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1978-2010年我国消费、投资、出口和GDP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检验表明,消费、投资、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若其他因素不变,消费、投资和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分别增长0.64、0.29和0.07个百分点.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经济增长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显著而列出口的影响不显著.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急需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刺激消费、增加投资和改善出口,以更好地发挥它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保险能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可以拉动投资,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资金来源;能够为出口贸易和境外投资提供收汇保障,由此促进出口。但在中国,保险业发展潜力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仅占GDP的8.7%,而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超过20%;保险深度世界平均水平为8%,中国仅为2.7%。  相似文献   

3.
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拉动作用,因此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刺激消费,特别是占最终消费比重较大的居民消赍.本文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廊坊市消费需求是拉动当地经济的主导因素.通过建立廊坊市居民消费与当地GDP的回归模型,得出居民消费的增加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因素.并提出扩大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兰 《经济论坛》2003,(20):61-62
自从中国1996年实现经济“软着陆”以来,国民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消费物价指数与零售物价指数持续走低。内需增长不旺,不仅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回升,而且使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强。据统计,过去我国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60%左右,即居民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推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为此,中央银行曾连续多次降低利率水平,以求拉动需求,刺激消费,但效果并不明显,于是发行国债与利息征税双管齐下的政策措施便被付诸行动,以图进一步刺激需求,压缩储蓄。征收利息税,准确地说应该是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其征收范…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情况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刺激国内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依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当发展中国家的储蓄不足以支撑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投资,即出现储蓄—投资缺口时,可以通过国际资本流入加以弥补,并提高国内资本形成的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具体来说,国际资本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储蓄供给,储蓄转化为投资机制(融资机制)和投资需求这三个环节的作用机制,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一、国际资本流入对发展中国家储蓄供给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入主要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和消费来影响国内储蓄。当资本流入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大于其对消费的影响时,表明资本流入对国内储蓄具有促进作用,即资本流入可以增加国内储…  相似文献   

7.
199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这种政策基本局限于增发国债带动政府投资扩张,其效果则主要体现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1998—2002年国债投资对GDP的直接贡献分别达到19.2%、28.2%、21.3%、24.7%、25%,这种直接产出政策效果与当初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初衷有很大出入,没有达到拉动和带动民间投资,改善消费预期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就举世瞩目,能源消费也随之增长.能源行业的一系列改革,使能源供应能力大幅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供应紧跟需求拉动,出现超高速增长,我国很快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如果我国的能源需求保持近几年平均8.9%的增速,则2020年我国能源消耗将达79亿吨标煤,占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一半;即使能持续实现每五年GDP单耗下降20%,但继续保持9%的年经济增长,2020年我国能耗也将占目前世界能耗的三成.显然,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受到能源资源的严重制约.因此,应当从现在以粗放的供给满足增长过快需求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需求的模式,并在此新模式下,实现可持续的供需平衡,以支撑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金三林 《发展研究》2009,(10):52-5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消费占内需的比重波动下降,投资所占比重则波动上升,总储蓄占GDP的比重稳定上升,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并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31):F0003-F0003
消费增长一直非常强劲 首先,中国整体消费占GDP比重不到三分之一。根据官方数据,居民消费水平非常低、仅占GDP的3596,但总体消赞占GDP约48%。当然这一数字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财政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一些经济大国及周边国家经济好转的迹象仍不明朗,我国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向拉动。从政策实施的结果来看,投资需求已显示出强劲的拉动作用,但消费需求仍然低迷,刺激消费需求是当务之急。从城市市场来看,城镇居民的...  相似文献   

12.
投资、消费和出口对山东省GDP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山东省1986--2007年的GDP、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GDP、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来看投资是拉动山东省GDP增长的首要因素,出口的拉动最小;山东GDP与投资和消费是双向关系,出口能拉动GDP增长,但GDP对出口没有影响;短期来看投资是拉动GDP的主力,消费的拉动最小。为促进山东GDP平稳健康发展应建立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费为主导、以出口为辅、投资放在拉动经济增长第三位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第一个就是要让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要减少过多的储蓄和投资.现在GDP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要比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两到三个百分点,所以对于财税政策而言,刺激消费应该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储蓄持续增长、消费严重不足的经济现象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为了保证我国经济以较高的增长率持续、稳定地增长,政府采取了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居民的收入、鼓励个人信贷消费等措施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缓解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但政策效果都不显著.更为严重的是去年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导致了我国出口下降、外需减少,因此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缓解消费不足的严峻局面,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首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继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两次经济增长高峰之后,目前进入第三个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我们原本以为,持续了20年的GDP近10%的年增长时期已经过去,但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和中国逐步壮大的消费市场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GDP较高增长周期。在这一轮经济增长的背后,各类深层次矛盾也进一步发展,尤其以“投资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最为突出,表现为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总量不足,出现了投资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声音     
《经济导刊》2007,(6):11-11
中国高储蓄不能怪消费者,企业责任更大 樊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国际上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就是中国的消费太低,这几年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已降到40%左右,而储蓄占GDP的比重上升到50%。这并不是由于中国消费者不消费。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上半年是中国不平凡的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模式并未根本改变,国内消费不旺,外需回暖尚待时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只有投资.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人民币13.9862万亿元,进出口总额为9461亿美元.  相似文献   

18.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国过分依靠投资和外贸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降。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同期,我国投资率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贸易顺差也持续增加,投资、出  相似文献   

19.
林毅夫 《资本市场》2014,(10):12-12
<正>如果没有投资,以消费增长来拉动经济的话,开始的时候用自己的储蓄,储蓄用完开始借债,借债借了一段时间后总要还债,等到还债的时候就是危机来临的时候。面对这种状况,展望未来,发达国家的复苏是漫漫长夜,出口的增长大概很难像2008年以前那样高速增长。这种状况之下中国经济要增长,必须转向内需。内需有两块,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前面有一段时间,很多人说中国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20.
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幅度的下降,原先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通过刺激消费来启动和开拓国内需求,成为我们度过危机重振经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