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水资源化是我国新时期治水理念更新的产物,需要我们改变过去洪水"入海为安"的思想,需要统筹安排防洪减灾和调洪兴利,综合利用系统论,风险管理,科学调度等现状理论,管理方法,科技手段和工程措施,实施有效的洪水管理,适度承担风险,规范人类行为,给洪水以出路和蓄滞空间,在保障防洪的同时,留住洪水资源,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国家在水利工程建设及洪水防御工程上的投入已大为增加,但还未能赶上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由洪水问题所造成的损失也在增加。因此,除了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及各种防洪调度措施外,如果拥有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效率的抢险队伍,对于防汛减灾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简要分析了我国防洪减灾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法制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法律自身运行规律;执法、司法及监督;法律意识等方面,对我国防洪减灾法律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归纳总结现有防洪减灾对策的基础上,认为从“治水”或“治沙”的“一元论”到“水沙兼治”的“二元论”,是防洪减灾对策发展的一种进步。长江洪涝灾害(以湖北省为例)越来越频繁、灾情越来越严重是“水、土、人”三者共同作用所致,“地灾”是基础,“天灾”是条件,而“人祸”则是致灾的根源。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三元论”的防洪减灾对策,并强调防洪减灾工作应以调整人际关系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简要分析了我国防洪减灾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法制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法律自身运行规律;执法、司法及监督;法律意识等方面,对我国防洪减灾法律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水利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严重仍然成为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问题。解决水的三大问题,今后5~10年,福建水利从宏观上要重点把握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巩固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1、在蓄水工程防洪体系中,特别要重视建设一批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并利用现有大中型水库的蓄洪、调洪、削峰,实现流域内水库群的联合优化调度。在堤防工程体系中,  相似文献   

7.
从科技减灾的角度来讲,中国的减灾科技尚未系统建设,这里的减灾指综合减灾意义上的灾害综合治理及其研究,不指专门的单灾种问题。联合国于1989年成立了“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及科技委用来指导全球减灾工作,而中国迄今尚无一家专门从事大灾巨灾综合研究的机构,不仅难对付当今频发的事故及灾害,更难面对未来的区域性变化所带来的种种不可持续因素。科技减灾的内容十分丰富:()仅以供灾为例,就是要对洪灾治理予以系统描述,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找到水患年复一年的原因,多些居安思危。(2)构建防洪新体系,要建立防洪效益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洪水灾害发生较频繁的国家之一,如何从根本上减少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入手,就洪水产生的原因作详细分析,并对水土保持在防洪减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保护流域森林植被建立绿色防洪堤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1998 年我国洪灾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分析森林植被的防洪作用, 包括防止水土流失、江河淤积、净化水源、改善水质、削减洪峰、调节水量等功能, 最后提出建立生态防洪堤坝的措施, 其中包括天然保护工程、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坡地改造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和绿色防洪堤坝建设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刘美玲 《江南论坛》2014,(4):F0003-F0003
正"无锡市滨湖区临水而立,因水而美,河湖塘库交汇贯通,彰显着城市的灵动之美。近几年来,滨湖水利人站位全局,主动融入,务实作为,在水利改革发展进程中硕果累累,绘就了一幅美丽的画卷。"1、筑牢防汛屏障,打造安全水利。近几年来全区共投入2.8亿元,完成了河埒地区山洪防治、梁溪河西部地区防洪排涝、蠡湖周边河道水系调整等一大批防洪工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在全区筑起了一道防汛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1.
水库是江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出现病险,不仅降低对洪水的调控能力,削弱其自身的防洪减灾功能,也会致使水库不能安全运行,会给下游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势在必行。企业在做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设计的同时,还应严格控制除险加固过程中的质量,从而解决小型水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本文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施工技术工艺,并从中提出了相应的技术保障措施,以保证水利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川渝山地丘陵区的四川省南部县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数据、文献资料和水土流失实测数据,从保护水土资源、防洪减灾、改善生态3个主要方面构建水土保持功能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估算了研究区自然地貌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南部县水土保持功能服务总价值为4.46×10~4万元,单位面积水土保持功能服务价值为2.11元/平方米。其中,保护水土资源功能服务价值最大,为2.38×10~4万元,占总价值的53.39%,其次为改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为2.07×10~4万元,占比为46.41%,防洪减灾功能服务价值最小,为87.98万元,占比为0.20%。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合理定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结合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研究了渭河下游地区历史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方面的减灾措施.研究表明,渭河下游地区历史时期的洪涝灾害,尤其是特大洪水灾害的频繁发生,对渭河下游地区的农田、农作物和粮食产量等均产生有重大的影响.为此,各代王朝积极采取一系列防洪减灾措施,如修筑水利工程、完善的仓储体系等,以减少洪水带来的农业灾害损失及影响.这为在当前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繁发生的情况下,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程晓陶中国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日本京都大学工学博士。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建设部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今世界各国自然灾害的严重增多,防灾减灾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灾后重建也属于防灾减灾工程的一种,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更是石旭铎国家和地区得到警醒.本文主要对城市防灾减灾工程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内外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6.
王芳 《经济》2012,(10):55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明了水利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再创新高,共落实资金3452亿元.三峡工程、治淮工程等开始发挥巨大的防洪抗旱减灾效益;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助力我国粮食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八连增;世界最大引水工程南水北调开工建设……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区空间组织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武贤  董明辉 《经济地理》2004,24(3):347-350
洞庭湖区应采取点-轴发展模式。通过突出建设湖区中心城市、努力实现津澧融城、着力发展湖区县级城镇、做大湖区小城镇等措施,积极培育湖区增长极。在此基础上,沿湖区主要交通干线实行轴线开发,形成“山”字形空间发展格局。从长远来看,湖区多方面的一致性,奠定了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从而迈向防洪减灾一体化、区域管理一体化和区域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增强水患意识和防灾减灾的意识。各级领导要重视减灾工作,并将其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建立城市防洪排涝的机构,落实资金来源渠道,认真抓好城市规划和防洪排涝、抢险救灾的预案编制及统一调度,必要时采取舍小保大,以小的损失避免大的损失。2、城市规划要定期调整。根据城市的建设规模、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绿地占有面积等各项指标修定城市防洪规划。排水系统应优先考虑。如:合理布设排水泵站,铺设大口径排水管道(可与人防工程结合一并考虑),还可利用城市绿地的吸收储存作用解决地上水的排水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要高度重视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在城市发展中,有一个极其重大问题,必须及早统盘考虑,这就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系特别密切,许多工作是直接通过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来实现,如规划(含抗震、防洪、人防、消防规划)、设计(含抗震、防火、人防)施工、质量监督、施工验收等环节来完成的。因此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特别是城市建设主  相似文献   

20.
湖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湖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指出湖北水资源要实现可持续利用,应从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节水农业、开源节流的城市供水、水资源管理与水利产业等方面实行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