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宏观审慎监管背景下,中国银行体系资金投放结构失衡,同业业务异化为影子套利工具,潜在系统性风险时隐时现。基于2013—2020年A股上市银行季度数据,探讨同业资产、资本监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同业资产扩张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带来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影响最为显著;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同业资产规模扩张会增大银行杠杆率和资金错配缺口,提高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承担;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监管能显著抑制同业资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最后提出构建风险预警体系、规范同业创新业务、重点加强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上市银行2010年一季度至2013年一季度的经济金融数据,应用GMM面板估计法,考察了商业银行同业资产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显示:同业资产扩张会显著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且其影响程度与经济增长、社会融资结构以及银行市场结构密切相关;规模越大的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小;表征流动性的存贷比指标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不显著;银行竞争程度越高,风险承担越低;社会融资结构的多样化也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持续膨胀,在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的比例持续上升,但从微观视角对影子银行风险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尚有空白。本文采用全国125家中小商业银行2011年至2016年经营情况的面板数据,将同业投资纳入影子银行测算范围,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业务发展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更多投向高风险资产,最终使得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增加,即影子银行主要通过信用风险传导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因此,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的监管,扎实整治金融乱象,约束商业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银行绩效考核激励特征及其影响效应纳入到资产负债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深入研究绩效考核棘轮效应、资产负债行为变化与银行杠杆及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国内21家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资产规模随绩效考核强度的增加而扩张,且扩张速度快于其利润增长的速度,产生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和金融杠杆逆周期扩张的现象;在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监管约束下,银行绩效考核强度越大,同业业务发展的规模也相应越大;在价格竞争导致利差不断压低的情形下,随着绩效考核强度的提高,银行更倾向于吸收短期性负债,配置长期性资产以提高既有资产负债规模的利润增长目标,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水平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2000—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使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有利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下降。第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资产种类较多、规模较大以及盈利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开展证券化业务会导致其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而资本充足率较高、流动性较强的商业银行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会使其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下降。从研究结果看,中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有利于其稳健经营。但从中长期看,中国未来的证券化业务规模将继续扩大,可能会导致标的资产信用级别降低。因此,监管当局应建立并规范证券化业务衍生链条以及信息披露机制,同时调整证券化资产的风险权重,以规范其正常运行,防止与实体经济出现脱节继而造成业务运行空转。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其中部分新型同业业务在加大银行杠杆和期限错配等风险的同时,还可能通过风险的传染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鉴于此,本文对新型同业业务的潜在风险传染机制及效应进行了研究。文章在"Allen-Gale银行间风险传染模型"的基础上对新型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并运用矩阵法对2008年年末及2013年6月末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效应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新型同业业务存在风险传染效应。其中,相比2008年年末,2013年6月末国有大型银行对同业资产损失的吸收能力有所加强,风险传染效应有所减弱;股份制银行的情况则与之相反。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同业业务通常主要承担商业银行司库职能,其主要目的是用于银行资金的流动陆管理。近年来,商业银行在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表内贷款规模受到限制的压力下,开始挖掘同业业务的发展空间,大量配置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央行称之为“同业渠道”业务。这种盈利模式给银行带来了较好的收益,但同时电加重了银行同业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传统信贷业务增速放缓、不良率高企、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重点转向了低成本、低资本要求的同业、投资类业务,形成了一系列以发放贷款、逃避监管为实质目的,以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类型金融机构为表现形式的业务模式。创新型业务模式为商业银行带来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业务风险的交织叠加,防范化解此类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目前,针对同业业务发展与风险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而对新型同业业务的风险本质及其与基础资产的关系问题则较少涉及。本文以山东辖内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为研究对象,运用VAR模型测算各项贷款信贷质量对同业业务资产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各项贷款的信贷质量对同业业务资产质量的影响具有时滞性。本文据此建议,应及时捕捉同业业务的实质性风险,从基础资产入手寻找同业业务的演化路径,控制关键因素,以抑制银行类信贷业务的非理性扩张冲动,促进同业业务的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破产风险和信用风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银行风险,并使用中国60家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及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有利于缓解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是会加剧银行的破产风险;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加重,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能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会倒逼同业业务的发展并进一步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会扩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为此,应将同业业务纳入统一授信体系,并适度计提存款准备金和拨备覆盖率;应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快更好的发展,建立稳定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要加强对同业业务资金投向和规模的控制与管理;金融监管部分之间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监管同业业务。  相似文献   

10.
