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而治理模式的选择是影响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性,治理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应该顺应新农村社区治理格局、治理方式、治理机制的发展趋势,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选择适应国家行政主导推进型治理模式,或者多元主体互动合作型治理模式,或者社区组织与成员自治型治理模式。不断完善新农村社区治理的文化机制、组织机制、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城乡倒置现实情境的产生,加之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社区的营造。时间银行能够积极开发乡村社区老年人力资源,通过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成为缓解乡村社区养老难题的可行解决路径。文章以时间银行为研究视角,厘清时间银行嵌入乡村社区营造的现实性,同时围绕人、文、地、产、景五大核心要素对时间银行如何助力乡村社区营造进行了机理分析和路径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近年来是如火如荼,然而由于休闲农业的开发与管理主体主要是农民,因而在休闲农业片区的整体合作上并不紧密,一个地域内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么是区域间差别过大,要么是质量层次不齐,对于提升地区休闲旅游品牌影响力有负面作用。论文从社区营造的角度,结合目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对于休闲农业旅游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自然、社会与文化环境是文化生态系统的三要素。社区营造的过程是通过公众参与,实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态系统正陷入发展困境,自然、社会与文化三要素无法实现协调发展。而社区营造的成功经验与其本质使农村文化生态系统找到了一个得以再生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专业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分析洛阳市D社区中存在的问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社区治理行动主体缺乏配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不到位,社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不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社区治理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社会工作者引导+社区为本"模式,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促进各个治理主体参与,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发挥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领域的专业优势,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服务型社区治理强调社区治理的服务特征,是我国社会由"管治型"治理转向"服务型"治理在社区层面的微观反映,是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向。上海市静安区和南京市建邺区同为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服务型社区治理建设方面均取得很好成绩。本文旨在通过对两地治理案例的分析,比较沪宁两地在服务型社区治理实践经验上的异同,以期为服务型社区治理的建设提供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治理理论无法为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模式改革提供具体的实施途径,我国社区治理失灵的现象比比皆是。新公共管理中"政府再造"原则、战略与工具为我国社区管理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即获得授权的社区、居民驱使的社区、协作型社区、企业型社区与竞争型社区。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区成为当今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而产生了相应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治理有效地使社会管理结构分化、重心下移,及贴近人民生活。多元的社区治理模式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群体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增强了社区军民的社区认同感。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前提下,为维护居民共同利益,不断探索出多种社区治理模式——党委联建、政社合作、居民自治,高效运用社区公共物品,不断满足社区各方面需求,优化社区秩序。  相似文献   

9.
城乡一体新社区是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中,政府为促进农村社区更好更快地转型而进行的一种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自觉行动和制度创新。作为一种介于传统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一种新型社区形态,因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面临着诸多问题。嘉善县桃源新邨社区作为目前嘉兴市规划建设最大的城乡一体新社区,其多维融合的治理模式,为其它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经历了传统社会的内生性乡绅治理、近代社会的经纪人管理、新中国成立后的队社体制与乡政村治等阶段,现阶段其管理面临着制度脱嵌、模糊治理、财力匮乏、压力型管理等问题。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强调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应走向多元合作、互动共治,并从社区文化、协调机制、筹资模式、管理手段方面,提出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是21世纪中国社会整合的主要载体和基础单元,加强社区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和改进。本文立足我国社区治理现状的症结,并借鉴了西方社区治理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以期有助于我国社区建设和发展,推动城市社区的善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泰州社区信息化在社区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社区治理模式有所创新,社区治理水平有所提升,城乡治理一体化也有所促进。但还存在社会治理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社会治理信息利用率低、社会治理信息化环境不优等问题。必须提高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价值认知水平,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单元,深圳开展示范区建设,需要结合深圳社区在组织、文化、人口要素上的变化,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建立以居民为中心的治理目标,创新从治理向自治的治理理念,构建多元主体的协作共治机制,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型社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社区是我国重要的基层管理单位,是我国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基层单元。社区公共财政作为社区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代表着国家行政权力介入基层社会的重要工具,是政府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实现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武汉市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将社区治理作为社会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社区治理模式探索走在全国前面。文章对2017年-2018年武汉市级财政支持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情况进行分析,挖掘和剖析基层治理下财政投入的表象及微观问题和原因,并就如何把握政府与社区之间“指导与服务、协作与监督”的关系,如何建立社区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对社区建设的有效承接,如何调动居民自觉投入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社区治理创新研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诸多学术争论。在梳理和回顾社区治理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回归本原,强调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社区治理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展开对社区治理创新研究的另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动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治理就是社会治理的“缩影”。随着莱芜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原来偏离市区较远、相对独立封闭的鲁矿社区逐步融入莱芜城市化、社会化治理体系。鲁矿社区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维护社区广大居民利益、实现社区和谐稳定、激发社区组织活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需要。本文围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鲁矿社区如何实现单一性的社区“管理”向多元化社区“治理”转变,对创新社区治理构架进行粗浅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微观体现,社区治理创新是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的突破口。只有加强基层社区的民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自我管理的作用,才能使社区成为具有地域性的利益共同体和最有活力的城市细胞。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花园社区"六步议事"自治制度践行的结果再一次证明,城市社区只有实现公民自治与公共服务创新,城市的管理和治理才能落到实处,并体现社区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才能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苗 《企业家天地》2010,(10):43-44
边缘城市社区的治安是整个社会治安的重要环节,社区治安需求的多元化要求边缘城市社区治安的主体也应该是多元的,政府不应当也没有能力单独对社区治安进行管理。要实现边缘城市社区的长治久安,政府必须转变传统治安理念,提升社区治安治理效能;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治安治理的主体作用;合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社区营利组织治安作用;激发居民参与治安热情,支持非营利组织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余琳  余辉 《全国商情》2009,(6):132-133,136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项重大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提供了新的可能.随着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非政府组织必将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社区建设是我国转型时期公共事务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也必将以多元的模式承担起城市社区建设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文化房地产在中国大陆兴起,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更体现在社区文化的营造上。房地产商在提升商品房实用性的同时也着力通过各种手段给钢筋水泥注入文化,并加大攻势,纷纷将艺术与地产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