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中国对外贸易》2015,(2):13-14
2014年12月30日,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发布的《"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建设水平(2014)研究报告》显示,大连综合得分排在第二位。同时,该研究所还发布了《"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2014)研究报告》。据了解,"美丽中国"研究所对列入评价的31个省区的综合建设水平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在前几年的基础上优化了"美丽中国"省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美丽城市的建设,美丽城市一定是集约紧凑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更是宜居和乐居的.紧凑城市中蕴含着多元化的价值目标体系,追求有序、紧凑和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突出人是城市的真正主体,致力于满足人对城市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前提,是构成美丽城市的基础,是通向乐居城市的台阶,也是实现可持续城市的保障.因此,我国城市转型要以紧凑城市建设为契机和抓手,全面展现和演绎紧凑城市的多元价值属性,致力打造符合紧凑城市的空间结构特性,方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如何制定符合地区城市特色、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非常重要。本文对中国一些城市森林建设先进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状况进行阐述研究,以期对其它城市有借鉴和参考作用,使城市林木覆盖率大幅提高,打造出我国绿色城市的"城市森林"新景象!  相似文献   

4.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蓝图。在新时代,国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新的思想和新的部署,美丽中国建设走向了新起点。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日趋多元和复杂,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完善、公众参与程度低等方面的问题。文章是以美丽中国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城市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城市环境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为了保护环境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各自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中国的城市环境治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组织和市民的作用,有助于建设美丽中国,切实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从而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受到城市内涝的困扰。一场雨在某种程度上就能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发达程度,中国城市中汽车"潜水"、市民"看海"屡见不鲜。以武汉为例,从自然气候、基础设施、城市发展等角度探究了武汉内涝频发的原因,并结合城市规划的相关理念做出防治内涝的有效对策,积极建设"海绵城市",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中的内涝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地处三峡库区的湖北省宜昌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建设、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坚持"尊重自然、制度引领、城乡联动、四化同步"等原则,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绿色产业"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宜昌模式"对依法治国背景如何破解生态文明建设日益突出的"制度困境、成本困境、模式困境"等难题,为各地当前及今后相当一定时期的实际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一、生态城市:从"建筑节能"到"三个绿色化"宜昌地处湖北省西部,是三峡大  相似文献   

8.
当今城市化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动力和时代特征,栾城作为石家庄市的卫星城,更要主动顺应时代潮流,拓宽城市建设发展思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着重突破"四大瓶颈",摸索出一条以城市经营为主线的城市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9.
华强森 《商务周刊》2011,(Z1):12-13
风景高处独好。中国的城市发展应向"上"看、求"高"度,而不要横向扩张,图"宽"度中国的城市化不可避免。到2030年,将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中国的城市中,需要以前所未见的规模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10.
赵正 《品牌》2002,(5):72-76
<正>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地上曾经兴起过一场规模不小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热潮。在"八五计划"的城市功能规划中,有30多个城市把未来发展目标设定为国际化大都市。10年过去了,当进入21世纪的"十五计划"时期,再来看看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更加严峻的现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思想,为全体人民描绘出一幅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实现永续发展的责任之美"。"美丽中国"建设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之中。建设"美丽中国"应通过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科技支持力度以及强化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基础作用等途径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数字城市"建设面临的三大挑战 数字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中国的数字城市建设也被提升到相当高度,是中国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数量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如何对城市进行科学化管理,使城市运营更加完善、政府功能更加全面等问题,成为建设城市的难题。由此便衍生出了"智慧城市"的定义。而后各国对智慧城市进行建设,通过物联网、数字化、无线网络等的产生与发展使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可能。文章从"智慧城市"定义入手,并通过国外智慧城市案例,对定义进行更为简洁明了的解释说明,说明物联网、数字化、无线网络等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并通过对国内智慧城市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智慧城市建设终极目标是要解决城市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等"里子"问题与城市精细治理、ICT技术应用等"面子"问题,指出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中应"表里兼顾""内外兼修",同时提出应特别关注智慧城市业务数据采集与应用分发,利用大数据支撑城市大脑建设,从而达成城市智慧愿景,文章可作为当下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梅燕 《商业时代》2012,(28):11-12
自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成为了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热点。但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针对不同城市发展策略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从智慧城市统筹布局的战略角度出发,将城市划分为三种类型,并给出了不同类型智慧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数字城市”内涵与框架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柳钦 《中国市场》2010,(42):51-61
"数字城市"作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的是一种世界潮流和城市发展的方向。"数字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动力,它不再是一个技术性概念,而是现代科技、社会、政治、经济影响下的新城市形态。本文阐述了"数字城市"的内涵,并对"数字城市"建设的内容与框架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绿心"作为城市系统主要的生态空间,有利于遏制迅速蔓延的郊区化趋势,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对城市有着生态、经济及社会学等多层重要意义,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孔令颖 《现代商业》2011,(12):72-73
2010年,笔者有幸亲临上海,体验世博奇观。一番游览后,我开始思考,城市——这个给我们带来美丽生活的地方,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苦思冥想后,"辛亥革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可以说,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几乎是与辛亥革命同步进行的。蒋介石统治时期,辛亥革命史基本上被纳入了国民党党史的范畴。新中国成立以后,辛亥革命史成为仅次于太平天国的研究课题";文革"以后,更是成为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规模最大并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性的重要史学分支。百密一疏,长期以来,相关学者比较注重研究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其对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促进作用。基于此,笔者著此文,试图阐释对"辛亥革命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今城市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其对信息化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城市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以数字网络为标志的全方位信息化进程,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工程在许多城市和地区早已启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他城市和地区也逐渐认识到数字区域工程的紧迫性.许多省、市也都将"数字省"、"数字城市"建设提到了发展议程上来,一股新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浪潮正席卷而来.  相似文献   

20.
大连,不仅是中国最早进行城市品牌建设的城市之一,更堪称中国城市品牌系列中的最佳范例。如今,大连人奋发图强,从政府到民间共同打响了品牌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战役。一些企业界人士更是积极参与其中,主动肩负起了"让城市文化起来"的历史使命。大连市中山美术馆馆长、大连鹏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恩平,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