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广  陈建国 《商业时代》2011,(24):62-63
本文利用上市公司(2009年度)数据,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以及机构投资者是否能有效制约过度投资行为。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制约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2.
李维安  姜涛 《财贸经济》2007,(12):56-61
本文实证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证实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对过度投资行为形成有效的治理.研究表明,股东行为治理、董事会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对抑制过度投资积极有效,但监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机制的作用不明显.本文将上市公司治理的综合评价系统--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南开治理指数)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研究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理性投资行为表现为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行为.过度投资导致大量的资本沉淀在生产能力过剩的领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同时导致呆坏账和金融风险的增加;而投资不足则使得大量的资金闲置,导致上市公司增长缓慢甚至零增长,同样也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上市公司非理性化投资的根源在于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完善,缺乏有效激励约束力的治理机制.解决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资问题,应改变董事会结构,完成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改革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规范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以减少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信息披露、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以及其制约效应,2003年到2009年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对企业过度投资问题在我国的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投资对现金流具有敏感性,并且这种敏感性是由投资过度来解释的,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我们考察了信息披露评级和机构投资者持股两个制约变量,分析其对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信息披露评级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在特定的样本环境下能抑制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发现,信息披露评级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两种制约作用是替代的,在信息披露评级低的公司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越明显;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公司,信息披露评级的制约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从行为决策的视角出发,利用上市公司盈余预告构建了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测度指标值,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程度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证实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形成有效的治理。研究表明,股东治理机制、董事会治理机制、高管薪酬机制对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积极有效,但监事会机制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司的投资行为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董事会四方面特征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董事会会议频率、董事会领导结构与过度投资存在显著正相关;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过度投资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数据,构建公司成长机会综合函数,重新定义投资水平,用以衡量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否存在过度投资,从而研究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投资行为是企业资金积累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行业中依然存在很多非效率投资的行为,比如盲目投资和脱离实际的多元化过度投资等。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必须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即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完善管理层激励机制等,以此最大化的提高收益减少风险,最终提升上市公司整体的投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鉴Richardson投资期望模型,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研究金融负债异质性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作用,实证发现:(1)制造业企业一方面存在滥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的行为,但另一方面自由现金流的存在也缓解了企业的投资不足;(2)金融负债异质性可以通过抑制自由现金流以弱化制造业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但金融负债异质性反而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投资不足。  相似文献   

10.
企业治理的核心是董事会,对董事会进行有效的业绩评价是公司治理规范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董事会是企业的决策机构,董事会做的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建立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业绩评价制度对健全董事会制度的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董事会业绩评价的含义,必要性,分析上市公司董事会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上市公司董事会业绩评价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提高企业ESG表现对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碳中和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一项企业战略决策,企业ESG表现与董事会治理效率息息相关。基于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合法性视角和董事权威不平衡的治理效应视角,分析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影响企业ESG表现的内在机制;从公司决策传导机制视角出发,分析管理层能力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ESG表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管理层能力在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企业ESG表现之间起中介作用;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在权力大小不同、稳定性不同的管理团队中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影响企业决策行为的研究,丰富了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作用及效果的内在机制的相关研究,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ESG表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信贷与融资机构的不断发展,以及上市公司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愈演愈烈,与投资不足等其他非效率投资行为相比,投资过度产生的不利后果更为严重,本文在界定过度投资的基础上,分析了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产生的原因,并丛防范经理人获取私利、克服个人有限理性、合理引导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预期等三企方面提出了抑制过度投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和转轨经济背景,从金融发展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以我国 2003-2008 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 Richardson 模型来识别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研究最终发现金融发展水平与企业的过度投资程度成负相关,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制约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商》2015,(31)
有效的投资决策,能够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但随着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剧了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为了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因素,然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投资增长率均处于上升趋势,出现了投资过热,而国家控股企业作为我国企业主体,更是表现出较高的投资增长率,同样出现了非效率投资现象,即表现为过度投资。本文以中国转型经济制度为背景,选取2001~2010年沪、深两市12个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检验国家控股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投资以及国家控股与过度投资的相关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国家控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国有股比例与过度投资呈"U"型关系。此外,研究还发现减少企业自由现金流可以有效缓解过度投资,而股权制衡在缓解过度投资方面未发挥相应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Logistic模型构建融资约束指数,选取2011-2014年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融资约束能否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一定融资约束,并且所受融资约束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非效率投资行为,具体表现为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对于存在投资过度的企业而言,融资约束能够抑制企业投资过度,进而提升企业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7.
余欣伟 《商业时代》2012,(23):82-83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严重,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着重总结了公司治理、制度环境、融资结构、会计信息质量与过度投资的关系,对现有研究的主要贡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希望有利于理解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完善公司治理,从而最终实现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信息是影响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借鉴Vogt(1994)的研究模型,实证分析证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其投资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越高,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行为就会降低,其投资效率越高。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和预测性会计信息的披露,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信用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9.
任何企业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现金的支持,现金流关乎一个企业兴衰,现金流量的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企业的日常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董事会是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事会特征体现公司的经营战略、经营理念、风险等。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董事会特征对现金流量的影响从而完善上市公司现金流量的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约束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志芳  刘萱 《商业研究》2003,(3):104-106
转轨时期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监督约束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要强化对经营者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并发挥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中介机构、经理市场、资本市场以及企业内外其他方面的监督约束职能。上市公司只有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到位,企业的发展才能有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