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调查山区农民农地保护的认知程度及对农地保护的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四川省凉山州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农户已经意识到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基于两种不同意愿所得到的农地非市场价值差异显著.本文建议建立农地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深化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建立农地征收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地发展权基础,通过差值法测算了湖南省农地发展权价值。研究显示,农地发展权价值是农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远大于农地农业用途的价值。因此,在农地征收中应设定农地发展权价值补偿,从而使农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只考虑农地的生产资料价值,补偿标准偏低。引入农地发展权,使农民能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文章从农地发展权的性质、归属、补偿方式、评估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两方面:农地发展权的归属和补偿方式,对农地发展权的评估方法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地征收成本低廉,征地占地趋势明显,致使农地非农化规模扩大,农地的质量与面积均呈下降趋势。本文基于农地产权价值,以成都市为例对农地征收补偿进行了初步的测算。结果显示,成都市农地产权价值约为944元/m2。近年来,成都市加大了对征地补偿的投入,但基于农地产权价值测算结果仍明显高于目前实施的征地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农地产权制度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的分析,认为农地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利用,其关键在于农地产权制度.一个能确保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农地产权制度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农地产权明晰、有效的农地产权保护和农地产权的可转让性.完善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弱化所有权、强化和细化承包权、放活使用权".  相似文献   

6.
非市场价值评估手段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显戈 《特区经济》2013,(1):199-201
本文旨在通过评述各种非市场(Non-Market)价值评估方法,进一步梳理非市场评估技术的发展脉络、应用范围,并指出不同评估技术的优劣势。  相似文献   

7.
徐丽艳  乔家立 《改革与战略》2010,26(11):47-49,82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地有效流转是农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我国农地流转效率较低的事实,从制度方面分析了其原因所在,并对农地流转制度效率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农地流转的相关背景,然后在阐述了制度与制度效率关系的基础上,引入"短板"理论,用于从制度结构的角度分析制度效率,并对促进农地有效流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醉座考察两权分离的历史和条件入手,分析我国农地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方向应是农地所有和使用权首先统一于与土地有天然联系的农民,同时通过立法使政府保有对土地使用进行宏观调 控的管理权,在此基础上,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发展新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9.
农地融资流转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实现资源增值,激发农地潜力。文章通过对农地抵押、农地银行以及农地信托三种融资流转模式的案例分析,发现农地融资流转对农地资本增值、农民增收、资金筹措、农业信贷、新型农民培养、就业、体制协调等产生积极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及一系列的效益约束因子。因此,应通过建立农地融资保证机制来促进农地融资流转的有序进行,保证农地融资流转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农地建设用地配置是经济主体为追求农地收益最大化而改变农地资源配置状态的结果,其源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边际收益的相对下降和建设用地边际收益的相对上升。在转型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垄断、外部性、产权不清等因素将引致农地建设用地配置过程中大量土地资源被置入公共领域,转为土地租值,而相关经济主体为追求收益最大化会对其中的公共资源进行争夺,这将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基于对农地建设用地配置的理论分析,在对完全竞争市场时期农地建设用地配置分析框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能够用于解释转型市场经济时期农地建设用地配置的分析框架。通过研究发现,完全计划经济体制的土地租值消散最大而最无效率,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地租值消散次之而效率居中,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地租值消散最小而效率最优。  相似文献   

11.
农地是农业的基础和根本,农地制度创新是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创新的关键环节。合理地配置农地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结构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阶段西藏农地制度安排 1、农地家庭经营制度的所有权安排。“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前提是坚持土地、市场、森林公有制。农地公有制不是国有制、而保留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和农地利用现状都急需推进农地合理流转,首先应清晰界定农地权利.但这并不等于要推行农地所有权私有化或国有化.在清晰界定农地权利基础上,应明确农地流转的范围和条件、合理划定农地流转对象、鼓励和支持农地权利交易中介组织建设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合理化及其创新,公平分配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是近年来国外旅游资源学与旅游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议题,而我国对于游憩价值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文章从研究的历史进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应用范围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游憩价值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曦  张弢 《杭州研究》2009,(4):78-83
农地城市流转是城市化过程中普遍现象。目前,在城市化农地流转过程中,明显存在决策失衡、评估失准等问题。城市化农地流转法治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农地流转治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农地流转各方利益的现实需要。城市化农地流转法治化有合法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的要求。本文重点分析了城市化农地流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农地流转问题法治化的动因,并提出了城市化农地流转法治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农地资源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变,农地作为最稀缺的资源不能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农地使用权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界定和完善产权制度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获取专业化和分工利益的过程。其不仅促进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大大激活了农村组织、资金等资源的市场化流转。本文通过对广东南海农地使用权市场化的制度绩效分析后认为,合理界定和安排农地产权,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地产权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地流转价格的新动向及研究——以江苏南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江苏南通市为例,依据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分析了惠农实施后农地流转价格上涨现象。研究表明:农地的超额利润增加,刺激转入户调整投入农地数量,扩大种植规模,取得最大利润;转出户则通过自身拥有的使用权将补贴内部化,提高利润水平。农地使用权价格的上涨,有利于其他资源对土地的替代,使农地资源得到有效地配置,解决土地资源紧张问题;转出户将农地补贴内部化,则使农地的利用效率下降。针对这个问题,文章提出相关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农地非农化市场中的博弈行为加以探讨,论述我国土地产权制度下农地非农化市场运行的可能性,并在市场机制前提下模拟市场主体的博弈行为,得出博弈的无序性导致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低效率的结论,最后提出市场机制下政府必须参与进来,引导市场行为,促使交易效率化.  相似文献   

18.
伍崇利 《特区经济》2010,(11):251-253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农地养护的法律制度,为维护和改善我国农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认为法律制度对农地质量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但我国关于农地养护的现行立法在组织制度、经济激励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许多问题,影响了我国农地养护的实施效果。文章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相关制度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立法完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农地流转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增军  张昆 《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1):155-159
农地流转问题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文章从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农地流转的绩效评价、农地流转的模式比较、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促进农地流转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对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进而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农地流转在上海郊区成效显著,但在全国范围内尚需攻坚克难. 农地流转,在我国,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成为涌动的热流.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土地流转的有彤市场.从小岗到西岗,见证了我国30年来农地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