促进作用,组织绩效对公信力具有维护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这表明提升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科尔曼理性选择视角入手,分析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的逻辑起点,探讨第三方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了解目前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的现状及困境,深入探讨保持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独立性的途径和方法。旨在为对社会组织第三方独立评估制度提供建议,促进我国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健康发展,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治理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4.
以当前慈善组织面临的信任危机为背景,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监督理论上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并提供一些关于加强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监督的着力点。探讨非营利组织如何树立会计诚信的价值观念,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为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董伟莹 《商》2014,(23):222-222
1993年1月8日,吉林省慈善总会成立,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大幕彻底拉开。随着中国慈善事业风生水起之势,与之伴随的是对于慈善公信力、机构组织建设的不断质疑和猜测。公众情绪的爆发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累积,很多关于慈善丑闻事件,在不断挑战公众对于慈善基本认知的同时,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和机构组织建设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本文针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问题,机制建构的塑造问题展开论述。通过对引发慈善公信力和机制建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探究,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办法,对中国慈善事业整体提升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慈善公益组织普遍存在公信力低下甚至缺失的问题,严重影响慈善公益组织的正常运作。本文结合慈善公益组织会计规范的相关理论,分析慈善公益组织在会计规范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从会计学的视角提出提升我国慈善公益组织公信力的对策,旨在提高慈善公益组织的公信力,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需求,加强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细化财务会计报表、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7.
《商》2015,(3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公共危机的发生概率和频率呈现上升的状态,其带来的社会风险不容忽视,如何应对频发的公共危机,政府有着不可推卸地主导和调控责任,但在社会层面上,慈善组织对公共危机所起到作用也可见一斑,其中慈善组织形象塑造对于慈善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正确导向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慈善组织的含意和特点,分析了我国慈善组织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危机管理视域下慈善组织形象塑造的策略,为我国慈善组织参与辅助性解决公共危机事件,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李子林 《中国物价》2023,(12):109-112
随着公共危机背景下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日益普遍化,企业已然发展成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一股重要助推力量。从制度环境的理论视域出发审视企业在公共危机中的慈善捐赠动机,可以发现:受到自然、政策、市场、社会与组织内部多元制度环境要素的影响,战略性动机与合法性动机成为了公共危机情景下企业慈善捐赠的关键驱动力。战略性动机强调了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的共存特征,合法性动机则包含了政府面向的政治合法性与社会面向的社会合法性动机。积极推动企业慈善捐赠在公共危机中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河南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作为新时期统计战线"轻骑兵",越来越多地参与当地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随着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不断发展,其欲保持在该领域的先发优势,就必须进行完整的竞争战略分析。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与层次分析方法相结合,对该中心第三方评估发展方向进行战略分析,提出以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提高中心评估专业性、加强评估活动公信力建设、建立配套激励机制等为核心的综合发展战略,这将对提高中心参与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能力,进一步实现评估的科学、公正、透明、高效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慈善法》的颁布,我国慈善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慈善法》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下,慈善组织仍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出台一系列有效的具体的规制与监管措施,保证慈善组织的良好运行。文章采取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观察法,引入制约慈善组织监管的"三力理论",对《慈善法》下慈善组织存在的监管问题做出分析整理,提出有效监管的"三明主义",建立慈善组织、第三方评鉴机构、社会群众和政府机构形成"三角四方"的开放式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刘清 《科技转让集锦》2008,(23):130-130
随着对非营利组织的关注,人们发现并非只是政府和企业存在着信任危机,作为"社会良知"的非营利组织,并非天然具有维护其公信力的力量,同样存在诸多缺失公信力的可能和事实。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是社会、被服务对象、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及捐赠方对其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2.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随时可能遭遇危机。危机公关在维护公众利益,争取舆论支持,重塑品牌形象,强化企业公关意识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危机公关可以通过建立防范机制预防危机,危机来临时积极应对、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加强危机管理,危机过后合理善后,并进行积极评估等措施,促成危机的缓解与转化,为企业形象、品牌、声誉的维护和重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2010年3月,四川隆昌县近百名儿童血铅超标,引发了民众对基层政府的公信力的普遍质疑。面对信任危机的爆发,基层政府如何及时、妥善处理好此次公共卫生危机,重塑政府形象,稳定社会秩序,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基层政府的特殊性、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基层政府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提高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措施等方面对基层政府公信力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应链同物流一样,也有脆弱的一面,也潜伏着各种危机,如双汇的"瘦肉精"事件的爆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积极面对,根据危机的种类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论述了四种措施,分别是:建立"生于忧患"的危机意识;发展多种供应渠道;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防范危机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商》2015,(36)
2011年6月的"郭美美事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人们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质疑。近年来,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章子怡的"诈捐门"、农夫山泉"一分钱"事件等,这些事件使得慈善组织公信力一再下滑,引发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今年8月天津新港发生爆炸事故,天津市红十字会向公众公布了数种捐赠渠道,却遭到了公众的一片抵制和骂声。本文抓住问题的关键,通过与英国等慈善信息公开制度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相对比深入分析了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并为完善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提高我国慈善组织的整体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慈善组织公信力影响着慈善文化建设的水平,并会传染到社会文化建设领域、影响着社会互动的效果、关系社会建设功能的发挥。有必要从当前慈善组织存在的信息不公开,运行不透明、政府对慈善组织渗透严重、缺乏有效地社会监督以及慈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因素入手,通过重建慈善组织公信力,传播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7.
康晓燕 《消费导刊》2010,(3):127-127
第三方评价在政府绩效评价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的现状,从组织自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构建责任政府过程中,如何发挥我国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价组织自律机制作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潘勇  高天  李海霞 《中国市场》2013,(45):98-99,107
近年来,由于有关慈善行为的不良事件接连不断,中国红十字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质疑,而其作为我国慈善事业的代表,我国慈善行业的公信力也受到严重影响。重塑我国慈善事业形象,提高公信力,进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在对红十字会与慈善事业现状实际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调查数据提出问题,并提出可行性意见或建议,以求为提高我国慈善事业公信力,推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9.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2011年年底,德宏州慈善总会成立,几年来该组织开展了许多活动,但其组织公信力有所缺失。本文按照从问题一成因一解决的论述途径来具体探讨:首先介绍了德宏州慈善总会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其次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德宏州慈善总会公信力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王倩雅 《商》2014,(7):218-219
随着非营利组织的日益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社区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组织能力弱、资金不足等发展困境,提出了完善非营利组织方面的法律、保持非营利组织的独立与自主性、建立第三方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加强非营剁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等改善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