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典" (非典型肺炎 )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开展科学研究是人类战胜"非典"的必要手段.目前 ,海峡两岸抗"非典"研究已在病原学、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治疗等方面取得相当进展,并在共同抗击"非典"疫情中加强了交流和合作.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使人们对依靠科学抗击"非典"增强了信心.  相似文献   

2.
面对“非典”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多国科学家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团结起来,加紧破解“非典”病毒,联手寻求防治办法。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由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欧洲等9个国家十几所实验室组成的一个研究网络,正昼夜不停地进行着数十项研究,合力攻克“非典”。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索尔特认为,各国科学家们今后几个星期中的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认识“非典”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典"对建立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的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香媛 《北方经济》2003,(10):44-45
警示一:政府公共管理职能需调整和到位 危机对一个国家和人类来说,是柄双刃剑,"非典"也不例外.我们在讨论"非典"使GDP增长减缓的同时,应该看到,我们同时得到一次很好的学习应对危机的经验,这个经验是给企业和民众的,也是给政府的."非典"危机带给我们的警示,绝不仅仅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也不单纯是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4.
非典疫情来势猛、传播快、危害大,目前没有特效药,严重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给群众带来精神压力.尽管经各级政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非典肺炎病因不明,人员流动频繁,传染率仍然很强.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防治非典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重中之重,把打赢非典战役工作当作考验、衡量自己党性原则的标准.以中央提出的"沉着应战,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总要求引导、动员群众.加强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非典知识,及时掌握各类信息,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科学,万众一心,打赢防治和消除非典战役.  相似文献   

5.
2003年4月,当人们的目光还聚集在伊拉克战事之时,“非典”这个人们未曾想到的疫魔突如其来,一场人类抗击非典的战斗打响了,“非典”局势下的价格战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6.
抗击非典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科技在打赢这场战争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不容置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同非典的较量最终体现在科技上,体现在人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认识疾病和控制疾病,从而最终战胜疾病。  相似文献   

7.
韩康  王健 《上海改革》2003,(6):9-13
非典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突发性流行蔓延,使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新的重大挑战。鉴于非典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的复杂性,综合性影响,本文建议扩大减税范围和适时推进税费改革,进一步增加政府预算支出的强度,增发短期项目公债和提高债务流动性,降低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增加公开市场业务,增加消费信贷特别是家庭轿车和商住房的消费信贷规模,实行稳中微降的汇率政策。  相似文献   

8.
在我区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高位运行波动期的时候,遭受到“非典”疫情的冲击,使2003年全区经济所面临的形势变得十分严峻。“非典”对我区经济冲击主要局限在第三产业的部分行业,对第一、二产业还没有构成直接的影响。但真正让人担忧的还是由“非典”产生的后续负面影响。即近期就业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直至对重点工业企业生产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产生后续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历尽风雨,初现彩虹.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终于远去.非典给我们带来灾难,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机遇.非典使我们经受考验,同时也让我们选择坚强.  相似文献   

10.
和去年不同,更和前年不一样。今年4月14日,当媒体报道,经过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多国科学家的努力,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比预期提前两年绘制完成的时候,公众的反应出奇的冷淡。一位张姓北京市民不解地说,基因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科学家们心里有没有数?科技界有人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今年人们的注意力是“非典”,当来历不明却又杀气腾腾的“非典”袭来时,人类本能地充满了恐惧,根本顾不上别的。可是即便如此,又有媒体报道,国内某科研机构已将引发“非典”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全部基因序列绘制完毕。基因和“非典”已经拴在  相似文献   

11.
<正> 保险源于风险的存在,应当说,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保险业。当"非典"这一人类从未遭遇的风险事件来临时,无疑也向保险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非典"灾难的降临,给人们的生活、人类生存和社会的安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基于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的双重责任感,保险战线的员工们义无返顺地参加了阻击"非典"这一特殊的"抢险救灾"战斗;同时,基于保险人的一种职业责任感,也引发了诸多业内人士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非典”给我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尤其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损失使就业岗位数量明显萎缩,相当一部分单位为防止感染相继取消或推迟招聘计划,在校毕业生无法走出校门寻求就业机会,从而使我国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非典”的传染必须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和联系,因此其背后必然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都市化使人们在地理空间上的距离不断拉近,而人与人挤成一团时总会出些毛病。现在全球化了,人与人的交往更频繁,这类毛病必定也会增加。“9·11”事件,现代先进知识被用来杀人。抗击“非典”则是用科学知识来救人。人类需要反思,科学的进步到底该落实在哪里,是毁灭人类还是造福社会。把造福人类的技术搞上去,努力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正道。抗击“非典”要求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原来的传统,重新建立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发展经济不能忘记社会事业,鼓励竞争也不能忘记互相合作。合作和互助不仅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也是日常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而翻译过程始自语言,又终以语言。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翻译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的共性是翻译的基础。人类共同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规律使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人群对相同的事物可取得共同的认识。但是人类思维必然也具有个性,即民族性。正是这种思维个性所形成的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构成了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当夏季渐次深入的时候,那场肆虐全球的非典时疫终于被人类给“镇”住了。神经仍然有些紧张的人们,正在学会适应没有非典的日子。回首非典横行的日子,许多的细节让人感动。且不说在广东疫情高发期,胡锦涛总书记不顾个人安危来到医务人员中间;也不说温家宝总理一再出现在重灾区北京的高校校园里,与大学生同娱同乐;单说一个外国老人的举动,就足够让人流泪。4月底,在中国人民奋勇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法国总理拉法  相似文献   

16.
人类有能力战胜“非典”“史无前例。”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传染病的执行干事戴维·海曼在形容非典型肺炎病毒基因的破译速度时这样说道。因为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科研人员仅用十几天时间,就确定和破译了“非典”病毒的基因图谱,并开发出检测仪器。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的人类在与病魔斗争中已处于上风,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完全有能力最终战胜“非典”。从医学角度而言,疾病是与生俱来的,特别是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会经常出现的。据史料记载,早在18世纪,全世界就流行过天花疾病,但囿于当时的医学水平而导致死于此病的人数,欧…  相似文献   

17.
李原 《南方经济》2004,(2):71-73,58
本文分析了“非典”中我国消费环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对“非典”后消费环境的营造作了反思。  相似文献   

18.
钟鸣 《发展》2003,(7):46-49
尽管“非典”是一场灾难,但是假如我们能够从“非典”中学会反思,切实吸取经验教训,切实提高我们的行政效能,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那么,中国的长远发展必将极大地受益于这种宝贵的反省。“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是对我们整个民族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场考验面前,整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责任感和昂扬的精神状态,是我们感到欣慰和引以自豪的。“非典”是灾害,但“非典”同时也给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个契机,使我们能够在这个危难时刻,对许多问题作出思考。“非典”使我们在反思中警醒,在反思中感动,在反思…  相似文献   

19.
“非典”危机似乎是在警告:人类在跟疾病的几万年的较量根本就没有结束,也许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20.
当炮火和硝烟还在伊拉克上空弥漫,当有形的敌人还在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安全,无形的敌人———“非典”又突如其来地向人类发起猖狂挑战。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面对疫情的严峻挑战,人类发出了共同的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