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机构业务全能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拓展投资银行业务 :分阶段拓展业务、构建专门的投资银行部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交叉销售机制及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商业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等金融同业之间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业务合作。随着同业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同业业务成为金融机构赢利的重要来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金融同业业务将会成为整个金融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自1979年首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代表处以来,中国金融业走过了16年的逐步开放的历程,外资金融机构已发展成为我国引进外资的一条重要渠道和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状况外资金融机构是指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的从事金融业务的分支机构和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外商独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现已在中国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有外资银行、外资财务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目前,外资银行和外资财务公司在我国境内开展的业务仅限于外汇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结算和汇兑及经过批准的外汇投资等业务。其主要业务对象是外商投资企业、外国公司和外国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产品的概述为出发点,分析表外理财产品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总结了业务发展规模较小,易产生流动性风险,造成银行监管压力等现实问题,并提出规范表外理财业务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从19世纪初,西方商业银行开始萌芽到当今工业生产的集中垄断,以经营货币资本为主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得到了迅速发展。在金融机构数目增加同时,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金融机构借助广告维持,拓展业务,树立企业金融形象。在发达国家,金融服务是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机构的广告已  相似文献   

6.
刘宏 《财贸经济》2006,(6):23-25
本文从期货行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多数期货公司规模小、盈利水平低,同时大多期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及市场占据能力、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不强等方面分析中国期货公司现状.认为造成中国期货经纪公司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业务单一、交易品种不足,同时生存环境、利益分配机制和保证金的安全问题也限制了期货公司竞争力的形成.优化期货公司的经营环境、拓展期货公司业务内涵、突破业务范围限制和加大培养期货人才对于提高期货公司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为主题展开论述,首先对本文的背景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从业务规模相对偏小、业务结构不合理、网络金融业务不完善、金融风险问题等方面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树立金融业务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核心业务促进金融业务全面发展、积极发展网络金融业务、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分析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设计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从供应链视角出发,区别于传统的针对授信主体单一评价的方式,更侧重供应链上各成员合作关系的稳定性、上下游贸易活动背景的真实性以及交易对手的信用资质和规模实力等。供应链金融通过将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机结合,拓展了银行贷款业务的范围,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供应链金融为货代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王彤鸿 《海峡经贸》2001,(10):50-51
随着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同业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金融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机构要发展,就要以传统业务为基础,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和进行金融创新。当前,票据业务作为中间业务品种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各金融机构已经普遍达到共识,票据业务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何在加强票据业务经营的同时加强票据风险管理,已成为发展票据业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2010中国贸易融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融资业务对中国金融机构的意义 首先,中国对外经贸规模巨大,在全世界经济大国中贸易依存度最高,且多年来增长速度一直快于GDP增速,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改变。因此,金融机构若不重视这个巨大的高增长市场,就无异于自外于高速增长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罗莉 《商》2012,(9):135-136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构建还处在制度研究时期,然而今年的"十二五"规划继续提出建设三农服务三农的目标,这就要求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未完成的使命由现存的农业发展银行来担任,本文从这个角度着手提出农发行需要拓展服务三农的各项业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金融体系发展的主要方向也从覆盖发展转为纵深发展,其主要表现就是各类金融机构如银行对其产品业务不断进行更新。其中有一部分业务主体受到了金融从业者的高度重视,如资产托管业务就是一个产品创新的实际反馈。但在此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其客观上的原因,从自身规模到客户数量均与大型银行存在天然差距。由此本文以银行托管业务在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及发展前景作出一系列针对性、具体性的观察,从而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开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很快,无论从产品种类上,还是从发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一项前景广阔的新兴中间业务,理财业务既为商业银行维护和拓展高端客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和综合效益.同时,对于我国众多银行来说,大力发展银行理财产品,也是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主要分析一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徐刚 《新财富》2006,(7):36-37
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金融机构业务拓展制约多、范围窄,竞争过度,同样会妨碍金融体系的健康运作。要形成一个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更需要注重金融生物链的建设和完善,一方面拓展金融机构合理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的兼并整合,使之做大做强,避免过度竞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正>一、外贸企业信用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目前,外贸企业信用风险控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包括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对应收款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是总体来说,还停留在事后控制阶段,只是一种较低层次的信用风险控制。从实践中看,目前外贸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信用风险控制与业务拓展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外贸企业普遍缺乏信用风险意识,强调业务规模的扩大,忽视信用风险控制。经营过程中,信用风险控制与业务拓展发生矛盾,往往是信用风险控制给业务拓展让路,以资金推  相似文献   

16.
股票市场的波动使机构投资者日益追求多类证券品种及具有避险功能的投资组合,同时各金融机构日益重视其资产流动性的内在要求,使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市场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急剧变化。资产证券化业务正成为商业银行、信托、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空间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与中国银行业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三年来,中国按照WTO的条款要求,分步骤、分阶段地开放金融服务业,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中资金融机构竞争力得以提升,但现有的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监管模式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不断出现的交叉业务和企业本身引出的混业现象,将成为监管部门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一方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在逐步取消;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在某些方面也享受到了超国民待遇。如何评价加入WTO这三年对中国金融业的积极效应和影响?外资金融机构进入规模扩大阶段后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问题?如何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旅行社会展旅游业务空间拓展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旅行社层面对会展旅游业务拓展进行研究,在对会展旅游与旅行社会展旅游业务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从会展旅游客源市场、会展旅游产品、会展旅游地理区域、会展旅游服务方式四个方面探讨了旅行社会展旅游业务空间拓展途径,以期推动会展旅游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呈现高效益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贸易融资业务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现行贸易融资体系划分为商业性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两个部分,前者在数量上构成了贸易融资业务的主体,但后者对前者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通过直接投入和降低特定业务的成本,政策性融资引导着商业性融资的方向和数量。特别是在大宗、长期和政治性商业性风险较高的领域,政策性融资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世界各国的贸易实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中国出口商品、服务结构不断丰富和提升,对汇率避险等各项需求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提供能满足企业汇率避险、开展新业务和长期业务的贸易融资新产品。  相似文献   

20.
信贷资金规模涉及很多不确定因素,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错综复杂,因此要从理论上彻底弄清楚信贷资金的变化机理十分困难.然而信贷市场是一个运动的、特殊的系统,它必然存在着规律.本文利用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规模的月度数据,构建ARIMA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未来几个月的信贷规模进行了预测,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