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资源动员理论、政治过程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的整合分析框架,将二战期间的美国"曼哈顿工程"视作由政府、军队、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业企业家等自上而下联合发动的一场社会运动。这场运动得以实现的原因在于领袖、参与者与支持者的转换,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导致了强政治机会结构的出现和强内生组织的形成。这场运动的后果是解放了社会对科学家与科学技术应用的认知,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美国的科技制度从"小科学"进入到"大科学"。在新的社会结构下,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资源依赖"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在中西方有其各自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诉求。西方学者对协商民主的阐述极大地推动了民主理论的发展,为改善和提升政治与政策过程的品质提供了新的路径。在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价值和定位还存在不少争论。但可以肯定,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现实的实践需求和理论需要。面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背景,协商民主的发展特别需要开掘其"治理"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吕力 《经济研究导刊》2014,(18):156-157
国家治理体系中"法"的建构处于"术"的层次,而"德"的建构则体现为"道"的层次。在政治精英主义看来,国家治理体系中"德"的建构主要是由一小部分政治精英来主导的。因此,在国家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政治精英们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对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而言,儒家精英主义以及"内儒外法"的传统是可资利用的重要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4.
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详细阐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道、法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生产实践的深远影响,着重论述传统文化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借鉴与启迪,以及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就如何推进和发展基层民主的方法、途径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把握当前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有效发展基层民主的途径,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民众对各个时期上层建筑所做出的不同判定,在不断地学习、适应与创造过程中而形成的政治活动的思想意识,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它是对我国古代客观政治现实的反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含各种政治价值观、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政治认识、政治作风等等,这些要素基本被历代中国人民所接受认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新在理论上思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两面性与现代化定位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共代表可能是回应性的,也可能是标示性的.理论家们一直关注前者,忽视后者.本文从抽象理论推演、政治思想传统与政治实践三个层面纠正这种偏差.标示性代表也许不是选举产生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公共控制,他们为公众服务的独特方式彰显其民主效用及必要性,因此具有很强的民主正当性.如果人民充分占有信息,公民大会可以很好地标示人民会如何处理特定议题;在很多领域,其标示效果比民选代表之间达成的共识更好.在民选代表的利益可能诱发自利性不稳定的领域,法定官员可以为如何最好地服务公共利益提供可靠的保障.最后,私人总检察长可以迫使所有其他代表,不管是民选的还是非民选的,都恪守符合共同体宪法或其他规范的标准和利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在中国依托革命化与国家化的历史而建构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传统",推动了民间文化在革命、社会运动语境下的改造、重构与复兴。进入21世纪,国家从文化行政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既为隐藏在乡野边陲的各种民俗提供了合法化生存的契机,也为国家化、革命化的文化形式提供了追根溯源的理由。笔者试图将社会主义新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中,探讨民间文化是如何被革命和国家话语所解构、重建,进而形成社会主义语境下的新文化传统,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身份进入国家话语体系。同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传统在话语体系上的结合,以及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文化实践,系统呈现出意识形态、文化行政对社会文化的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9.
革命文化蕴含着“初心使命”的政治方向、“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契合了思政课的政治高度、思想温度、理论深度的时代要求。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知识、方法、价值三维教学目标上存在着未能充分阐释革命文化的历史出场、未能灵活运用历史分析教学法、未能准确把握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等问题,弱化了融入思政课的效果。思政教师需要准确把握革命文化的要义,运用历史分析教学法,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推进融入路径。  相似文献   

