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东头,有一墓茔,墓碑上镌刻“焦氏始祖之墓”,这位焦氏始祖据传就是明朝状元、著名学者焦 。焦 (1540年——1619年),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生于江宁,祖籍是日照花崖里(今西湖镇大花崖村)。从小跟父亲焦文杰(继袭南京旗手卫职)侨居江宁府,晚年归里,卒于花崖里。他自幼聪颖好学,16岁应童子试,获第一名,被吸收进南京兆学读书。1566年,崇正书院选拔江南十四郡的名士高才生前来读书,焦 被指定为学生之长。他一面研讨“心性之学”,一面积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24岁,他以高分通过了应天府的考…  相似文献   

2.
赖晨 《财会月刊》2011,(12):I0020-I0020
中国封建王朝以“开科取士”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办法.读书人为了搏得前程,都在挤科考的“独木桥”。但由于竞争激烈。一些人就想到考试作弊这招,最为常见的就是请人代考。谓之“替枪”或“捉刀”。  相似文献   

3.
知道李功耀同志采写经济学界名人名师系列评传,我为他高兴,也有几分顾虑。所高兴的是,从在校读书到外出工作20余年,他一直在努力,总想把一般的日子过得不一般,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不断地给自己出题目、压担子。“经济学人”系列评传就是他近几年拟定的一个大题目。所顾虑的是,列入其中的传主大都声名赫赫,如雷贯耳。有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就有“四多”,即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由于青年时代即有“四多”的习惯,且坚持不懈,故他一生受惠无穷。以宗教哲学来说,他读过《金刚经》、《华严经》、《圣经》等。以科技来说,他读过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方面的著作。1958年他外出视察,在列车上还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冶金工业的书。 他边读边想,随时在书上画符号。他读《辨证法唯物论教程》,从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用毛笔、铅笔在书面的空白处写了1.2万字的批注,且从头到尾作了圈点和勾划。无疑,这些符号与批注说…  相似文献   

5.
这是个在城里流传的“著名”段子:放羊娃在山上放羊,这时来了一位观光游客,问娃有啥理想?那个老实孩子答:“就想让俺的羊越来越壮,母羊多下小羊。赚了钱,讨媳妇,生个娃,让他接着放羊。”城里人听完哈哈大笑,除了怜悯,优越感油然而生。最近农村也流传着一个段子——一位农民老汉问城里“小眼镜”:“娃,你的理想是啥哩?”学生回答:“听爸妈的话,好好读书,考试得双百,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再上名牌大学。”“然后哩?”“找份赚钱多的好工作。”“然后哩?”“找女朋友,结婚,生孩子。”“再后来哩?”“叫他念书,考名校,找个漂亮女生,结婚生孩子,…  相似文献   

6.
读书三境界     
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书写《资本论》,让天下有革命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念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文革”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只有一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7.
闲话读书     
如果从识字始便算读书,那我至今已经读了八十多年书了。在书海中翻腾这么长时间,说没有可说的经验或窍门,容易被人怀疑为不说实话、欺瞒后学,甚至是学问上的吝啬鬼,但我确实说不出什么成本大套的读书法,也不会开连自己都没有读过的书目,更不愿故作高深,侈谈经验,把后学说得云山雾罩,反而让人望书却步。因此,每当有学生或晚辈问起我如何读书时,我总是说些片言只语的心得。这里,我将一些曾讲过、说过和写过的话,略加条理,以答客问的形式说些有关读书的“闲话”。  相似文献   

8.
鹤怀 《英才》2010,(3):131-131
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母只有小学文化,家里没人督促、辅导他读书。小学考初中他连续两年落第。高中毕业,第一志愿没考上,只进了一所三流大学。毕业后的就职考试又屡屡受挫。在痛苦焦急之余,他甚至产生过加入黑社会的念头。  相似文献   

9.
要把书读破     
闻实 《成功之路》2011,(11):46-4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之经典诗句,是他深味创作甘苦后的经验之谈,后人把它悬为座右铭,以此激励自己读书学习。杜甫(712-770)出身于一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家庭,是一个“未坠素业”,即恪守儒教的祖训,又以“奉儒守官”作为仕进的传统准则的家庭,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他甚是推崇他祖父在诗歌创作上的成绩和...  相似文献   

10.
读书漫谈     
曹文轩 《秘书工作》2010,(12):47-49
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位置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晋书·车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相似文献   

11.
已经千万身家的浩宇年近三十,但他因做生意到管理部门办事情时低三下四,生怕说错了话得罪了人,屡屡遭到刁难后还得“意思一下”。受到强烈刺激的他羡慕公务员“高人一等”的身份,想借考公务员来改变以前办事时低声下气的窘状。  相似文献   

12.
忻才良 《上海企业》2010,(3):106-106
去年在《新民晚报》“夜光杯”见过裴文良的书法作品“物外游”。行书写得中规中矩,流畅灵动。此次又读其力作“读书悟道”,觉得颇有品味。  相似文献   

13.
闻实 《成功之路》2011,(5):47-48
南怀瑾是台湾的著名学者,从小就爱读书。三十岁之前。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著作都读完了,到“望八之年”,他仍旧天天在读书,读一切能找到的书。  相似文献   

14.
书的随想     
一读书与人生 读书是一种事业。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应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15.
闻实 《成功之路》2011,(2):47-48
“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代大师”任继愈的一种人生体悟,是他的一种生活主张,也是他对世人的—个忠告。  相似文献   

16.
办读书会,发微博,写博客,任志强在公众目艮中已非当年的“任大炮”,他正自觉扮演启蒙者的角色。 有马云讲演的地方一定有笑声和掌声,即使不怎么读书的他谈读书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7.
成长在未名湖畔、清华园中、教授堆里的朱丹,读书时一心想的是做更多的题,看更多的书,考更高的分。秉承名校风骨的他,信仰知识,信仰实业,追求前茅,敏锐地觉察到保健领域的巨大商机。  相似文献   

18.
郑振铎炒股     
北剑 《财会月刊》2008,(7):86-86
1942年,日寇还没有投降,物价飞涨。郑振铎自言:“可怕也,不知如何活下去?”于是他“购股票若干,亦姑试为之耳。”此后的几十天,他奔波于银行和股市之间,成天为股份的上下忐忑不安,心情有如天气,突晴突阴,已无心读书和创作。  相似文献   

19.
我从小读书深受表哥的影响,以古今文学名著为主。那个时候差不多能够读到的书,也基本上都是文学类的(文学是那个时期的主流,作家最吃香,连年轻人找对象都强调自己“爱好文学”)。由于借阅图书往往催得紧,书读得也快,我读书快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倒逼机制”所致。  相似文献   

20.
课程考核改革是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有力抓手。课程考核要做到“寓考于日常检评、寓考于各类任务、寓考于乐”,消除“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的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