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经济师》2000,(9)
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也就是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为资本使用 ,从而增大资本总额 ,进行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所谓资本积累规律 ,是指资本积累规模越大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 ,可变资本也就越大 ,从而职能资本增长的规律和能力越来越大。可见 ,资本积累规律受制于资本积累规律 ,而资本积累规模主要受剩余价值变化的影响。一切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 ,如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所用资本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的大小等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资本积累规律…  相似文献   

2.
<正> 马克思曾预言和期待的、区别于“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的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登上历史舞台,是毫不掩饰地以致富为目的的,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的。可以说古典学派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上的功绩就在于确定了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不仅如此,他们进一步将国民财富即社会财富同天然财富相区分。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确实未沿用财富这个概念,但是不是他们否认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呢?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相似文献   

3.
<正>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在论述了剩余价值生产和工资以后,进一步论述了资本积累,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也就是“使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然后再把前面已经阐明的有关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进行综合考察,指出资本积累必然在一极造成财富的积累,在另一极造成贫困的积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规律,它揭示了资本积累必然造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鸿沟加深,从而造成两大阶级之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而后者是引起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前提。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论述,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武装全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激励他们去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黄秀娟 《技术经济》2009,28(7):67-72
利用C-D生产函数和回归分析技术得出中国旅游产业资本、劳动的产出弹性;利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出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1996—2001年及2001—2006年两段时间区间内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对中国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增长;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对三大区域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中国三次产业和工业产业内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在行业间的配置情况,以确定在三次产业与工业内部劳动和资本转移中是否存在"结构红利"现象。结果表明:三次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流动存在阶段性的"结构红利"现象;工业内部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流动存在"结构负利"现象。综合来看,劳动从第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向第二产业中生产率较低的行业流动,降低了工业内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根据生产函数理论,经济的增长是资本、劳动、自然资源与人为技术4方面要素的投入推动的。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任何要素的边际效用大小取决于这种要素的稀缺程度,某种要素越稀缺,其边际效用就越大。边际效用是什么?在市场经济社会,一种产品或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接过马克思的接力棒,重新开启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创建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控制”“劳动分化”“劳动后备”构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三大支柱。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不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方式、劳动控制的手段和劳动压榨程度也各不相同,但其目的和后果基本一致,即都是为资本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服务,都造成工人阶级的分化,都以维持和扩大产业后备军为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劳动力市场分割日益明显,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当前,我国需进一步加强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各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完善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劳资合作共赢关系,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鲍莫尔的成本病说起,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从理论上通过模型推导出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决定因素,然后利用协整方程解释了我国各产业间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和结构偏离问题。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的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会引起各产业就业份额减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导致第一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的降低和二、三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上升。第三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的增长最快。资本劳动比的增长对就业份额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资本劳动比每增加1%,将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正> 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物质利益关系不同社会中的物质利益关系的性质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同资本家的物质利益关系是对立的。这样就产生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那就是:工人所提供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越多,劳动生产率越高,资本统治和剥削工人的权力也就越扩大和加强。工人的劳动异化为资本,即异化为异己的敌对力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区分了资本财富存量估算和资本服务流量估算的差异,并使用OECD的资本测算框架估算了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我国行业层面资本存量和资本流量数据。结果表明,同发达国家相比,不管是资本产出比还是资本收益率数据,都不能说明我国资本积累过度;但基础设施行业的资本积累速度明显偏快。从资本流量估算结果发现,制造业的资本生产率在提高,而第三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资本生产率在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出增长主要来自资本的贡献;而行业间资本再配置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1.
“里根革命”和“撒切尔新政”,导致“大企业、大工会、大政府”模式演变为“大资本、小工会、小政府”模式,政府权力被资本绑架,资本逻辑在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中占据支配地位。它牺牲工人利益去提高资本的盈利能力,不仅扩大了收入差距,而且加重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调。“涓滴效应”也并未实现经济繁荣,反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警惕把“产能过剩”完全归因于政府干预,把僵尸企业直接等同于国有企业,把“降成本”等同于“减税+降低工人的工资和福利”,以及以增强用工灵活性、改善劳动供给的名义修改《劳动合同法》等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2.
李成 《金融评论》2021,13(1):54-72
作为《21世纪资本论》的核心论点,皮凯蒂(2014)指出,资本收益率(r)和经济增长率(g)的差距,是导致社会贫富“分化的根本力量”.然而,自被提出以来,这一所谓的“r-g”模型招致较多争议,但严谨的定量分析尚属寥寥.本文利用11个世界主要经济体关于财富积累及顶端收入/财富份额数据,对“r-g”对分配的影响进行了面板分析.结果 表明:经验证据总体上并不支持以上论断.事实上,在多数回归设定中,“r-g”这一变量同顶端收入/财富份额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关联.对此,本文从资本一劳动替代弹性的“增长效应”出发,对这一经验结果提出了尝试性的理论解释——这一视角在皮凯蒂本人的研究及相关文献中被普遍忽视.  相似文献   

