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久前《经济日报》先后刊登了《三十一省市区新经济排序如何》、《省市区新经济详细评点》的文章。这是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所做的《区域新经济指数》得出的结论性报告。这两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杨开忠教授进行的这项研究,设计了新经济的指标体系,建立了新经济指数,并应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计算,对全国31个省市区进行了排序,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对于我国新经济的发展,对于引起理论界、学术界和广大经济工作者对新经济的关注,都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总体设计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五期间,中国保障与改善民生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设计一套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及可量化性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测度中国民生发展状况与进展,在政策层面上起到省域民生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整体框架涉及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数据处理、评价指数计算等几个方面,结合国内外通用规则,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我国区域民生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与纵向考察。通过编制与分析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加强了对中国民生区域发展差异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索与理解,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外贸易与区域技术进步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利用数据包络技术(DEA)测度了1994~2005年期间中国29个省区以及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指数,然后利用此指数对贸易影响技术进步的理论假设进行了经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的确通过多种机制对中国各区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东部地区的贸易引致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中部次之,而西部地区的贸易对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作用机制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性。另外,本文还发现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是造成区域技术进步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型小微企业政策环境评价模型,基于政策文本内容对省级行政区政策环境指数进行测度,从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三个维度分析比较京津沪渝四市科技型小微企业政策环境指数,根据不同维度政策的差别影响,提出优化区域科技型小微企业政策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与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靖宇  张宪平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5):23-25,38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并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对1978-2005年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通过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四大区域内部及四大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贡献率的变动情况,以期为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地缘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文章首先设计了一个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体系,进而对"长三角"区域15个地区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定量测度,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注新经济     
《区域新经济指数报告》称:我国新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两极三区一省”格局。一省指陕西省,新经济排序在31个省区市中名列第八。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缘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本文首先设计了一个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体系,进而对“长三角”区域15个地区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定量测度,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林伟 《开放潮》2004,(3):48-50
2003年福建省信息产业增加值预计达450亿元,约占全省GDP的8.6%,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近20年来,福建省信息产业增长速度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3倍。由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福建省新经济品质和发展潜力居全国第五。我国首份区域新经济指数报告分析表明,中国新经济指数体系5类15项指标,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构建了区域战略、贸易政策与工业布局演变相互关系的一般性框架,对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区域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转变以及工业布局的演变,进行了历史性分析,指出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工业布局演变是由区域战略和贸易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简单回顾中国区域科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区域科学研究前沿进行初步概括,这些主要体现在集聚经济、区域增长和差异、区域政策理论、空间模拟平台几个方向上。除了专题研究外,中国区域科学也对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体系化进行探索,郝寿义教授的《区域经济学原理》具有代表性,本文对郝寿义教授学科理论体系化的探索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图论与马尔可夫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聚集测度方法,计算存在劳动力非均衡增长情况下多地区产业聚集指数,并对产业聚集进行稳定性检验。该方法延伸了经典中心外围C-P模型的经济含义,认为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资本替代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归一标准化还隐含了不同地区可以存在相同就业人口增长率的条件,从而使中心和外围地区具有相同的产量增长率,故产业聚集的中心和外围地区可以是动态稳定的。文章以中国31个地区1999-2014年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仍然处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全稳定的聚集外围地区,江苏、四川和河南是目前我国相对稳定的制造业聚集中心。  相似文献   

13.
一国金融稳定状况需要多维指标测度,多个指标同一时期变动可能不一致。利用金融稳定指数综合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金融稳定状况。结合中国金融体系及金融统计体系的特点,文章从IMF“金融稳定指标体系”中选取了15个指标,基于这些指标2008—2018年的季度数据,利用动态因子法构建了2008—2018年中国金融稳定指数。中国金融稳定指数显示,在样本区间内中国金融体系总体较为稳定,该指数能够反映国外金融冲击和国内局部市场动荡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直观地判断中国金融稳定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14.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框架下,基于区域发展理论分析和全球区域政策实践演进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的意义和内涵特征: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是区域发展的三个客观基础和三个基本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形成和决定的有机系统,包括建立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协调机制、建立有利于区域增长和创新的区域治理机制、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乡村振兴机制以及建立区域统筹发展支持体系的四大机制和体系。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是中国区域政策实践的转型探索与创新。研究指出: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以“人民”的发展权利为中心而不是以“地区”发展绩效为中心,重视和基于中国区域发展最新形成的三个基本空间:即传统地理划分的宏观空间、城市群空间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空间,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彰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优势和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引进了基于随机成本前沿理论的成本效率作为测度区域竞争力的指数,利用1998~2008年中国31个省区的食品制造业数据测度了每个地区的年度平均成本效率并与相应产业地区结构的实际变化进行比较和验证,证明了该指数应用于产业规划和布局研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与美国霸权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贸易协定在东亚范围内的蓬勃兴起 ,可能形成包括东南亚和东北亚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作为其外部性的表现 ,区域贸易协定会通过削弱美国在东亚的平衡作用、同盟体系和贸易政策有效性等三个支柱而构建新的东亚地区体系。由于仍以地缘政治为东亚政策的基点 ,美国的应对措施可能失败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并结合Malmquist指数方法,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2010—2019年科技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和分解,并通过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地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差距显著,良好的资源分配机制和科技服务业体系均尚未形成,应当加强资源投入并合理分配,确保规模效率提高与技术进步同步增长,促进地区间深入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助推全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1997-2020年中国经济韧性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探究南北方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来源,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经济韧性南北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经济韧性总体水平虽不高但呈现波动中缓慢增长趋势,结构韧性和创新韧性指数低于经济韧性综合指数,是经济韧性提高的短板;南方地区经济韧性综合指数、规模韧性指数、结构韧性指数、创新韧性指数、开放韧性指数均高于北方地区,而制度韧性指数和社会韧性指数均低于北方地区。(2)经济韧性综合指数空间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3)创新韧性差异和开放韧性差异是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构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是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创新韧性差异、规模韧性差异以及开放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增强,而结构韧性差异、社会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减弱。研究创新:基于规模韧性、结构韧性、创新韧性、开放韧性、制度韧性和社会韧性六大维度构建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空间差异及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分析。文章丰富了经济韧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为揭示我国经济韧性南北的区域差异现状、探索协同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9.
泛珠三角产业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艳华  赵来忠 《珠江经济》2007,191(7):38-50
一个经济区域内各个地区之间的产业比较优势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笔者设计的一个测度体系,本文对泛珠三角各省区的制造业比较优势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就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泛珠三角内地九省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为背景,经济学界提出了"新经济理论":美国经济九年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其成功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被视为新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经济学家们宣称,"新经济"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并将深刻影响社会的发展.在其带动下,美国以NASDAQ为代表蕴育了资本市场的繁荣,中国股市也在这种国际影响力以及政府扩容股市的政策作用下一度长达五年走牛,"新经济理论"完美地诠释了资本市场的经济基础,可是,却难以说明与中国几年来紧缩的货币政策相伴的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这一点仅仅从生产技术的角度是难以解释的.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对资本市场的考察中否定所谓"新经济"对资本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推动作用,否定主流经济学的生产技术理论,说明宏观经济波动最终是由有效需求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