10.
角色扮演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特定的社会关系设置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扮演特定的角色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适合于社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笔者在《商务沟通》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与同行们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1.
汪晖 《开放时代》2014,(6):49-70
构成20世纪中国的尊严政治的那些主要概念,如阶级或阶级性政党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范畴,早已或正在被以"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概念所替代。历史终结论所要终结的正是由这些范畴组织起来的"历史"。在1989年~1991年的巨变之后,这些与中国革命和工人国家相关联的政治甚至被视为现代尊严政治的对立面。本文从新工人与新穷人两个群体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出发,讨论在现代工人国家失败和阶级政治衰落的语境中,如何理解阶级概念、阶级政治与阶级形成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侧重分析了工人国家的失败与代表性断裂在内外政治关系中的多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6,(2)
运动筹款,一个公众参与度高且健康时尚的筹款项目,备受社会各界好评,备受公益慈善组织青睐。一改传统的筹款思维,运动筹款通过活动参与者即筹款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来实现捐赠目的,发展"熟客经济",动员更多的潜在捐赠者进行募捐。运动筹款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公众参与,同时也存在参与者流失率高的问题。所以夯实参与者对慈善组织宗旨的认可度、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参与者的忠诚度这三个基点在慈善组织和捐赠人之间建立强关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曾经影响和主宰过中国的命运。至今,也仍对中国人民的理论和实践发生着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无疑是毛泽东。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发表左双文的这篇文章,意在从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客观地认识毛泽东这一历史巨人。温故而知新,知史可明志。寻找毛泽东,认识毛泽东,乃出于深刻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曹操,一位治世能臣,乱世奸雄。在历史岁月的历练中,其典型性格逐渐被定位为奸雄。奸非罪恶容器,雄非君子仁人,是活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环境的产物,封建时代的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便是培养其性格的土壤。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一动态熔融。他的性格中亦承载着浓厚的文化精神,既有儒家的仁、宽、顺,又有法家的残、暴、利,兼具其他各家的诈、忍、容等,这些精神在他的身上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融合体现,各家之源的《易经》内涵展现得尤为突出。文化精神支撑其性格,性格中充溢文化内蕴,在二者的血肉相连中,曹操更加耐人寻味,更加有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个研究角度,即:以对十年改革运动发展过程的总体认识为基础,系统地分析改革指导主体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全面地把握我国改革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特征;指出指导主体对于改革的目标、任务、动力、环境约束等基本问题,在认识方法和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偏差及局限。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政治的主要职能和实践范式也不断地发生改变。在当前环境危机严峻,现代技术面临诘难,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出现严重冲突的情况下,传统政治实践开始走向生态政治实践。通过改进现代工业技术的"人类世"范式,努力克服现代工业技术危机和由此引发的环境危机与人的危机,力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生态政治实践的主要任务所在。  相似文献   

17.
修辞学的政法家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修辞学在普通中国人心中似乎有关文学和语言,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修辞传统,与古希腊的修辞传统一致,关注的是口语交流,并集中关注政治法律问题.本文以知识谱系学的视角和方法,探求中国的修辞传统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社会环境和权力关系中发生、衍生和演变,又如何在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中,重新创造了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关注和珍视的,与以修辞格为中心的汉语修辞学形成反差的,关注政治法律社会公共议题,同时关注口语和文字交流的汉语修辞的实践传统.  相似文献   

18.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任务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二者在历史的发展中一脉相承,均体现着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因此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思考,才能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把握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继续"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恰恰需要从这两个"中心"本质一致性的准确把握出发。  相似文献   

19.
收视率是人民的选择吗?在市场话语的主导下,收视率被视为传播效果的"客观"反映和一种"民主"的表达。出于对这一说法的回应,本文试图揭示,收视率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构性产物,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在中国,收视率的商品化和收视率调查的制度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与电视媒体的社会主义属性之间形成张力。本文认为,"收视率是人民的选择"作为一种市场话语,简化和遮蔽了中国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文化矛盾及媒体的阶级与代表性政治。在由政治与经济权力共同主导的中国广电系统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收视率的商品化和制度化使"受众"取代了"人民",使资本积累的目标取代了建设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违背了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社会主义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宗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视域的"生产要素规定"蕴涵着特别的建构:在内涵逻辑上,其由主体和客体的历史行动所"实践摹写",因而在规定性刻画上需要遵循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两方面实践逻辑。其划开了"劳动"和"资本",成为"实践结构"——实践中介和社会作用过程。它扬弃"认识"于实践活动中,达成生产方式的社会历史的共构,谋划着大写的社会生产关系范畴。因此,其不应理解为知识的构图,而是历史的构图和社会实践的构图。作为实践性质的社会存在,它最终定格为各种实践态的"主体"和"客体",形成它们之间的能动结合,形成为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