13.
企业家活动、品牌资本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式下将企业家生产性活动分解并把品牌资本纳入到代表性企业家生产函数中来探讨最优经济增长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发达经济体与落后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差异。基本结论是:一个经济体的最优增长依赖于经济中企业家的比例,经济中企业家的密度越大,经济增长率就越高;企业家通过权衡两类劳动对经济贡献的大小来配置劳动和创新品牌,寻求企业家活动配置组合最优,以使福利极大化。  相似文献   

14.
钢铁大王卡内基在多年以前就有这样一句名言:“有钱人应该要感谢社会大众,是他们给你带来财富、地位。”这种观念的延伸,就是今日的“道德资本”。  相似文献   

15.
<正> “温州模式”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在短短几年内,没有外来的资助,没要国家一分投资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商品生产蓬勃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全部农民普遍富裕的巨大奇迹。要深入探求创造这种奇迹的原动力,就不能不研究“温州模式”的分配方式。伴随着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温州农村分配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出现了多种新的分配形式。这些新的分配形式的共同特征,一是劳动者收入同其劳动和经营成果紧密挂钩;二是遵循等量劳动交换与等价交换有机统一的原则;三是各种生产要素都按照投入量、稀缺程度以及在生产中的作用共同参与分配。这种新型分配机制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可供分配的财富总量的巨大增加与不同分配层次不同分配者之间的分配量差距扩大并存。  相似文献   

16.
资本的剥削性和国有经济的公平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是资本雇佣劳动的本质,并已经成为市场制度的内在组成部分。当我们引入市场经济制度时,资本的剥削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同时被引入了。国有经济的公有制特点,能够将企业生产剩余公有化,从而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除了资本制度的剥削性。在不能改变资本与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公平功能,将有助于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国有企业利润通过适当的分配机制增进全体人民的财富和福利水平,是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公平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货币向资本转化,既是历史也是规律,马克思考察资本的出发点,其一是社会分工和劳动,其二是价值和商品;从而发现货币向资本转化是个规律,作出资本是货币的更高实现这一科学判断。货币既可以向产业资本转化,也可以向小资本或劳动者私人资本转化。《资本论》经及了前者,而不涉及后者,究其原因,同怕两个判断有关。  相似文献   

18.
农地规模经营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户种田收入的增长。土地经营面积扩大,无疑能够提高农户的经营收益。其一、在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既定的条件下,农户收入是其耕地面积的函数。因为,在增加的土地面积上,总可以获得增加的收益;尽管随着土地面积扩大,单位土地由于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集约化程度降低而导致土地边际收益递减,但只要边际收益大于零,总收益就能增长。其二、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随着土地扩大而增加,农户收益则可实现更大增长。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实际出发,随着土地经营面积的扩大,农户的资本投入特别是劳动投入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19.
厘清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培育和壮大发展新动能,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基于行业视角的增长核算框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分析发现,考察期内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8.99%,三次产业的增长贡献占比分别为4.63%、46.32%和49.05%,其中又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从要素贡献视角看,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占比分别为60.52%、15.17%和24.31%,资本(尤其是传统资本)驱动型增长模式面临资本投入和资本贡献双重下降的挑战,劳动投入质量提升有望提高劳动要素的增长贡献。伴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数字化转型的快速推进,资本要素中新型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数字经济与新经济相关行业产出快速增长但TFP增长相对有限。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应进一步挖掘资本与劳动要素的增长潜力,大力提升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巩固深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持续壮大新经济产业规模。  相似文献   

20.
尽管随着产业升级,土地作为基础财富其原始积累开始向隐性转化,但这只能说明劳动在价值(财富)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不能否定土地作为生产资料链条的支撑特性。从这个角度出发,资本(货币)只能是一种被积累起来的人类劳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使得产业转化成为可能,从而产生积聚效应和垄断租金。所以,无论是何种所有权形式,它们无非是通过不同的效率对价值(财富)进行重新配置。而从个体的意义上,对价值(财富)的二次分配则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