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内关于土地财政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土地财政的成因、效应、改革为主线,对"土地财政"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回顾梳理与简要评价。现有研究中认为:在分税的财政体制、政绩考核体系、农地征收补偿等制度背景下,推行土地财政模式是地方政府必然选择的行为策略。土地财政效应的观点:正向为弥补地方财政不足、加速城市化进程、推动经济增长;负向为诱发土地违法行为、形成届际政府间的不公平、侵害被征地农民利益、推动房价快速上涨、增加财政金融风险。现有研究中,关于土地财政改革与转型,大多从全国大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并从成因入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在总结现有土地财政改革与转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中央集中财权与事权"下划"及农地产权制度法律(法理)约束、宏观政策调控中的"地方政府土地行为问责"机制、"后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的困局与转型、物业(财产)税的征收、特定区域土地财政效应及改革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土地财政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一、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发展的制约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土地产权不完整,农民拥有的土地权能残缺,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影响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土地征收范围宽,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征用范围无限度扩张;征地补偿标准低,并带有强制性,致使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四是中央政府对土地供应实行计划审批和指标控制,造成城市住宅建设用地供给与城镇人口增长的需要不相适应。五是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储备制度垄断土地供应,获取土地收益,并形成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3.
劣质土地财政是中国农地征收冲突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地征收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城乡土地价格差,根本原因是城镇政府的劣质土地财政。城镇政府依靠城镇土地的国有权和普通住宅需求的刚性制定普通住宅用地的垄断高价,将土地财政指向城镇中低收入消费者和城镇农民工。劣质土地财政源于中国的政治非民主,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因而不能持久也必须转型。消除中国农地征收冲突的根本方法是普通住宅用地价格回归竞争性水平,城镇土地财政转向优质住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得收益来弥补“事权下放,财权向上”带来的经济压力,土地财政的收入甚至高于政府当期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隐藏了许多弊端,如土地资源稀缺性、地方政府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带来各种风险等。通过审视土地财政的问题,就如何完善土地征收与土地出让金收支制度等,从法律角度结合我国具体的实践与现实因素,为促成土地财政转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土地增值税的管征经历了简易征收和"精细化管理"两个阶段,其制度变化主要受征税成本、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思维的影响。中央调控政策导致了土地增值税制度的易变和不稳定。土地财政思维促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不仅使管理过程中的征税成本急剧增加,也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产生收入依赖。从长远来看,土地增值税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予取消。但从近期来看,其仍是地方财政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应该简化税制并逐步减少征税。  相似文献   

6.
土地财政与我国财政体制关系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税制改革造成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使得地方财政陷入困境,为了财政平衡,地方政府把眼光投向了土地。本文对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分税制财政体制是我国土地财政的一个重要制度原因,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相互反馈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土地性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缺口和土地性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支出的占比之间的实证分析发现,财政体制、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结构不合理确实诱导了地方政府对土地的操作行为,并且土地财政对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土地财政是政府利用其垄断的土地征收权,通过低价征地并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而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的非学术化称谓。土地财政的制度基础是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征地制度,直接诱因是分税制改革造成的地方财力不足。土地财政增加了我国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间接维持了现行的分税制体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土地财政也导致了失地农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房价居高不下,地方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稳健运行和社会的稳定。从马克思的地租国债(国税)理论入手,客观分析了我国土地财政存在的合理性,并探讨以国税替代国债的土地财政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8.
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影响土地财政区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农民集体势必成为与地方政府相互争利的土地供给者。从国家致力于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巨大农村建设用地资源、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土地财政模式构成等方面系统分析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影响土地财政机理。选取农村建设用地与土地财政数据,采用关联系数方法,结合区域临近原则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二者在31省(市)的关联度分为高度、中高度、中度、中低度、低度5个区域。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国有用地供应面积、平均土地出让价格评判出农村集体与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竞争程度区域差异;测算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面积及可入市系数、面积使不同区域地方政府减少的土地出让规模及收益程度;考查土地出让金弥补地方财政赤字情况、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减少地方财政来源对公共设施建设支出影响区域差异;评判地方债务规模、财政收入与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减少地方政府出让金对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演绎出各区域破坏式的政府财政增收与融资行为。从国家制度层面改革与规划引控、征收物业税、允许与规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与指标异地流转等方面,构建不同区域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影响土地财政兴利除弊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国土地征收问题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认为征地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在我国居于第一位.征地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不完善导致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低、补偿范围窄、补偿方式不够灵活,都迫切需要改革.土地征收补偿原则是征地制度的基础,明确土地征收补偿原则,是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前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土地财政现象是在中国大陆特定土地管理、财税体制等制度背景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而出现并发展演变。由于地方政府发展冲动、预算软约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土地出让收入规模急速扩张的同时,引发了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扩张、国有土地权益流失、房地产市场泡沫、征地拆迁矛盾冲突、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等经济社会问题。当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和探索解决中国土地财政问题十分迫切、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考察了我国土地及土地出让制度的发展演变、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依赖程度、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及面临的挑战,进而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国际相关经验,提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总体思路,具体为: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和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出发,在保持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流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立足降低和弱化当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坚持短期调整与长期改革相结合,综合考虑土地制度、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债务管理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土地财政相关风险。文章最后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相关财税体制、加强政府土地相关收支管理、深化相关改革等方面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行土地征收制度的征地范围较大、补偿标准较低,堵塞了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收入的源泉,致使农民没有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的福利。应对土地制度改革进行顶层和系统设计,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土地制度。在坚持产权主体地位、确保土地权益不受侵害、非公益性用地通过市场公平交易等原则的基础上,完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汲取若干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经验,对城中村改造与小产权房进行综合治理,尊重农民自主城市化,国有宅基地使用无偿续期。  相似文献   

