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本文通过湖北与浙苏粤鲁的农村人口、家庭和企业等集聚度的横向比较和动态比较,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是:省域农村城镇化差距主要来源于乡村中小企业的成长差距;农村城镇化进程主要取决于小城镇的集聚力;而产业积聚政策、户籍政策、公平就业政策、土地市场化政策和公共产品供给政策都影响小城镇的集聚力.其基本政策含义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要以提高小城镇集聚力为主线,实施产业集群政策、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给予农民户籍和就业的国民待遇,加大小城镇公共产品的投入,促进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化与农村城镇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晓峰 《乡镇经济》2008,24(3):56-59
产业集群现象与正在实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互为交融、互促共进的强关联性。大量研究表明集聚式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新模式。这种发展新模式的实质是通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实现要素的空间集聚,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的集聚。文章从.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与耦合入手,立足于南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进程的实际,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两者互动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推进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既是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完善的过程,是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吸纳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由低向高演进的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和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城镇化本质是由传统落后的农村社会转变为现代先进城市社会的历史进程,核心是农村人口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对房地产业来讲,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房地产业是城镇化的载体,是为城镇化服务的,其发展需要与城镇化的发展相协调,互相促进,和谐共赢。城镇化的内涵及与房地产业的关系1.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一种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温家鹏 《宁波经济》2014,(4):19-21,25
外来人口是宁波人口增长的主因,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快,超过70%的外来常住人口和90%的本地迁居人口进入城镇,本地户籍人口在市域内迁居数量较大,228万外来常住人口总体上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与产业升级要求不相适应,约200万的本地户籍半城镇化人口应是当前宁波城镇化工作的重点。根据上述特点,宁波在城镇化发展中应建立引导人口集聚的城镇发展策略,改革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体制,逐步完善财政分成、产业调整和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加快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杨文光 《老区建设》2007,(10):23-25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边远山区人口向交通便利的大村庄集中,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划建设大村庄是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正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过程。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通过稳步发展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新"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这主要是针对目前阻碍人的正常流动的体制机制而言的;(二)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结果,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乡村型向城镇化社会转化的过程,这表现为人口由乡村向城镇迁移聚集,城镇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比重不断提高。其实质是富余农村劳动力不断进入城镇的非农产业部门并生活居住下来,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徐延山 《浙江经济》2006,(20):18-19
产业集群化与农村城镇化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金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是: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以产业和人口集聚为重点。以中心镶、中心村建设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为贯彻落实这一思路。金华市提出了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和“五小工程”。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抓手,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宁波通讯》2014,(5):17-19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主流之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从发展农村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有代表性的几种城镇化模式,结合宝鸡市的产业实际,针对面临的问题,从产业发展和政策扶持两大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宝鸡市基于农村产业集群推进城镇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促使居民消费不断增加的过程。文章研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鄂州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消费结构产生的影响,以了解在城镇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从而为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鄂州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出台有利于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大先 《浙江经济》2000,(12):58-59
所谓城镇化,实质上是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变的历史过程,而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是其第一要素。可以认为,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也是鼓励和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序集聚和优势组合的过程。然而,现行的体制下,却仍存在不少城镇化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陈明捷  吴燕  张静 《北方经济》2012,(13):62-63
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2007年我国地方经济出现的几大问题之一也包括城镇化发展过快的问题。但是,当前对城镇化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没有离开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这一主题,或者是对城镇化的概念进行论述,本文试图避开这些话题直接探讨如何进行城镇化这一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宁波通讯》2014,(5):17
<正>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宁波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让农业转移人口同等享有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农村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的过程;就是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各个城镇在中心城市或中心镇的带动下,逐渐形成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的城镇系统的过程;就是城市生活方式日益扩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产业集群在推动青海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机理 1、产业集群在化解青海经济总量小、投资能力不足矛盾方面的作用机理。首先,由于集群内部复杂而强大的企业间联系,使得该地区内一个企业或部门的增长,带动区内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增长。其次,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大,其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对区外企业和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加,新的中间投入的使用者、生产商和供应商不断加入,这些反过来叉将导致新的加入者和更强的专业化,形成强人的累积效应,促使集群化的良性循环发展。此外,在集群化的过程中,群内企业会不断从周围地区就近获取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供给,集群化的深入发展还会导致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在空间上不断拓展,其扩散作用将带动越来越多的区域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以往的分析着重于“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但是.产业集群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产业集群一旦形成.社会经济固有的发展活力经过集聚后将加倍放大.区域经济将得到极大的发展。我国东北地区是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可以通过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为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富强找到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农村城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广大学面前。农村推力、城镇拉力、城镇斥力和农村引力,形成了较完善的农村城镇化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