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水利部将淤地坝摆在2003年启动实施的中国水利建设的“三大亮点”工程之首,这预示着淤地坝建设将进入一个更大规模发展的新阶段。陕西作为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的重点治理地区,如何从省情实际出发,开创淤地坝建设的新局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精心谋划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今年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汪恕诚部长在工作报告中将淤地坝建设列为2003年启动实施的全国水利建设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提出了到2010年,在黄土高原地区建设6万座淤地坝的宏伟目标。这是水利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采取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淤地坝建设对于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减少入黄泥沙,建设基本农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确保黄河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淤地坝工程在淤地增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退耕还林、滞洪拦泥、保护下游城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为了巩固建设成果,保证安全渡汛,充分发挥效益。根据《陕西省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和防汛工作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几十年淤地坝建设的实践,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淤地坝建设经验,其中“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大型骨干拦泥坝为骨架,大、中、小配套,上中下游兼顾,拦蓄排结合,形成完整的沟道坝群防护体系”的坝系建设是提高淤地坝防洪标准,保证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目前陕北已初步形成了赵石畔、碾庄沟、元坪、韭园沟许多较成功的坝系。其布设形式主要有八种:  相似文献   

5.
陕北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从飞机上看陕北,浪涛般的山峁,蛛网般的沟壑,地形破碎得不能再破碎。土地本来就很瘠贫,严重的沙土流失每年还将数亿吨的泥沙输入黄河。 陕北高原和黄河对比都不堪重负。 面对掠夺式的沙土流失,陕北人民创造和发展了筑坝淤地这一控制沙土流失的最有效的工程措施。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努力,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目前已成为中国淤地坝颁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扰有关资料显示,黄河流域11万座淤地坝,陕北“三分天下有其一”。 今年,水利部将淤地坝建设作为“三大亮点”工程(淤地坝、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之首提出,有着筑坝淤地历史传统、丰富经验和高度积极性的陕北高原,将借着这一东风,迎来淤地坝建设大发展的一个春天!  相似文献   

6.
地处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长城沿线的横山县曹阳湾村是一个靠发展水土保持事业富裕起来的新农村。该村近年来开展以淤地坝建设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水利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表彰命名为“示范小流域”、“模范村”、“小康村”。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2003,(12):70-7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淤地坝建设管理,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和拦泥淤地效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生产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淤地坝是指在沟道中以拦泥、淤地、缓洪、发展生产为目的而修筑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并得到了国家空前的重视。无论从当地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来看,还是从黄土高原地区丰富的建坝资源来看,淤地坝建设的发展前景都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9.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形成了许多坝系,但是这些淤地坝多数系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兴建的,由于当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淤地坝多数没有进行工程设计或设计标准偏低,也没有进行过坝系整体布局规划,加之工程已经运用了二三十年,后期管护、配套措施没有跟上,目前多数坝已经淤满,坝库设施老化失修,滞洪拦沙能力大幅度降低,病险情况日趋严重,极大地制约着淤地坝总体效益的发挥。围绕淤地坝建设管理的政策、机制、体制等内容,进一步完善或制定淤地坝建设管理方面的有关政策,不断推进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淤地坝建管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建坝、护坝,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的积极性,推动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势在必行。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淤地坝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晓利 《西部大开发》2003,(12):50-51
避免淤坝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 记者:这几年,您参与了陕北地区淤地坝的规划和建设,您提出淤地坝建设对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意义重大,淤地坝建设对水资源到底有什么影响? 高季章:有人提出,修建淤地坝后,水资源被当地截留过多会减少下游水量,对全流域来讲会不会存在效益搬家的问题。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因为它不完全是理论问题,关键取决于典型流域的现场的系统的观测,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修建淤地坝的过程中怎么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1.
冯郑萍 《发展》2007,(11):116-116
水土保持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程.从1986年开始,安定区被列为黄河上中游地区骨干工程建设重点县,水保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建设成为干旱山区水资源开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德政工程"、"致富工程".近20年来,全县已建成骨干工程和大中型淤地坝104座,分布于20多条重点治理小流域.  相似文献   

12.
一、全面推进淤地坝建设,是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这一地区贫穷的主要根源。积极推进淤地坝建设,进一步加快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步伐,是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继退耕还林之后启动的又一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图说淤地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完成了淤地坝的创造。这一独特的沟道水土保持措施,在滞洪、拦泥和淤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星罗棋布于各级沟道中的淤地坝,对于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用巨大。群众说“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2003,(12):96-96
为了充分利用淤地坝丰富的水沙资源,加大淤地坝开发利用力度,发挥其在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收入,发展高效农业及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作用,改变在坝地上广种薄收的局面,真正把坝地建成粮食生产的基地,农民经济收入的来源,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特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于我省由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等单位投资已建和新建的大、中、小型各类淤地坝。  相似文献   

15.
在半个多世纪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发挥着拦泥淤地、调整产业结构、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作用。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粮囤子”、“钱串子”,达到减少黄泥沙,实现“河床不抬高,堤防不决口”的“药方子”。  相似文献   

16.
到梁家河     
到梁家河去! 这是多年来埋藏在我心里的愿望. 2016年9月23日,历经两个多小时,驰行近150公里的路程,终于来到梁家河的村口. 一块写有“知青淤地坝”红色字体的方石,立在路边,格外醒目.这就是由当年曾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北京知青和乡亲们修建起来的拦沙淤地坝.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2003,(12):81-85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均质土坝坝型)工程。 1淤地坝定义与分级 1.1在沟道里,为拦泥淤地、生产而修筑的工程,叫淤地坝。淤地坝还有稳定沟床、沟岸,调节洪水径流的作用。 1.2淤地坝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级,有坝高、库容、淤地面积三项指标,凡符合三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就可以确定其级别。  相似文献   

18.
我这一次调研,主要从农村工作的角度,对陕北淤地坝建设进行比较全面的实地考察,看的地方不少,从延安的宝塔区、延川县到榆林的米脂、横山、靖边等县,实地考察了十几处淤地坝工程,其中有完整的流域坝系,有正在新建的坝;有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也有近几年新打的,应当说获得了比较实际的感受。今年年初,在思考全年工作的时候,我觉得抓农村工作,无论是从山川秀美、退耕还林,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淤地坝建设都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对这个问题比较关注,专门听过汇报,也看了不少材料。在我今年的几个专题  相似文献   

19.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同水土流失做斗争的一个创举,也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也有人担心,黄土高原地区大量建设淤地坝会在拦截泥沙的同时,将原来很欠缺的水资源也拦截起来,从而引起黄河断流。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2003,(12):28-30
时代造就,英雄辈出。在群众性的淤地坝建设中,陕北地区涌现出无以数计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奋进精神,对今日陕北的山川秀美建设起着巨大的典型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