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业者要学会站在巨头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你是不是已经或将要成为"站在风口的猪"?今天的创业者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大买家时代,如何给自己的公司估值?不久前百度以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让业界一片惊呼:百度是不是买贵了?91到底值多少钱?就在这个当口上,网上又传言360将以4亿美元收购手游新贵触控科技,黑马营的很多同学都说4亿美元很好了,陈昊芝立即发微博回应:"……没有绯闻的公司不是行业一线公司,没有绯闻的公司估值上不了一个Billion,没  相似文献   

2.
《商界》2007,(1):60-61
现状勘察近一年来AMD的高歌猛进让英特尔颇感压力。不过,目前AMD暴露出的缺货危机以及并购显卡巨头ATI公司后面临的巨大整合挑战,给了英特尔绝好的反击机会: 1.2006年10月中旬,在AMD单核处理器缺货涨价的情况下,英特尔不仅逐步下调了原有处理器价格,更推出了两款新品助阵;  相似文献   

3.
扬硕 《创业家》2013,(12):160-163
巨头很强大,但巨头也很脆弱。看看下面这十家在最近五年被颠覆的大公司吧,它们曾经辉煌一时,成为各自领域的霸主,但当互联网的颠覆浪潮袭来,它们几乎彻底丧失了应变能力,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些案例深刻地说明:巨头们是多么地害怕革命,它们自我革命是找死,不革命是等死,而胜利者属于善于运用新技术与新模式的颠覆者。自我思考二下,你是不是这样的颠覆者  相似文献   

4.
《国际市场》2003,(4):30-31
英国石油巨头BP公司历来被看作肯承担社会责任的先锋。难道它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抑或仅仅是其制定的公关策略?  相似文献   

5.
把公司拆小     
《创业家》2013,(5):8-8
这次,马云又开风气之先,他已经在探索大公司适应移动互联网挑战的密码。创业者心中都有个巨头梦,每个人都想把企业从0做到1,再从1做到10,做到100。但今天的大公司都在痛苦地思考:怎样把公司拆小?事实上,企业由小到大很难,由大到小更难。这些巨无霸的痛苦,一般的创业者很难理解。  相似文献   

6.
大公司也会犯错,有时还是致命的错,不然整个华尔街2008年不会倒下那么多巨头。一个公司犯错并不可怕,一个行业犯错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错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谭强 《商界》2004,(11):76-77
什么样的营销手段、营销理念才是最先进的,才可以打动像家乐福这样的跨国巨头?  相似文献   

8.
贴身对话     
《成功营销》2012,(7):58-59
正也许你想不到,尽管2011年快消行业巨头耐克的营销总预算有24亿美元之多,但它花在美国境内的电视和平面媒体上的广告费三年内就剧减了40%。那么相应的,这些营销预算花到哪里去了呢?  相似文献   

9.
抄袭有理?是的,因为大家都在抄。创业公司的机会在于,抄得更好。这是一个典型的故事。"我们投资的一家公司,曾经和中国的某个互联网巨头接触过。"国内某VC一位合伙人说,后者有意并购前者。在中国互联网,所谓的"巨头"泛指TABLES(腾讯、阿里巴巴、百度、雷军系、  相似文献   

10.
《商》2012,(18):184-188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CEO马云近日在接受了《时尚先生》杂志(esquire)专访,在专访中马云谈到了近两年的心路历程及支付宝股权转移事件,他认为时间最终会证明一切,没办法让所有的人都喜欢自己。以下为专访内容部分节选:esquire:我确实在2010年之后很少看到你的访问。因此我会蛮好奇,2011年和2012年除了救火之外,你在做什么?基本上每次看到  相似文献   

11.
白万纲 《中国市场》2007,(24):66-67
面对跨国食品巨头的强力收购,食品业的民族品牌乐百氏能否保证自己的独立和不被边缘化?华彩咨询公司董事白万纲先生对此进行了深度解析,也许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UC浏览器作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手机浏览器,截止目前,全球拥有超过3亿用户,下载量突破15亿次,用户月使用量超过1500亿次。然而,巨头公司对它的"截杀"从未停止。巨头公司一般都会使用什么"武器"呢?且听分解——  相似文献   

