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产业关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分析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与美国、日本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产业关联相比较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很低 ,表现在第三产业各行业对传统的商业饮食业、交通邮电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高 ,而对新兴的金融保险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低。传统的商业饮食业、公用居民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高 ,而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2.
外资对北京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京不同行业的外资如何影响北京总体经济以及各功能区域的经济是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通过建立不同行业外资与北京总体经济、三大产业、各功能区经济灰色关联模型,考察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得到不同行业外资与北京三大产业灰色关联度差异明显,不同功能区域外资与北京总体经济关联度差异异常,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需要优化外资政策,提高农林牧渔业外资引入,从产业和空间两个维度优化外资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广东省2007年与2012年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法中的直接消耗,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指标来分析广东省金融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程度。从结果表明:从直接消耗系数上看,5年之间广东省制造业各个部门对金融业的消耗水平普遍在0.02左右,综合完全消耗系数可以得出广东省制造业对金融产业的间接消耗大于其直接消耗,间接关联水平显著。从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上分解来看,广东省金融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与推动作用低于其感应与制约制造业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2005年、2002年、2000年、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投入产出表资料,通过分析各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测算我国目前各产业之间关联的变化,进而为宏观经济调控管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娟 《天津经济》2013,(3):25-28
京津两市作为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双核心",在许多方面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本文主要对京津二市制造业内部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结构相似系数来分析京津制造产业的相似程度,通过区位商探寻天津制造业相对于北京的竞争优势,针对天津实现城市定位、建设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识别航空运输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规划协同发展路径,是以航空运输业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应用投入产出法对天津市投入产出表进行整合分析,研究天津航空运输业的产业关联及波及效果,结果表明天津市航空运输业与下游部门关联密切,研究结果对发展天津航空运输产业、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方法,采用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了京津冀三地及地区间产业复杂网络模型,从关联结构和强度两个维度识别了京津冀各地区及地区间关键产业,进而将关键产业划分为区域核心关键产业、局部关键产业和潜在关键产业,并且对各地区域关键产业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的区域关键产业最多,其中现代服务业占近7成,美中不足的是科技研发和服务业未能有效带动其他地区的产业升级发展;天津的区域关键产业分布呈现能源、制造和服务业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其区域关键产业大多为局部关键产业,仅带动了本地区发展,其优势产业未能惠及整个地区;河北区域核心关键产业数量最多,在全区域经济关联中贡献最大,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限制了其进一步发挥对区域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向阳 《特区经济》2010,(10):36-37
根据广东省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运用产业关联理论,比较分析了广东物流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直接关联指数、消耗系数、波及效果等产业关联关系,认为广东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继续加大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提高信息化与标准化程度及服务水平,加强粤港合作,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薛贺香 《特区经济》2011,(10):168-170
本文首先分析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然后选择产业梯度系数作为衡量区域产业梯度水平的指标,通过计算河南省各工业产业相对于全国各工业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结合省情分析,明确在"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宜承接的工业产业为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等产业。  相似文献   

10.
汽车产业集群是提升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在西方是利用"地点系数"法,来确认某种产业集群是否已经形成.根据产业集群的产品出口导向、专业化水平和规模程度与其增长性的特点,用"地点系数"法来分析、确认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否.基于LQ系数,来计算长三角区域2001-2003年汽车产业的三类LQ系数分别为汽车产业、汽车整体和汽车零部件及平均增长率,识别长三角汽车产业现有的和新兴的产业集群现象.经过科学分析、比较研究,认识到,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汽车产业集群,该地区是我国发展汽车产业集群条件最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经济区由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农村所构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周边地区支撑中心城市发展,各区域单元之间空间关联和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按不同空间层次,经济区可分为以小城镇为核心形成的经济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的经济区及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的经济区.经济区与行政区的互动关联,也需要适度分开.将经济区作为全国性空间规划的基本单元,有利于改变我国人口与产业不匹配、大城市过大、小城镇过小、中等城市发育不良的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状况.八大重点经济区需要进一步建立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根据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数据定量分析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揭示我国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配合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文章利用动态均衡模型分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非均衡关系及结果,分析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并以上海经济为例分析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率、各产业占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在总体上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联动的海西物流发展模型,并对其他产业和物流之间进行了灰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15.
浙江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浙江省2000年投入产出表(含1987、1992、199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并通过投入产出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进行了产业类型分析,通过感应度系数、影响率系数、生产诱发系数、需求依存系数对我省国民经济产品部门进行了产业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离散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对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是一种状态,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必须依据河西走廊不同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各城市发展的优势与特点,分别选取适合它们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投入产出表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1995年、1997年以及2000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1995~2000年间各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和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产业关联反映一定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联结、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结构关系、经济相互依赖性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AIIOT2000的IRIO模型,应用产业后向关联效应、最终需求的产出效应、最终需求的增加值效应等3个基本模型,分析东亚10个经济体(含美国)的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在中间产品市场和最终产品市场上的地位。研究发现,中国通过巨大的中间产品需求增量为东亚产业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后向关联效应,而美国和日本则为东亚提供了主要的最终产品市场,带动区域内各产业的产出增加和增加值发生。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搜集2001年到2012年的统计年鉴数据,运用指标正向化方法、变异系数法等构建了城镇化综合系数、工业化综合系数以及协调度模型,计算并评价了2000年到2011年我国以及四大经济区域和各省市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从2000年到2011年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二者的协调度系数都是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由严重失调向优质协调发展;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程度最高,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程度相差无几,而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程度最低,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呈现出梯级结构;2000年到2011年各省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与四大经济区域差异相呼应,并且协调度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在"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下,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文章采用了2008~2012年的数据,计算了衡量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的EG系数,得出了近5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是下降的结论。随后又从规模经济因素、政府支持因素等方面,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分析了导致集聚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得出了政府支出因素与规模经济因素是导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前面的分析,对江苏,特别是苏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