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凸显了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成为衡量金融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利用矩阵法构建我国银行的风险传染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和相对熵两种方法分析了不同损失水平下单家银行倒闭可能引起的系统性风险传染。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方法下的风险敞口矩阵更符合实际;2005年的银行风险传染过程会发生一到二轮,且受到负面影响的主要是股份制银行;由于银行核心资本的提高,2009年的风险传染则几乎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采用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16家上市银行面板数据,首先,通过三因素风险估计模型对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构建随机边界成本函数,将风险因素引入银行效率的测算模型,利用单阶段估计技术,对风险、治理结构、市场结构等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风险约束模型和无风险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考虑风险因素将导致无效率值的明显高估;在所有模型中,大型商业银行均显示出了较强的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4.
2007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更加强调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作用,从而引起了学术界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更为广泛的关注。文章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内涵梳理的基础上,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有形传染渠道和无形传染渠道,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评述,最后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未来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从大量的金融资产中提取出的系统风险比基于β系数的单变量方法更为有效,但资产规模的增加会导致纬数灾难等问题,难以获得准确估计。本文在将金融资产收益分为公共系统因素和个体特质因素基础上,提出用具有条件异方差形式的动态潜在因子模型(CHDL)估计和预测动态系统因素,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系统下跌时的边际期望损失(MES)。本文利用上海证券市场180只样本股进行实证分析,通过IC和Onat检验发现个股和各板块存在显著的系统因子;利用CHDL模型对个股和各板块的系统因子和资产未来收益进行估计和预测,在此基础上计算边际期望损失。Mincer-Zarnowitz回归最优检验法表明,CHDL模型计算的系统风险比常用的市场指数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证券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系统性风险,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文中重点剖析了我国证券行业面临的主要系统性风险,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证券行业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DCC多元GARCH模型分析上市银行股票价格的动态相关性,并以此作为银行整体风险的度量监测指标,在模型的构建中考虑了系统风险的时变特征。结果表明,相关系数的大小和动态变化能够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起到一定的监测和预警作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银行间动态相关水平一直处于高位,表明投资者对未来银行资产质量和其潜在风险仍然存在担忧。  相似文献   

8.
9.
国际经验表明,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危及一国的金融稳定,而且对宏观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我国目前处于转轨经济阶段,系统性金融风险呈现上升趋势。为了有效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文章立足于当前金融体系特点,构建了7个市场维度的系统性风险指数模型,并用分段映射法对模型进行修正和拓展。分析结果表明,该综合指数较为准确、有效地衔接微观和宏观风险,不仅可对整体风险进行分析,而且可对局部风险进行研究;综合指数在纳入指数修正机制后更加稳健,可更好地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的动态运行。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促使银行间市场交易量剧增,系统性风险积累严重,而系统性风险大小与各家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风险传染路径与规模有关。通过考察现有金融市场环境下银行间市场交易特征,引入一系列假设和变量对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进行识别,利用网络模型估测风险传染及规模,并最终运用Logit模型找到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商业银行各类表内影子银行业务存在明显的业务替代性和刚性,并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资金过度依赖,系统性风险持续积累;(2)在复杂的金融网络结构下,商业银行风险传染体现为流动性风险与偿付性风险的交叉传染过程。当前我国银行系统体现为较强的流动性风险;(3)风险传染与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有关,而非系统性风险与银行资产配置、交易头寸以及资本金等多项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总会计师》2010,(9):13-13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表示,银行系统性的风险暴露隐患不容忽视,并强调要改进银行压力测试。中国银行业必须建立以资本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长效机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风险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13.
企业债券作为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其风险问题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建立了一个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并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确定了最终的模型变量及系数。实证结果显示,企业债券的超额收益率与利率风险及信用风险显著相关,其中利率风险能够较好的体现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次贷危机使得美国金融业受到极大冲击,许多大型投资银行纷纷倒台。随后就是全球性的危机的爆发,实体经济开始衰退。这次危机暴露出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危害之大。本文总结了现今一些学者对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方法,并就2008年危机简略分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性,最后结合自己认识总结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关联性是研究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的一个重要途径。借鉴Billio et al.(2012)的思想,从关联性及其方向性变化研究入手,分别使用主成分分析、线性因果关系检验、非线性因果关系检验、网络分析等方法考察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间系统性风险的时变传染效应。结果表明,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行业间的关联性显著上升,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其机构间的传染性要强于以往。平稳时期,各行业内部机构之间的相互传染影响占主流,而在金融危机期间,跨行业机构间的相互传染影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银行业对其他行业造成的传染影响显著增强,证券行业在金融危机期间则更多地受到了传染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中国36家上市银行2009~2022年的季度面板数据,利用DCC-SVR-GARCH-CoVaR模型测算系统性风险溢出率,实证分析ESG评级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评级提高能够显著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水平,且ESG评级提高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的削弱作用主要由公司治理(G维度)驱动;地方性银行的ESG评级提高对系统性风险水平的削弱作用更强;ESG评级提高会通过降低银行违约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小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两种渠道削弱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升会强化ESG评级提高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鉴于此,应充分完善ESG评级体系,将ESG评级纳入商业银行业务战略、内部治理与风险管理体系中,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章通过对历史上著名的系统性风险事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基础在不断变化,从银行机构行为到金融资产市场再到广义市场行为,最后围向全球化经济.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银行风险分析仍处于传统的单一比例分析阶段,定量综合评价不够。本文将从银行风险监管的角度,建立一套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综合评价上市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20.
通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及从中暴露的出来问题,突显了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和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银行系统性风险可以一直保持隐蔽性,一旦爆发,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从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出,微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的预防与监控效果微弱,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才是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