12.
土地征收是我国农地城市化的唯一途径,而农地征收补偿标准在大规模土地城市化浪潮中争论尤多。补偿标准核定可以理解为信息不对称下的定价行为,但是在中国,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土地制度和征收制度下陷入困境而不能得到解决。传统农地年产值补偿法和区片综合地价无法满足居民户的激励相容条件和参与性约束条件。孙中山提出的地价核定方式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思路,即实现信息揭示的直接机制。所以,解决中国农地征收补偿问题在技术层面上可以改革补偿方式,设计一种直接显示机制,不过在制度上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和征收制度,即明晰土地产权,恢复居民退出权,保证居民出价权,提高居民评价能力,实现土地要素的市场配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财政从形成、发展乃至演变成今天这一褒贬不一的概念,是有着特定的体制因素和制度背景的。因此,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在我国经济发展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一种行为模式,其选择有其现实的合理性。本文从宏观经济的发展现状出发,以大连市为例,通过土地财政与反映地区发展的不同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指出土地财政在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以土地财政在短期内无法完全退出经济的现实背景为前提,从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地方土地财政改革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其今后的地方财政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中国商品房市场化改革为中国房地产业和中国经济带来了十余年的高速增长.近年来,中国房价的过快上涨,根本原因不在于人多地寡,也不在于住房需求快速增长,更不在于投机盛行,而在于土地供给的非市场化.中国房地产业要实现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实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一是要改革单边垄断的土地供给制度;二是要改革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财政分税体制;三是要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改革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二是培育多元的土地供应主体,有效扩大土地供给;三是需要将地方政府税源长期化,改变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利益导向;四是需要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并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分配;五是需要慎用行政手段,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日益明显,为了解决财政支出困境,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转让、土地批租的方式来增加收入。“土地财政”既是财政窘困的无奈之举,也反映出当前土地利用制度的不足。本文对“土地财政”的形式、成因、规模和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地方“土地财政”问题困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税收分成、财政激励与城市土地配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贞发  朱恺容  李培 《经济研究》2019,54(10):57-73
本文将中国式分权下的两个核心制度——税收分成制度与土地制度——联系起来,基于财政激励视角,研究税收分成对地方政府城市土地配置行为的影响。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市县级政府面临的增值税分成、营业税分成变化对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配置产生的直接和交叉效应。利用1999—2011年间相匹配的市县级政府税收分成数据和地级市市辖区分类型土地使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增值税分成通过财政利益效应显著正向影响了工业用地的配置;营业税分成通过影响增值税的相对分成变化显著负向影响了工业用地的配置。财政利益效应和财政压力效应的相互抵消,使得营业税分成变化对商住用地的配置效应较弱;增值税分成上升通过工业溢出效应和财政压力转嫁效应促使地方政府增加了居住用地的配置。基于财政自给率、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和产业结构的异质性检验结果与财政激励理论预期结论一致。最后,文章还发现,增值税分成上升降低了工业用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果,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仍是未来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的号角,而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改革无疑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早在2010年4月,北京等城市针对当初地王频现,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引发房价高涨质疑之时,已对民生住宅用地招拍挂出让,采用"综合评标"和"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保障房面积"等改良方式供地。这些改良方式多、杂、乱,且"一限一竞"逻辑上有矛盾,本质上仍受土地财政束缚。限价是评估说了算还是行政或领导说了算?操控难度很大,效果也不理想。当前中国实施的土地招拍挂制度,本身存有引导地价非理性"做多"高涨等弊端,只有立足从制度上另辟途径,对现行土地招拍挂规则进行扬弃、完善、改良,将民生住宅用地改为"减价拍卖",其他经营性用地保留"增价拍卖"方式等,才能起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土地征收”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中央到传媒、专家、学者再到城市市民都对“土地征收”表现出了空前的关心。不难看出,关心的背后各有其原因所在。然而,作为土地上的“主人”和“主角”的农民,由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滥用,对此基本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没有自己的话语权。针对此种现状,为切实维护农民自身的权益,可从政治组织创新、传媒等的亲民性及“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在土地征收目的和征收补偿制度两个方面存在的缺失,本文运用法律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缺失做出了分析。本文认为,完善我国的土地征收目的必须明确“公共利益”的范围,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同时,对土地的补偿应以市场价格为准,让农民从征收后的土地增值中分享利益。这也是经济学中资源效率配置对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的直接要求。  相似文献   

20.
唐在富 《发展研究》2013,(11):36-42
我国集体所有与国家所有并存的土地公有制,以及建设用地必须使用国有土地的制度安排,使得政府客观上存在大量的征地、出让行为,由此导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规模大,在政府土地租、税、费收入三者当中占比高.针对社会上对于房地产税与土地出让金存在重复征收税费等质疑,本文认为,对于土地增值收益要区分其增值属性和投资来源,既要通过税费实现“涨价归公”,又保障私人土地投资的合理回报和合法权益.研究认为,推进土地相关税费体系改革,应当明确土地租、税、费三者的财政学属性,处理好土地出让、征收房地产税、土地收费三者的关系,协调好政府土地相关收支行为,通过土地制度与财税体制等协同配套改革,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集约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