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税负的轻重是税制改革的内容之一。研究我国宏观税负必须正视税制结构、征税对象、税源构成等西方国家的区别。中观税负的限度点应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不同。微观税负取消调节税实行税后还贷,税后承包的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宏观税负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历年《福布斯》发布的税负痛苦指数排名中,中国大陆排名均十分靠前,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宏观税负水平高低也有不少争论.但在以往对宏观税负的研究中,纳税人的主观税负痛感往往被忽视.本文基于财政幻觉的视角,通过对政府各类收入施加权重来调整并重新测算税负痛感指数,借此来考察中国纳税人的主观税负痛感,并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来衡量中国实际税负痛感水平高低.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税负痛感在全球58个国家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并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宏观税负问题是国家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从宏观税负度量口径和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对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顾,然后从基本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了影响宏观税负的经济因素、政府因素和制度因素等三个因素。文章指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仅影响宏观税负水平,而且经济与宏观税负的相互作用表明,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应当立足于经济发展现状,考虑纳税人的承受能力,同时又能使税收对经济发展发挥必要的调控作用;政府的职能范围和支出结构将影响宏观税负的高低以及微观主体对宏观税负水平的评价;而一国的税收制度和政策以及征收管理能力等制度因素则对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宏观税负实质是作为课税权主体的国家与该国全体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对比关系。其衡量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和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三种。一国宏观税负高低主要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活动范围与规模、体制性因素以及其他因素。衡量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是否合理的标准有生产力标准、财政标准和人民生活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研究已经成为税收理论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污染,绿色GDP的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用税收占扣除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费后的绿色GDP的比例的多少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对于我国经济的平衡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并针对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枫  吴海燕 《经济论坛》2003,(13):15-15,21
当前,关于宏观税负水平的争议颇多,有的人认为高了,有的人却认为低了,其实造成他们结论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计算口径不同。笔者认为,要客观反映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应采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表示,这样算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可以真实地反映实际的宏观税负水平。一、当前我国实际的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政府收入/GDP政府收入=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企业亏损补贴+社会保障资金目前我国尚未开征社会保障税,绝大部分社会保障资金还未归于税收范畴或纳入国家预算中。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实行的是“统账结合”制,多年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中国政府收入构成的实际情况,采用大口径衡量中国的宏观税负.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宏观税负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高,但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感却依然较重,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宏观税负的自动稳定器效果较差,以至于经济下行时期宏观税负并未明显下降;二是税负在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收入居民间分配不公,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居民承担了较重的税费负担;三是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支出占比较低,居民缴纳税费的直接获益较少.笔者认为,要降低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感应做好如下四个方面:一是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减轻企业的隐性负担;二是提高直接税占比,完善直接税征税体系;三是提高财政对民生领域支出的比重;四是通过增发国债为政府支出融资,为减税降费提供政策空间.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认为,合适的税负水平的实证研究应以发展水平相当和已经取得成功为选取分析材料的依据。为此,本研究筛选出了三类合适的宏观税负资料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未来10—20年中我国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适宜区间为(9.4%,19.0%),中口径的应为(12.4%,27.2%)。即使以此标准来衡量,中国现行的宏观税负水平也并未低到应该立即调整的危险地步。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当前的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税负不足,而很可能是与职能减少不相吻合的政府膨胀与浪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改革就应以制度变革与政府职能转化为突破口而进一步深化,并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而不能以费改税为手段,重新增加财政规模及政府控制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我国和OECD国家的宏观税负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安 《时代经贸》2009,(10):16-17
税收负担是研究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它反映了资源在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分配。本文按照OECD国家衡量宏观税负的口径衡量了我国宏观税负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宏观税负水平的变化在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引发普遍关注。我国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是在税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合理组织税收收入,适应经济增长和全社会收入水平提高而形成的。从实际税负看,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尚在合理区间。但是从结构上看,存在明显税负偏差。应在稳定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基础上,推进税制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家税收收入增长较快,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纳税人感到税负重,国内一些学者和国际上的一些组织也认为中国宏观税负重.文章将中国现实宏观税负水平与国外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并不高.文章接着分析了各税种对商品税和所得税税负影响程度和方向,对未来的税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作为衡量一国税收总体负担水平的宏观税负是否合理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当前我国宏观税负的真实水平,必须从多个角度加以综合分析,方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方红 《经济师》2013,(1):59-60
我国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税制改革,目标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利用相关数据,对我国近年来的宏观税负、企业税负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改革税制、促进企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地税部门组织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地税税收宏观税负因此有所上升,本文从经济发展和税收征管角度分析了原因,同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判断地税税收宏观税负增速将会趋缓.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税收政策时,不仅要考虑收入水平是否能满足政府财政支出的需要,还要考虑纳税人是否有能力承担这种税负水平,即宏观税负问题。宏观税负一般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来反映,它能反映一国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及履行政府职能的能力强弱。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说,由于税收来源于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以宏观税负的上限为M/GDP,在这个限度以内不同的税负水平将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缺陷的基础上,根据公民感受"税痛"的心理机制,构建一个更加客观合理的税负痛感指数,并以统一口径对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税负痛感指数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从纵向比较来看,中国的税负痛感指数近年来具有下降的趋势;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的税负痛感指数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则相对偏高,中国的税负痛感指数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税负水平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宏观税负率是比较低的,但预算外税外收费比重却很大,“费挤税”现象严重,结果造成分配秩序混乱,为此,必须调整税费关系,规范政府收入形式,形成良好的公共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中国宏观税负水平的争论,根本原因是不同的研究思路所关注的视角不同。以公共财政作为导向决定我们在研究中应当以考察宏观税负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为主。因此,要想形成宏观税负水平的正确认识,需要重新梳理国际间比较的思路,拓宽考察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增值税收入在我国税收总收入中占肯较大比重,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增值税水平已经达到了46%,其重要性由此可见。因此增值税税负水平的确定,既要体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又要符合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在研究我国增值税税负问题时,一方面要从宏观经济角度,研究增值税宏观税负对GDP及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从而比较客观地评价目前我国增值税宏观税负水平是否适当,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从微观经济角度,研究增值税微观税负对企业和个人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的效应,从而为进一步深化增值税制改革、适时地调整增值税政策、合理确定增值税税负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经济增长框架中分析了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发现: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我国使经济增长最大化的宏观税负约为20%。据此,本文提出了降低宏观税负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