13.
简单到家     
老年用户这个消费群对很多手机厂商来说都不啻于“旧石器时代”的人,他们的需求看似简单但却难以捉摸。过去,包括沃达丰在内的一些大公司也面向老年用户推出过一些老年手机,但它们无非是减少了一些复杂功能的普通手机简化版。严格来说,在过去并不真正存在老年手机及无线通讯服务市场,但随着婴儿潮一代逐渐步入老年,这个市场正在逐渐引起无线通讯领域众多巨头的注意。一家名为 Great Call Inc.的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手机及无线通讯服务的无线通讯运营商,吸引了韩国手机巨头三星公司成为其战略支持者。因为这家公司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解决方案:公司的管理者恰好就是这些生于消费电子时代之前“旧石  相似文献   

14.
牛文文 《创业家》2013,(2):10-10
卖给巨头,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是一个令明星创业家们纠结的新问题。在中国,每个创业者心里都有一个巨头梦。这个梦分三部曲:创业之初以一家巨头立志,"我要做某某领域的某某";做到一定规模后以另外一家巨头对标,"我们是某某的挑战者(颠覆者)";IPO后很快以巨头自居,"我们是某某领域的领导者"——学习它,挑战它,成为它,漂亮的三部曲。这也是中国创业者群体独有的心结。现在,问题来了:IPO遇冷,独立上市受到很大挑战,并购逐渐成为那些IPO无望者  相似文献   

15.
媒体     
《中国广告》2004,(8):201-202
维亚康姆拟购德传媒业巨头巩固地位据路透社报道,美国传媒业巨头维亚康姆公司(Viacom)周四宣布,已提出每股12.65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媒体巨头Viva Media公司,对后者的估价为3.088亿欧元(3.73亿美元)。维亚康姆公司称,Viva的主要股东已将75.8%的股权出售及转至维亚康姆。通过对尚处于亏损的Viva的收购,维亚康姆将巩固其在欧洲的地位,并主导德国的音乐电视领域。Viva的部分股权为媒体巨头时代华纳(Time Warner)和维旺迪Vivendi Universal所有。  相似文献   

16.
正未来十年,众多传统企业将作为数字巨头而重新崛起?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正在模糊,不光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企业界也有同样的感受。如今,新兴的数字化公司是最当红的企业明星,在美国有搜索引擎Google、社交媒体Facebook、视频网站YouTube等,在中国,很多人不厌其烦地讨论BAT或小米,还不忘揶揄传统企业缺少所谓"互联网思维"。  相似文献   

17.
公司     
《商界》2011,(2):15-15
富士胶片:昔日巨头改卖化妆品 从胶卷跨越到护肤品,虽然在技术上只是生产胶卷的延伸,但对富士胶片而言却是一次无奈的转型。2011年1月,富士胶片表示正式将旗下化妆品在中国上市,迈出中国市场销售第一步。  相似文献   

18.
沈瀛 《成功营销》2013,(6):79-82
一直以来,坊间流传各种关于收购传言,专家们、营销人们、管理层们、身在其中的行业人们,你怎么看?一个行业里,每个时间段都会出现一个焦点热词,就好像娱乐圈,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冒出一个爆炸新闻一样,最近互联网圈里貌似迎来了收购狂潮,几大巨头的名字都跟若干公司绑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究竟是真还是假?按捺不住的小编同学冒充了一次互联网八卦记者,邀约多位行业人,大家七嘴八舌围"传言"对话,不求传言真假,至少从各位看官的观点中,我  相似文献   

19.
梁权  王晔 《中国市场》2007,(39):54-55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零售业巨头商西尔斯公司出现经营危机,全年亏损39亿美元,为此西尔斯公司实行重组计划,公司停止其目录商店业务,关闭了亏损商店,实行职工提前退休。西尔斯公司衰败的更深层更致命的原因何在?本文正是从分析其深层原因为起点,希望通过西尔斯公司在多元化经营中曾经面临的困惑很好的警示当今企业。  相似文献   

20.
重振标致雄风 《财经界》:2003年中国汽车销量增长了75%,国际巨头纷纷进入中国,丰田希望在中国达到16%的市场份额.大众希望在未来几年内要增长300万辆,其中一半在中国市场.在国际巨头非常强势的攻略下,标致雪铁龙下一步在中国的战略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