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就对遗传工程、细胞融合、细胞培养、免疫学、蛋白质工程和发酵技术等生物技术在农业、畜牧业、卫生健康、工业、能源和环境等领域中表现出的巨大价值和潜力给予高度重视,并将生物技术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据印度生物技术部专家预计,印度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量将从1999年的17.89亿美元增加到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物技术在印度生物技术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印度政府把研究开发的重点放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生物化肥等方面,现已获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农作物新品种培育 小麦。在小麦的新品种培育方面,主要侧重于改造其品质特性的研究。这些品质特性主要包括蛋白质含量、颗粒大小、产量、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前,挪威大约有90家生物技术公司,但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具规模经营性质,大多数是刚起步的具有创新性质的小公司.挪威的生物技术公司涉及的业务范围有卫生保健(诊断试剂、治疗药物和疫苗)、食品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生物加工技术等领域.生物技术商业化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种子基金和风险投资.目前几乎没有风险投资的生物技术公司和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成功的公司.而且根据最近的调查,挪威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景乐观,这一技术有望成为挪威未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5.
英国如何发展生物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技术被认为能引发信息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在英国,凡是受益于生物技术的部门,如制药、农业、食品与饮料业、化工和环境技术工业,都是最成功、最易活力和最富创新的。英国生物技术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研究委员会的研究机构、医学慈善团体的实验室、政府研究机构和临床医学设施的生物科学研究基地,这是英国的强大实力之一。英国现拥有约270家专业生物技术公司。在生物技术领域,英国目前领欧洲之先。但与世界头号生物技术大国美国相比,英国差距还相当大。美国发展生物技术比英国早10年,现有1300家专业生物技术公司,其生…  相似文献   

6.
一、生物技术的管理与资源 在过去的10年里,泰国政府已把生物技术放在重点研究与开发领域,并成立了国家级的专业管理机构,以达到资金、人才与技术资源的合理利用。 1.专业中心 1983年,泰国组建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国家级的专业中心——国家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7.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8.
根据瑞典统计局1981—1992年的统计,瑞典在生物学领域所发表的论文数居世界第十二位,但其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却名列世界第三位。 自60年代以来,瑞典相继开发了一系列生物技术,如:两步法水萃取蛋白质纯化技术、应用酶技术、生化传感器技术、生化工程技术及生物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生物技术与我国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中国农业的进上步发展必须依靠生物技术,总结了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我取得的成就,阐述了生物技术的安全性,提出了进上步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研究8个典型案例验证了农业生物技术的接力创新在发生范围、创新类型、接力关系及接力方式等方面的特性。基于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过程及生物农业产业的其他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农业生物技术接力创新的形成机理,并对相关特性进行了解释。最后,针对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提出了若干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生物技术是当前最具潜力和最富活力的科技领域之一。德国联邦政府认为,从传统化石能源时代向生物经济时代过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食品、化工、制药、能源、环保和商贸服务等众多产业领域。知识生物经济将提高国家竞争力。2010年11月,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生物经济2030:国家研究战略》。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推动本国生物技术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本文对德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最新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其研发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机制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3.
德国的工业生物技术具有很长的历史,目前在各行业的应用迅速增长.通过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德国提高了工业的竞争力和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德国具有发展工业生物技术的雄厚工业基础及技术优势,但缺乏风险资本和配套政策.因此,目前德国正在研究发展工业生物技术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扼要论述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优势,概括为:广大的市场,丰富的资源,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相对优势的知识产权,有潜力的研究队伍和优惠的政策;还讨论了存在的问题;缺乏强有力的内行投资人,技术持有者错位,界定不清的知识产权,不够成熟的技术以及市场不够规范,文章最后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5.
结合近年来生物工程技术基础实验的开设和完成情况的工作经验的总结,对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即为转变教学观念,增加实验课的比重;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及改革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从而更好地达到开设生物工程技术基础实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生物技术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益处后,主要探讨了生物技术带来的若干负面效应,诸如转基因作物的潜在危险性,克隆人带来的问题,基因武器的灾难,基因歧视和基因鸿沟问题,生物技术的专利授予和生物资源保护等问题,最后,作者提出要正确认识科技进步,要用道德,伦理和法律杜绝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世界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着重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 ,为在 2 1世纪生物技术领域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 ;由于各国的重视 ,2 0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成绩喜人 ,并为2 1世纪描绘出了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8.
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农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发展起来。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农业起步较早,已取得良好进展,尤以美国、日本、法国、德国、韩国及以色列等国家的绩效最为突出。本文分析了上述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主要特点,挖掘出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经验,以期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技术专家办企业的农业生物技术推广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推广模式是关系到科技成果转化和相关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对我国原有四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和完善了技术专家领衔办企业的农业生物技术推广模式及运行机制,并对这种模式的未来发展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nd the United Nations program for reduced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REDD). Despite the exist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echnical manipulation of biological systems and a conservation program aimed at reducing carbon and protecting forests, the two share commonalities in ideological origin, application, and values. Presented as positive developments, both seek to address large-scale issues such as global hunger and climate change, but while receiving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upport they remain controversial issues. Both issues are critically assessed, beginning with a brief history, follow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William Dugger's four invaluation processes: contamination, subordination, emulation, and mystification. This approach unravels the subtle social power of state and market forces that seek to control genetic material and forest frontiers as new outlets for growth and inves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