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381号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并于8月1日施行,同时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废止。新制度实施以来,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生活无着人员的流浪乞讨问题,极好地维护城市社会治安,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拥护。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由于新制度在出台时比较仓促,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欠缺和不足。本文在充分肯定新制度进步意义的前提下,全面分析新制度实施以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救助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解决城市救助管理工作存在难点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旭染 《商》2013,(24):372-372
关于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究竞如何,看其街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尤其是儿童所占比例的多少,是最明显的标志。我国至今仍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流浪儿童保护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救助工作的进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流浪儿童的现状,论述政府和民间组织合力救助流浪儿童这一模式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占雄  贾珂 《现代商贸工业》2014,26(21):169-171
在现代社会,人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保障人权是所有法律制度面临的共同课题,行政法当然也不例外。法律的人文关怀品质便是对人权的尊重与保护。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为基础,谈一谈人文关怀在我国的行政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于当年8月1日起废止收容遣送制度,本文通过对东坡岭安置(收容遣送)农场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此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会救助事业是我国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集中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职能转变也需要切实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服务,真正体现"服务性政府"的应有之义。加强对当前流浪人员社会救助相关问题关注,更好地发挥救助事业对维持社会稳定、保障流浪人员切身权益方面的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6.
龙姗姗 《品牌》2015,(1):53
乞讨权作为公民一项基本权利,其主体应该包括所有人,但因现实存在的问题,乞讨权的主体应对未成年人进行严格限制。对于乞讨者的救助,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建立完整的法律救济模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并提倡民间救助,呼吁民众关爱弱势群体。以建设更美好、更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流浪儿童的大量存在会给国家以及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流浪儿童的救助亟待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运用社会资本的相关内容阐述了社会资本建构在流浪儿童救助的作用,就如何增加流浪儿童救助的社会资本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商》2014,(1)
近年来,在社会急速转型的背景之下,流浪儿童相关的社会性事件不断,流浪儿童这个特殊的边缘群体也日益受到更多关注。但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实践及研究起步都较晚,理论研究尚不能满足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实践的要求,缺乏有效的福利框架指导。通过梳理我国流浪儿童福利框架,发掘现有成效及问题,为进一步思考我国流浪儿童救助政策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失业渐成中国经济头号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部20年来限制中国公民自由迁徒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半年后,另一部限制公民就业权的法令以政府红头文件的方式在广东出台。2003年12月,广州市发布《广  相似文献   

10.
凤阳阳 《商》2014,(1):353-353,349
近年来,在社会急速转型的背景之下,流浪儿童相关的社会性事件不断,流浪儿童这个特殊的边缘群体也日益受到更多关注。但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实践及研究起步都较晚,理论研究尚不能满足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实践的要求,缺乏有效的福利框架指导。通过梳理我国流浪儿童福利框架,发掘现有成效及问题,为进一步思考我国流浪儿童救助政策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已初步确立,但仍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未能很好地发挥社会救助的作用,本文试透过对城市乞讨问题的分析,找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马彦青 《商》2014,(29):79-79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还存在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到处流浪,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他们与现代文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破坏城市形象,影响市容,又严重危害社会治安与秩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本文概括了乞讨的含义、发展近况、方式、种类的基础上对乞讨现象激增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城市乞讨所引发的各种不良社会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城市乞讨问题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晋颖 《商场现代化》2012,(21):291-292
当前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变革过程中,社会制度、家庭经济、教育差距、等原因都使得流浪儿童这一群体日益突出,数量日渐攀升。2011年,由广大网民自发兴起的"微博打拐"活动将公众参与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成为了除政府、NGO组织以外的参与社会事件的重大参与力量,在救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流浪儿童救助主要以政府为主导,NGO组织参与项目开展,但是流浪儿童这以群体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往往会流落于社会街头,这样公民的力量变得不容忽视,但是如何合理调动公民积极性参与流浪儿童救助并保证救助安全将是需要关注的。  相似文献   

14.
自古社会上都存在着乞讨者,更有人以乞讨为生。乞讨族出现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乞讨者。乞讨者和乞讨行为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启示,乞讨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对待街边乞讨,这些思考对于街边乞讨现象的认识和对待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篇正是从街边乞讨现状、原因分析、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对待乞讨现象这四个方面入手,浅析街边乞讨现象的。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2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为特困人员进行托底性保障。《意见》明确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政策目标、资金筹集、对象范围、相关内容、供养标准、经办服务。在以往按供养方式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类制定救助供养标准的工作要求,以适应不同特困人员的救助供养服务需求。截至2015年底,全国最贫困最脆弱的特困人员共有591.4万人。其中,农村特困供养人员517.5万人,集中供养161.8万人;城市"三无"人员73.9万  相似文献   

16.
杨星 《适用技术市场》2011,(14):118-119,125
当今,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随之而来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而当一部分精神病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时候,不仅不利于自己本身的病情,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所以,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目前大连市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但是受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影响,流动人口在生活、就业、社会福利及维权方面仍处于弱势地位。分别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民间救济、法律援助和监督管理11个方面,对大连市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送人送了一万里─—记江苏省邳州市自行车修理个体户秦学军张孝传,杨洪芳,陈尊敬,董新启1968年,秦学军出生在江苏邳县一个贫困的农家。他的父亲从小流浪乞讨,解放后靠政府接济长大成人;母亲勤劳善良,但体弱多病。秦家是村里的老透支户,常年靠政府的“减免”、...  相似文献   

19.
大病医疗救助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分析大病医疗救助实施现况对于提高大病医疗救助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湖南省A、B两地大病医疗救助数据,结合政策文本分析、走访、座谈等方式,从受益人口、救助资金、救助对象满意度等方面考察评估大病医疗救助实施效果。结果是两地医疗救助受益人口较少,医疗救助水平不高,但救助对象满意度高。建议一是扩大或取消大病医疗救助对象、范围限制;二是提高或取消大病医疗救助封顶线;三是扩大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大病医疗救助覆盖范围;四是加大大病医疗救助资金投入;五是完善大病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0.
《商》2016,(8)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整体文明程度也相应提升,社会环境正趋于一个多元化状态。而古已有之的乞讨在当今多元社会下又是什么状态,乞讨所涉及的权益以及社会各方利益的联动和平衡,对于我国法制建设和社会文明也许是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