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总量GDP、非农GDP及第三产业GDP的增长均显著促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但是,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这种促进作用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总量GDP和非农GDP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弹性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第二产业显著促进了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但未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三产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力量,且中西部地区的这种促进能力更强。因此,要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必须提升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更是一个值得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课题。本文运用微观数据,用Probit模型来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性别差异、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对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变迁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使用农村村级和农户层面微观调查面板数据,分析了样本村高速公路通达性的变迁及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的影响。统计性描述分析表明样本村离最近高速公路的距离显著变小,同期,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也有显著增长,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有低龄化趋势;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较高;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能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会。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农村高速公路通达性的改善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天津农业课题组的调查数据资料,采用probit模型从农户家庭特征、个人特征以及就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天津农户非农就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非农就业选择除受农户农业生产率、非农工资收入等传统要因以外,工作技能以及工作环境的安全性等微观就业环境也对农户非农就业的选择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本文发现年轻男性劳动力更倾向于提供非农劳动,拥有手艺、社区非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都对非农劳动参与有着显著的正效应.教育的影响却并不明显,人均耕地量对非农劳动参与有负面影响.要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农民的非农劳动参与率.政府除了要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外,还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努力改善农村社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城市部门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效应的区域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比较我国各地城市部门对当地农村劳动力和外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效应。文章首先在新古典框架内构建两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增长模型,并得出理论命题:随着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城市部门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效应会趋于减弱,而对外地劳动力会逐渐增强。文章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三地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综合运用最小二乘法、组内变换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以及逐步引入额外回归因子等方法,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从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角度,认识各地技术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8.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一直被认为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对于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实现非农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方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发展规模、技术进步类型和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增量将对行业间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不同影响.因此,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计划、偏向性的产业发展政策、选择性的技术进步类型和瞄准性的政策扶持方案,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9.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工业化快速发展,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进入到有限供给的新阶段.但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城市化发展仍相对滞后,劳动力剩余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在这种新旧问题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发展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非农转移的历程,继而对非农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进程以及城镇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做出适当解释,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当前劳动就业的几个认识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着以下认识误区:经济增长能够带来就业需求增加;视第三产业为社会富余劳动力的“收容所”,认为提前退休或低龄退休能缓解就业压力;把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看成是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的可行方法等。走出认识误区,是制定有效政策、促进中国就业和再就业及实现可持续就业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劳动分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劳动分工理论,建立了教育发展、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兴古典经济模型,并运用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教育的劳动分工功能。研究结论表明,无论是自给自足还是分工条件下,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均真实收入越高,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受教育水平提高对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交易效率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可能会限制教育作用的发挥,西部地区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要小于东部地区。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法对劳动力供给究竟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国内尚无此问题微观角度的实证分析.本文采用个体跨期最优模型,通过计算劳动力供给跨期弹性,分析新法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力的跨期弹性变小.新法的实施达到了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和稳定劳动力供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equality and Growth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e present a model that links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division of wealth in society. When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 restrict the access of poor households to capital, the division of wealth affects individual incentives to invest in specialization. In turn, the division of labor determines the dynamics of the wealth distribution. A highly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f wealth leads to a low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low productivity, and low wages. In that case workers are unable to accumulate enough wealth to invest in specialization. Hence, in a highly unequal society, there is a vicious cycle in which 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productivity and wages stay low, weal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stays high and the economy stagnates. By contrast, greater equality increases investment in specialization and leads to a greater division of labor and higher long ru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宁泽逵  李红  宁攸凉 《技术经济》2011,30(11):68-72
利用对陕西省农户所做的调查数据,采用多重分类概率模型,就农民对不同就业方式的参与概率进行估计,重点分析了影子工资率及人力资本、就业成本、收入差距对农民迁移与就业的影响,进而讨论了农村劳动市场的发育状况、农村社区环境的发展、农户家庭特征、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力要素有效配置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公共物品、分工演进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永民 《财经研究》2008,34(5):110-122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内,公共物品既能通过提高交易效率来促进分工演进并最终带来经济增长,也可通过改善劳动效率直接促进产出的增加,经济增长中的两难冲突发生于专业化经济和公共物品对劳动时间这一资源的争夺,资源的最终分配取决于三个重要的经济参数即专业化经济系数、公共物品的交易效率系数和劳动效率系数的大小和变化情况。文章最后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来论证主要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C-D生产函数形式的有效劳动模型,测度了劳动力流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哈尔滨市为例,实证分析了有效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2001—2007年外来劳动力对哈尔滨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4.42%,产出的资本和有效劳动弹性之和为1.177。  相似文献   

18.
汇率决定、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理论上的挑战.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出口未受抑制反而大幅增长;劳动力价格的逐步上升也未引起不少人担心的产业转移.本文分析了1994年汇率决定机制改革以来进出口贸易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出口企业的影响,以及在汇率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机遇.认为人民币有升值压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为良好的外部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gender gap in effective labor – defined as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gender gaps i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education – on economic output per work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ender gap in effective labor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economic output per worker in African countries. A 1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gender gap in effective labor leads to a reduction in output per worker by 0.43–0.49 percent in Africa overall, 0.29–0.50 percent in Sub-Saharan Africa, and 0.26–0.32 percent in a wider group of countries from Africa and Asia. The total annual economic losses due to gender gaps in effective labor could be as high as US$255 billion for the African region. Results confirm that Africa is missing its full growth potential because a sizeable portion of its growth reserve – women – is not fully utilized.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政府关注的焦点。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并且经济增长能够带动就业的增长,只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1978-2012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具体依存关系,得到相关结论并提出进一步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