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丽峰 《技术经济》2008,27(3):114-11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建立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时间序列ARMA模型,对河北省“十一五”时期三次产业就业人数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其特点,并提出了优化调整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张玲 《经济论坛》2011,(3):123-12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是否协调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对新疆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状况进行分析。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短期内第一产业产值增加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长期。第二、三产业产值增加与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但第三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却很明显。  相似文献   

3.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二者的演进客观上要求保持一定的关联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就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内蒙古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同程度、内蒙古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偏离度、内蒙古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评估等几个角度对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发展与就业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内蒙古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试从理论上给出实际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三种传导途径,并从有效汇率的角度出发,通过协整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方法对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提升了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并增加了该产业就业人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相应地对第二产业的就业造成了负面影响.总体上来看,人民币有效汇率的上升将有助于长期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但短期会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碳排放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河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三次产业之间的相关关系,选取河北省1981-2011年能源消费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三次产业产值之间的EKC模型,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三次产业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低碳背景下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及内部优化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7,(1)
为了促进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结构协调发展,有必要对三结构间的时滞进行研究。文章采用1999—2014年河北省经济年鉴数据,利用Moore结构值衡量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状况,并基于灰色关联法对三结构间的调整时滞进行测算。结论表明河北省教育结构相对于就业结构调整的时滞较短为2年,但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时滞和间接时滞均较长,分别为5年和8年。  相似文献   

7.
《经贸实践》2011,(5):42-42
"十一五"时期,我省的墙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完善了工作机制,强化了产业结构调整,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呈现六大亮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双对数线性模型对湖南省三次产业和就业进行就业弹性的回归分析,用斯托克夫指数对三次产业进行就业离散程度分析,研究湖南省产业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着不协调性.  相似文献   

9.
叶卫东 《当代经济》2007,(15):94-95
"十一五"时期,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原则将有重大变化,研究和把握这种变化,对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王军礼  徐德举 《生产力研究》2012,(1):180-181,261
文章以北京市1978—2009年间产业统计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得出我国都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总体情况是: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虽然就业结构得以协调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滞后于产业结构,还有待于再调整;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其它剩余劳动力和就业的"熔炉"。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呈现明显的长期均衡关系。此结论为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湖南地处我国中部,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如何有效地促进就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在1978年-2007年,每年有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引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分析得出,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资源的能力有限,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主力军;最后通过就业弹性分析了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就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北京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过程,提出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已处于现代型阶段,但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相比偏低。因此,应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使之与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并在重视增长速度的同时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以推动北京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河北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建立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的,重工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并且能够形成产业集群。以区位商为视角来研究河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发现其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政府干预多、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差,应规范政府在产业集群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制定企业兼并、联合政策,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加之河北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使河北省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问题突出.基于河北省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经济定位,应建立吸引高科技人才和基础人才的机制,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反,第二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总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放松行业管制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通过劳动力职业培训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顺利转换是提高就业水平的两条重要途径。产业结构与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发达地区,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全样本回归所得结论是一致的;而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对就业并没有显著影响,但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口年龄结构与就业总量之间都是显著正相关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比产业结构调整更有利于促进就业增长。GDP的就业弹性系数显著为正,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与居民就业之间既存在正面效应,又存在负面效应,在不同发展时期其效应有不同的表现,总体上二者间呈现倒"U"型关系。实证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就业的拉动效应均有限,但对城镇的影响要大于农村。通过对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发现,第一产业存在较大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明显不足,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与就业则相对均衡。因此,实施积极的产业和就业政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陈凌  张原 《技术经济》2007,26(9):1-8
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产业就业结构变迁,采用Castells-Singelmann六部门分类法研究产业就业结构演变规律,运用"产业——职业就业结构模型"将影响职业就业结构变迁的因素分解为产业变动效应、职业变动效应和交互效应,将传统就业结构研究的单一维度视角扩展到产业和职业就业结构相结合的二维视角。研究发现,我产业结构变动在就业结构变迁中起主导作用,同时,显著的职业变动效应表明职业就业结构变迁的影响作用正在扩大。  相似文献   

18.
十五以来中国资源型城市服务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资源型城市服务业大发展是实现其产业转型的重要领域。以我国49座地市级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之分成东、中、西和东北4大板块,煤炭、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石油、森工和其他城市6种类型,特大、大和中小城市3个规模;采用服务业增加值、就业人数、分行业增加值和单位从业人员等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分析了其服务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特征;随后剖析了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最后根据"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指导思想,按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提出了加快资源型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hange in the industry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actical analysis of data of the change in the industry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and the production value of three major sectors and GNP.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in China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these studies, the article indicat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industry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in China and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optimize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