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经济波动会对进出口贸易和消费投资产生影响,经济周期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变化是否存在内在的相关性有待严谨的实证分析。文章基于1991~2012年我国的两个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利用1980~2013年我国经常账户余额和世界相对于中国的GDP增长率数据,构建SVAR模型,分析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常账户余额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周期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GDP增长率的信息冲击会导致经常账户余额持续波动。  相似文献   

2.
从1994年到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是"双顺差"结构不断强化。1994年-2006年,我国连续13年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并且顺差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1608亿美元和2499亿美元。2007年前7个月,仅贸易收支顺差就达到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70~2008年这39年间的国际经济数据考察经常账户盈余调整的国际经验后发现,经常账户盈余国家与赤字国家在数量上是不对称的,世界各国中,经常账户处于盈余状态的是少数,处于赤字状态的是多数;全球性经常账户高盈余状况不是一个持久和普遍的现象,通常仅持续4~5年;在全球范围内,经常账户盈余发生大幅快速调整的现象并不常见,但是一旦发生会对宏观经济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因国家的收入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下的美国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美国外贸战略及格局的分析,指出在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下美国不是"利益受害者"。贸易逆差与储蓄-投资缺口匹配模式有助于美国抑制国内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并已成为美国独特的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5.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货币记录.它反映了这些经济交易的规模、结构等状况.对一国某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细致的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以为对外经济分析和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供依据.而对其主要项目中的经常项目进行分析则更具重要意义.文章对20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中发现了新的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1994年到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是“双顺差”结构不断强化。1994年-2006年,我国连续13年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并且顺差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1608亿美元和2499亿美元。2007年前7个月,仅贸易收支顺差就达到1368.2亿美元。资本账户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过一年逆差外,也都是顺差状态,主要源于直接。投资账户外资的持续不断流入,2006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1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全球经济失衡逐渐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是传统的观点,认为一国的外部均衡很重要,目前的失衡局面对全球经济与金融稳定是一个威胁,全球经济失衡的局面难以维持;另一种则是近些年的新观点,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自然结果,是可持续的。本文从技术创新的周期性的角度来分析全球经济失衡,指出技术创新引发的经济周期与两类经济体不同的消费模式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峰 《改革与战略》2008,24(1):42-45
我国经常账户已连续十多年保持顺差,近几年更是呈现出逐渐升高的态势。金融霸权作为美国长期维持大量贸易逆差和资本流入的基础,正是我国出现巨额顺差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是美国金融优势、强势美元政策和国家根本利益在国际收支账户上的集中表现,是由金融霸权决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在短期,我国必须坚决保护自身比较优势、坚持汇率稳步提升和多渠道消化贸易顺差。而在长期,只有建立起强大的金融产业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美国金融霸权的依赖,实现我国的经济平衡。  相似文献   

9.
亚洲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债券市场严重落后局面造成的亚洲资本外流,导致了双重错配的金融风险。亚洲各经济体共同防范金融危机的努力从“清迈协议”逐渐深化到促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行动。但在当前世界经济存在严重的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下,亚洲债券市场发展造成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也对世界经济稳定构成新的挑战。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美国进行相应的宏观经济调整是促进世界经济稳定的一种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10.
经常账户失衡格局下的世界经济共生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出口导向的亚洲经济体依赖美国市场来弥补需求,消费过度的美国依赖亚洲的廉价出口和官方储备来抑制通胀和实现低成本融资。这二者形成共生模式,经常账户失衡是其枢纽。这一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即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膨胀。经济全球化造成的竞争加剧和廉价出口抑制了商品通胀,为货币扩张政策提供了空间,后者转而推动了金融膨胀。基于金融膨胀的负债消费扩大了美国的需求、进口和经常账户赤字。但失衡格局不断腐蚀美元信用,使得共生模式不可持续,因此渐进式调整符合双方利益。  相似文献   

11.
赵夫增 《亚太经济》2006,(2):2-6,18
出口导向的亚洲经济体依赖美国市场来弥补需求,美国依赖亚洲的廉价出口和官方储备来抑制通胀和实现低成本融资,二者形成共生模式,经常账户失衡是其枢纽。但失衡格局不断腐蚀美元信用,使得共生模式不可持续,因此利益各方将会追求渐进式调整。  相似文献   

12.
与资本项目相比,FDI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影响更为曲折和复杂。本文在分析了FDI对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影响途径的基础上,采用1983—2010年的年度数据,对FDI与我国经常项目差额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FDI与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对经常项目差额影响显著,是经常项目差额扩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成为经济研究者、国际机构和各国中央银行经济学家以及商务经济研究报告竞相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构建了经常项目影响因素的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应用该结构性模型考察了一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政府财政收支以及对外净资产等经济变量对经常项目的影响,利用52个国家或地区1980年到2004年经济数据就理论模型所关注的经济变量对经常项目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对解决当前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信  李俊 《国际经济评论》2012,(3):86-98,6,7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由于私人资本流入急剧下降、银行间市场萎缩,希腊等国只能通过官方渠道弥补国际收支失衡,其中一个重要渠道是TARGET2。德央行与希腊等边缘经济体央行分别是TARGET2项下的债权方、债务方。这一渠道的资金融通,超过了欧盟和IMF对希腊等国的救助规模,对欧元区国际收支失衡调整和欧债危机应对,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一段时期,TARGET2失衡可能会继续扩大。在欧元区经济金融联系减弱、财政联盟和经济治理没有实质进展情况下,未来顺差国持续提供融资的动力可能减弱,TARGET2下央行间大额资金融通将难以为继,其对欧元区经济金融稳定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尹浩华 《特区经济》2014,(12):163-164
近几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大幅飙升,已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造成重大影响。本文从分析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地位着手,揭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变化轨迹,探讨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的原因,最后提出促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徐迎军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3):41-44
当前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结构性失衡,即经常项目顺差与贸易顺差增长较快,这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消费投资关系不协调等内部矛盾的外部表现,是由我国本轮经济增长的特征决定的.在此背景下,允许人民币适当升值具有一定的意义.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适当升值对利率调控空间的影响有限,利率政策应该在解决内部失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国际收支处于严重失衡状态,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文章在重点分析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进出平衡"政策取代"出口导向"政策、废除"敞口"引进外资政策、抑制国际"热钱"流入、推进汇率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一系列如何扭转此种失衡状态的管理对策,这对我国尽快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我国涉外经济运行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大幅滑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和进出口顺差分别下降14%和34%,银行结售汇总量下降21%,银行代客跨境收付总额下降16%。初步估算,前三季度,国际收支总顺差同比下降30%,经常项目顺差占之比进一步降至6.1%(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11.0%和9.8%)。尽管如此,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仍保持了较大顺差格局,全年新增外汇储备4531亿美元,比上年多增353亿美元,绝对增幅为历史上第二高。  相似文献   

19.
20.
《广西经济》2009,(10):6-6
国家外汇管理局10月15日公布了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仍呈现“双顺差”,但顺差规模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345亿美元,同比下降30%。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1190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67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