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就其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第一,二者的计算口径不同。即企业按会计原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纳税所得,所确认的收支口径不同。如新的《所得税条例》...  相似文献   

2.
所谓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对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进行会计处理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税前会计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方法和程序确认的经营成果;应税所得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所得。由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目标、法律依据和核算规则上的不同,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也会产生差异。企业本期应负担的所得税费用是按税前会计利润计算还是按应税所得计算,对这个问题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一、我国所得税会计发展简介我国所得…  相似文献   

3.
财政部最近颁发了《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其中重点涉及两个利润概念,一个是企业按照会计核算的原则等计算的交纳所得税前的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即税前会计利润;另一个是按照税后的有关规定计算的一个时期应纳税所得额,即纳税所得。这两个概念的出现,是我国实施新的会计制度和新的税收制度后,会计和税收各自相对独立和适当分离原则的体现,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不仅要求我们要在观念上的彻底转变,而且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其会计处理熟练掌握。下面结合本人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  相似文献   

4.
企业所得税会计是基于财务会计与税收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本文对所得税会计理论及核算方法作些浅析。一、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企业所得税是指国家对境内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它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重要手段。企业所得税的计算依据是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即纳税人在每一纳税年度取得的收入总额减去税法准予扣除的项目金额后的余额。其中收入总额包括生产经营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利息收入、租赁收…  相似文献   

5.
现代企业有两种利润概念:一是会计利润,是根据会计准则确认的收入与费用配比计算得出的利润;二是应税利润,是根据税法规定确认的收入与费用配比计算的利润。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的收入、费用范围和确认期间不同.致使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为三类: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和弥补亏损引起的差异。由于存在这些差异,使所得税会计处理有多种方法。本文对此作些浅析。一、企业利润与应税利润的差异1.永久性差异。这是指一个时期的纳税所得和税前会计利润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并不在以后各期转回。这种…  相似文献   

6.
会计利润是企业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方法和标准进行核算而得出的一个时期缴纳所得税前的利润总额。应税利润是指根据国家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应纳税所得额,它是企业申报纳税和税务机关核定企业应纳所得税的直接依据。由于会计和税收属于经济领域中  相似文献   

7.
广义的所得税会计是指以税法为准绳,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准则和方法,对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确定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并全面履行缴纳所得税义务工作的一种专门会计。其内容包括:会计期间、递延所得税项目、经营业务收入的确认,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变更,货币计量和外币折算,收集、记载企业各类所得的会计信息,整理分析及核算和确定应纳所得额定期编制和提供所得税报表并及时反映所得税的上缴情况。狭义的所得税会计是分析、研究、处理会计所得和应税所得分离状态(情况)下的差异额及其纳税影响额,确定税款支出(或减免)金额的一…  相似文献   

8.
刘虹 《绿色财会》2003,(6):37-38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同年国家对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全面开征企业所得税.按会计核算的原则计算出的会计所得与按税法规定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所得是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全部收益与支出的差额,即税前会计利润,在此基础上再作必要的纳税调整后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才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的依据.但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以及所执行的会计制度的特殊性,在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中有其特别之处及技巧.  相似文献   

9.
所谓递延税款 ,就是企业采用纳税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 ,由于时间性差异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 ,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转回的金额。企业核算时 ,应在“递延税款”科目进行。同时 ,设置“递延税款备查登记簿” ,记录发生时间性差异的原因、金额、预计转回期限、已转数额等。举例说明如下 :某企业机器设备原值200万元(不考虑残值) ,按税法规定使用10年 ,按会计规定使用5年 ,该企业每年实现利润30万元。第6年起 ,由于折旧期限已满不再提取折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该企业每年实现利润…  相似文献   

10.
<正>对某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由于遵循不同的法律规定,导致企业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不相一致,在进行税务处理时要依据税法对企业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后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之间的差异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是指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预先核定企业的应税所得率,由企业根据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等项目的实际发生额,按预先核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一种方法。企业预缴所得税时,依照规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所属期实际应缴纳的税额进行预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国税发犤2000犦38号)的规定,对只能准确核定收入总额,或收入总额能够查实,但其成本费用支出不能准确核算的;只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支出,或成本费用支出能够查实,但其收入总额不能准确核算的;收入总额及成本…  相似文献   

12.
会计利润与纳税利润之差异及其会计处理何琪,吴俊我国税法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财务会计处理方法与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规定抵触的,应依据国务院或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规定计算纳税。这就带来了企业在申报交纳所得...  相似文献   

13.
纳税差异及会计处理方法谢家启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新税法对会计工作影响较大,也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应以会计准则为规范,准确地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纳税事务;另一方面要以税法为规范,正确计算纳税所得和应纳税额。按照会计方法计算的收益与按...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计算口径和计算时间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可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对于两种差异的核算,可以有两种核算方法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对于农业企业在某一时期存在几种差...  相似文献   

15.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是两个独立的专业领域,虽存在密切联系,但由于各自的目标、服务对象不同,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分离。而纳税人既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报告财务信息,又要严格按照税法的要求计算纳税。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首先必须掌握会计与税法的差异,然后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正确核算应纳税所得额依法申报纳税,并进行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6.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同年国家对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全面开征企业所得税。按会计核算的原则计算出的会计所得与按税法规定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所得是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全部收益与支出的差额,即税前会计利润,在此基础上再作必要的纳税调整后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才是计算企业所得税的依据。但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以及所执行的会计制度的特殊性,在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中有其特别之处及技巧。一、工资薪金支出的调整1.工资薪金支出的范围依据国税发(2000)84号文,“工资薪金支出是纳税人每一纳…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以前实施的旧《会计准则》中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而新准则针对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规定为:“资产负债表,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依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以前实施的旧《会计准则》中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而新准则针对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规定为:“资产负债表,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依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  相似文献   

19.
纳税会计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融税收法令和会计核算为一体的一门边缘学科。纳税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建立企业纳税会计并不是要企业另搞一套纳税会计帐册,并且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置纳税会计机构或专职人员,而是说企业在计算并申报纳税时,要依据税法规定及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财务会计的方法进行报帐、结帐,使税负达到合理。世界各国的税法条款都是不断吸收会计的概念和方法,计算税金的程序也大都模拟会计的方法,计算依据一般都必须以会计记录为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税法是借用了会计技…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亏损分为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企业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经财政部门核实后实行定额补贴或亏损包干。这种政策补贴属于企业经营所得,形成企业的本年损益,应抵减企业的年度亏损,但不构成企业的纳税所得,应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会计确认。财政补贴时,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补贴款、贷记补贴收入,期末再将“补贴收入”转入“本年利润”。经营性亏损可用以下方法弥补:回、用筹建期间及1994年国家外汇体制改革(汇率并轨)时的外币汇兑收益补亏。上述的汇兑收益,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有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