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困于生产、环境等要素的制约,中国纺织产业正有序而快速地进行着转移. 纵观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热地,不同地区、区域板块的表现参差不齐,不过有一个特点格外醒目:苏北“洼地效应”充分释放,“苏北表现”很出彩. 江浙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较早也较为成熟的地区,由于近年来用地、资源等方面的相对饱和,面对苏北的种种优势,纷纷利用近水楼台优势加快向苏北产业转移. 地处苏北的沭阳县在本轮产业转移中就有着令人振奋的“成绩单”:近年来,沭阳先后引进江苏邦源、宝娜斯、江苏豪悦、嘉德纤维、月源纤维、西南智能纺织、苏锦昌大家纺、中阳纤维、江苏达丽智能纺织等亿元以上纺织项目24个,协议投资达70.5亿元,沭阳从无任何产业基础,打造成为国家级包覆纱产业基地,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李安 《中国纺织》2005,(3):126-127
编者按:长江三角洲由于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无疑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而环杭州湾地区的纺织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以下简称中纺城)地处环杭州湾纺织产业带的核心区域--中国化纤名镇萧山衙前镇.其欲打造成中国纺织产业CBD、领航杭州湾纺织决心与气魄,深深吸引了我们.揭开中纺城的秘密面纱,以一睹真容为快.便成为我们此次萧山之行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企业长期忽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杨建龙博士 纺织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本来就多.今年愈演愈烈的"缺工"现象和越来越严重的"缺电"问题所产生的叠加效应正使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加工基地优势逐渐流失.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重视和缓解,企业第一个反应就是产业外迂,造成当地财政收入锐减,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经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出现了由沿海地区向西部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久负盛名的“苏南模式”其中也包含着苏南纺织服装产业的成功经验。江苏纺织服装业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区,据统计,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四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基地的销售收入占全省的60%以上。而以原料为主的苏北纺织业,则存在着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效益低下的特点。近年来,沿江地区纺织产业向苏北转移正成趋势,从而带动了苏北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纺织产业基地正在苏北崛起。扬州高邮,是一座具有七千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长江三角洲沿江经济开放带北侧。2004年,高邮服装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占全市工业销…  相似文献   

5.
动态     
机构·峰会建长三角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近日科技部、财政部在浙江临安召开了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工作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过去五年间,中国纺织产业在《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布局下实现了长足发展,纺织品市场占有率继续领跑全球市场,同时,产业伴随着"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的热潮驶入新的轨道.但我们也应注意到,过去五年,中国纺织产业在品牌化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曾令中国制造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这一因素在此期间发生重大变化,削弱了中国纺织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迫在眉睫,中国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互补互融 优化产业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纺织产业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个三角合作发展对我国纺织产业整个发展是个极大的推动。大家知道,目前我国是国际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出口国。2004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240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1/3,出口974亿美元,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1/4。而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又是我国纺织工业最集中、最活跃的地区。江、浙、沪、粤四省纺织工业,主要指标在全国占有相当比重。上规模以上企业统计(2004年),大体上是2/3的水平。(如下表)珠三角与长三角纺织产业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各自的特点。珠三角港澳台外商…  相似文献   

8.
孟雅丽 《中国纺织》2006,(12):94-95
10月29日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和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珠三角与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合作与发展战略论坛于在长三角纺织重镇——无锡市召开,围绕长三角珠三角在新时期将会以互补式模式发展,以求建立新利期纺织行业区域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江苏南部地区土地紧张、劳动力紧缺、环保压力加大,进一步扩张发展纺织产业已不现实,产业转移势在必行。而苏北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都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有着悠久纺织历史的苏杭地区,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位于这一地区腹地的浙江北部重镇长兴县依托传统纺织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成为浙北地区的纺织大县。步入后配额时代,适应纺织产业升级和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必然趋势,长兴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纺织专业市场——长兴轻纺国际贸易城,吸引八方的客商云集于此,共同托起了一个立足浙北,辐射苏、浙、皖,接轨国际的轻纺产品集散地,成为长三角地区一颗璀璨的明星。区位:得天独厚长兴轻纺国际贸易城崛起于太湖明珠——浙江省长兴县,该…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毗邻长三角的安徽省纺织服装行业凭借独特优势,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显现出勃勃生机。今年7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发布了"2007~2008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测评报告,安徽省在棉纺、家纺、麻纺、化纤等分行业均有优势企业登榜亮相。  相似文献   

12.
无锡的独特区位优势(江苏四大纺织制衣工业基地的中心区域,苏锡常都市经济圈中心)并没让他们满足,面对长三角地区正在努力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中心,无锡纺织产业也在审时度势,进行新的战略调整,一场以″退城进园″为主题的产业区域结构调整战役正悄然进行。按市政府规划,无锡城区纺织业将整体转移至东部的锡山工业区,位于这里的无锡纺织出口工业园和纺织特色园区正抓紧建设,目标是造就一个″长三角乃至全国甚至全球最高水准纺织产业区域″。举城之迁志在调整″无锡纺织产业拥有九大门类,从原料、半成品,到成衣,无锡拥有完备的产业链,有门…  相似文献   

13.
1月12日,《纺织服装周刊·长三角专刊》在上海举办了隆重的首发式。当日,来自行业协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重点企业、科研院所、跨国企业地区总部、驻华行业机构的约170余位嘉宾出席了首发式。各位领导和嘉宾畅所欲言,交流了各自对"长三角"内涵的理解以及长三角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良策。  相似文献   

14.
去年以来,江苏吴江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围绕"建设中国纺织贸易第一城"发展目标,依托盛泽纺织产业集群优势,在稳健市场运行,优化服务功能,打响市场品牌,抓好升级改造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不仅促进了市场交易持续增长,也推动了盛泽地区纺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要素价格上升及发展空间缩小,纺织产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已逐渐失去发展优势。纺织产业东西部梯度转移将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以及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并未出现。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纺织产业转移滞缓的原因,并提出促进纺织产业东西部梯度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联展互动,绘制纺织大国产业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纺织大国的崛起正深刻改变着全球纺织产业发展格局.五大展会将用三天的展示呈现,以点带面,拉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构筑"创新磁场":展区划分日益精准,精锐展商强势登场,创新展品鳞次栉比,市场新机遇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7.
"以服装为龙头发展纺织产业"这个口号,经过20年的实践,在我国广东等地区已被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顺应服装业的迅猛发展,以面料为终端产品的纺织加工业不断崛起,使以服装为龙头的纺织经济产业日渐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近日科技部、财政部在浙江临安召开了“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工作研讨会”。科技部、财政部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三大纺织最终产业--服装、产业用纺织以及家用纺织中,以家纺的发展最为显著,家纺纤维加工的比重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家纺产业从最初满足人们铺铺盖盖、遮遮淹掩与洗洗涮涮,到展示和体现人们的生活品味和情调,并成为中国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家纺产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发展,一是由于行业组织的整体规范和战略化思考有效的推动;二是依靠权威性展会来和产业互动,更重要的是家纺企业的努力和调整创新,因而才真正形成今天"大家纺"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钢铁、汽车等工业生产能力上东部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还呈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北上”趋势。工业发展从地区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仍普遍追求重工业化,制造业在沿海少数省份集中度较高,沿海沿江工业污染严重.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未来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各类区域转型升级,引导东部地区产业有序转移,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培育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