股权结构会改变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而利率市场化则会影响二者关联的强度。本文基于2006—2015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运用GMM估计方法,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属性、股权制衡度三个维度考察了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正向关系。股权集中度越高,其承担的风险越高;股权制衡度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制衡能够削弱银行风险承担;国家控股和具有政府背景的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风险承担意愿更强;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弱化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正向作用,同时强化了股权制衡能力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负向作用。基于此,本文建议不断优化银行股权结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以更合理地管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151家商业银行为样本,用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研究得出:(1)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显著缩窄,分机构能显著降低五大国有银行和城商行利差,且对城市商业银行利差负向影响最显著;(2)金融业对外开放显著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分机构能够显著增加四类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且对5大国有银行影响最大;(3)使用系数乘积检验法验证了传递渠道“金融业对外开放—银行利差缩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的存在,且金融业对外开放增加银行风险承担的直接效应占比为65.08%,以银行利差为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占比为34.92%。基于上述结论,提出银行应借助金融科技提高推动业务转型、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完善风险管理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矩阵法对我国商业银行(2013.6~2015.6)新型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效应进行测量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型同业业务具有较为明显的风险传染效应,且与其规模密切相关。其中,在经历2008年至2013年6月的高速发展后,商业银行开始主动或被动调整新型同业业务的规模与结构,相关业务规模的增长大幅放缓甚至萎缩。相应地,2015年6月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传染效应较2013年6月出现了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7—2020年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构建多期DID模型,从规模效应、风险结构效应、成本收入效应分析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并检验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异质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存在直接负向影响与间接正向影响,且综合影响具有异质性,对国有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具有负的政策效应,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具备显著的政策效应;绿色信贷业务对银行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中规模效应、成本收入效应为主要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王晓  李佳 《金融论坛》2021,26(3):48-59
本文以中国银行业为研究样本,考察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盈利的影响.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显著促进银行盈利增长,并且该效应对于非上市银行与规模较小银行更为显著;对于资产流动性结构更为合理、风险承担水平更低、资本充足状况及经营绩效更好的中小银行而言,资产证券化对盈利能力的正向效应更强;同时基于时间变化趋势的检验显示,在发行首笔资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实证分析了2011-2017年同业资产占比和同业负债占比对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的动态影响显示,同业资产占比变化与非息收入占比呈现正向关系,同业负债占比变化与非息收入占比呈现负向关系,应从金融机构和调控监管层面做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中国2011~2018年42家商业银行年度平衡面板数据,通过GMM动态面板回归和DID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短期影响机制和政策变量的中长期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初始阶段对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信贷风险未得到真正剥离或转移,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银行可通过提升自身杠杆率水平、更多持有高风险的不良资产、扩大信贷规模等方式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经营呈现出一定的道德风险;中长期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向注册制转变、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政策变量对缓解和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流动性监管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发现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资产端和负债端中介效应的净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51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运用断点回归模型检验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发现,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短期内会显著降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加剧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但长期会提高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流动性监管要求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呈U型关系,即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在长期会提高资产回报率,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流动性监管对银行负债融资成本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流动性监管主要通过资产端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利差收窄、不良贷款规模攀升的背景下,同业业务凭借资本占用低、业务扩张快、投资范围广的特点,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渠道。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制于自身规模和经营水平,开展同业业务时受到杠杆高、嵌套多、链条长、套利多等问题的制约,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积聚。农商行如何在做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同时,结合自身经营水平发展好同业业务,做好流动性管理,是需探讨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9.
将资产证券化引入银行存贷收益模型,从数理角度证明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对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并选取2012-2019年我国76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Sobel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检验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首先,资产证券化行为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其次,资产证券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呈现异质性特征,其中资产证券化对上市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显著,对非上市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中小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不显著;再次,权益风险加权资产比的增加是资产证券化缓解银行风险的中介渠道,即资产证券化行为通过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重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24家商业银行2008—2016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银行规模和银行性质的视角,实证分析了银行规模对多元化经营与不同性质商业银行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银行规模对多元化经营与银行绩效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银行性质是影响银行规模调节作用的重要因素,银行规模对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分别发挥着正向、负向调节作用,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反映资本实力和经营风险的控制变量对调节作用的影响存在差别。研究结论可为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及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